余杰:習近平──鄧派或毛派?

余杰 2022年02月19日 07:00:00
習近平既是鄧小平遺產的繼承者,也是其破壞者。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身份奇跡般地集中在他一人身上。這本身就是鄧小平主義的內在矛盾。(湯森路透)

習近平既是鄧小平遺產的繼承者,也是其破壞者。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身份奇跡般地集中在他一人身上。這本身就是鄧小平主義的內在矛盾。(湯森路透)

二○一二年,習近平成為胡錦濤之後新一任領導人,一九九七年去世的鄧小平不可能預見到這個結果,他與時間賽跑,只能指定在他死後七年上位的胡錦濤,不可能再指定胡之後的接班人了。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在一九五二年與鄧小平同時上調北京,擔任國務院副總理(鄧排名在習之前)。在那段時間,兩個家庭有一定交集,孩子們或許在一起玩耍過,鄧小平算是看著習近平長大的長輩。在鄧小平時代,習近平在父親的安排下,當過國防部長耿飆的秘書,當耿飆在鄧小平那裡失寵後,習近平又被安排到河北和福建任職,基本上沒有什麼政績。在江澤民和胡錦濤兩個集團爭奪任命接班人之際,習近平被做為雙方妥協的弱勢人物推出。江和胡都沒有想到,習近平會成為幾乎跟毛鄧一樣強勢的領導人。絕大多數共產黨高官都對習看走了眼,正如當初國民黨高官都對李登輝看走了眼。

 

二○一四年八月,適逢鄧小平一百一十歲冥誕,中央理論派刊物《求是》用整整五篇文章描寫鄧小平的政治遺產。就在當月,黨內高層在北戴河召開祕密會議。英國歷史學者麥克·狄倫在其鄧小平傳記的最後一頁特意寫到此細節:

 

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坐穩最高領導地位,他離開會場時,大家高呼「新鄧小平」。

 

這個場景是這位西方學者的憑空想像——他不可能在現場耳聞目睹,也不可能有當事人向他轉述此一場景。執政兩年的習近平開始掀起其個人崇拜,但中共高層官僚不會用這個比喻稱呼習近平。與其說習近平會以「新鄧小平」這個名號為榮,不如說他心儀的稱號是「新毛澤東」。

 

「站起來」的毛時代(前三十年)和「富起來」的鄧時代(後三十年)之間,既有一脈相承之處,也有彼此矛盾衝突之處。兩者宛如左右手互搏。企圖將兩者完美融合的習近平,看重前三十年超過後三十年,熱愛毛澤東甚於鄧小平。習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近年來在中國網路上出現的「崇毛貶鄧」言論。

 

「站起來」的毛時代(前三十年)和「富起來」的鄧時代(後三十年)之間,既有一脈相承之處,也有彼此矛盾衝突之處。(湯森路透)

 

二○一九年年末,一整套批評鄧小平的新話語體系——「稻學」——隨疫情在網上出現。「稻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揚毛抑鄧。熱衷於「稻學」的左派(毛派)網民認為,鄧小平既破壞了毛時代的很多偉大構想,又在改革開放時代埋下諸多隱患,這些隱患一直持續到現在,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人習近平正在試圖扭轉鄧小平和他的「走資派」的錯誤。

 

「稻學」的「稻」,來自一些網民給鄧小平的外號「稻上飛」。其來源是一張曾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新聞照片。照片拍攝於一九五八年十月八日,當時做為總書記的鄧小平在河北霸縣勝芳人民公社視察「大躍進」的成果,站在一堆密集的「豐收」水稻上與當地幹部和農民合影,旁邊是河北省委書記林鐵、北方局書記劉瀾濤和中辦主任楊尚昆。大家神情愉悅,見證農業大躍進的生產奇跡。網民認為,鄧小平對於「三面紅旗」時期的浮誇風完全知情,還是重要推手,他需要為「三年困難時期」負「主要責任」(他們認為毛被鄧誤導,這當然是顛倒主次)。「稻學」鼓吹者也認為,鄧小平在高崗和饒漱石案、反右運動中的做為、在文革中對毛作出「永不翻案」承諾後來卻翻案等,都應當被批判。

 

這群人更認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城鄉不均衡、貧富懸殊加大、軍隊經商、環境污染、社會道德敗壞、外國文化入侵等,都要歸咎於鄧小平等「走資派覆辟」。鄧小平本人的家族成員(與殘疾福利系統關系密切的兒子鄧樸方、執掌保利集團的女婿賀平、安邦集團的靠山外孫女鄧卓芮等人),鄧的親密戰友葉劍英、王震等人的家族,都被描述為改革開放早期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在「稻學」敘事中,江澤民畏懼鄧小平在軍隊的影響力,直到鄧小平死後的一九九八年,江澤民才敢要求「軍隊停止經商」。胡錦濤則被「稻學家」們理解為「本性不錯」,但「性格軟弱」,不敢對鄧小平的家族和政策開刀。

 

「稻學」敘事中讓習近平扮演了「撥亂反正」角色——在反腐、軍隊、國企、社會治理、生態環境、文化等領域的政策都回歸到毛澤東的「正確方向」,習是毛澤東真正的繼承人。

 

中共當局縱容「稻學」論述數月之後,才將其列為被遮罩的「敏感詞」,但其「敏感程度」遠不如六四、台獨、疆獨、藏獨、港獨等,人們還是能用種種方法從網上找到有關文章。
 

耐人尋味的是,習近平並未拋棄鄧小平遺產,反倒將自己塑造成鄧小平遺產的捍衛者——在與黨內唯一有力量反習的江派對抗時,習控制的大外宣媒體多維網發表評論文章,指責江澤民一度反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多維網接連推出「鄧小平南巡三十年」系列,除了表示習近平要繼承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之外,多篇文章都點到江澤民的名字。提到江的政績敗筆,不再只限於貪腐之類。重中之重,莫過於二○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推出的<南方談話前後兩種力量的博弈>一文,這是第一次將江澤民置於否定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政治對立面,並且上升到路線鬥爭高度。

 

「六四」之後中共黨內主流否定改革,陳雲明顯壓鄧小平一頭。江澤民權衡利害,自然投陳棄鄧。在江澤民一九八九年的第一個「七一講話」,就提出分清兩種改革觀,一種是社會主義改革觀,一種是資本主義改革觀,要把反和平演變作為黨的教育堅持到底。一九九一年,江澤民在中共建黨七十周年講話中,八次提及資產階級自由化,九次提及和平演變。

 

習近平用鄧小平來打江澤民,只是權宜之計。總體而言,習近平是企圖「毛鄧並用」。(湯森路透)

 

鄧小平對這種局面嚴重不滿,在得到以楊尚昆為代表的軍方的支持後,發表南巡講話,成功扭轉局面。江澤民經過長達兩年零八個月的猶豫之後,終於選擇站在了鄧小平一邊。

 

多維網舊事重提,意味深長。經濟學者何清漣認為,江澤民、曾慶紅一系當中,江現在只是個象徵,不滿習的各種力量都寄望於這支勢力出來與習對陣,習近平要防的就是反習力量這種糾合,乾脆將大樹放倒,讓有反意者無枝可依。

 

習近平用鄧小平來打江澤民,只是權宜之計。總體而言,習近平是企圖「毛鄧並用」,即所謂「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一以貫之。對鄧的政治遺產,習既有繼承,亦有發揚。比如,鄧小平說「韜光養晦」,習近平說「一帶一路」。這固然跟習近平的性情有關,更與中國當下的現實狀況有關:如果說「韜光養晦」是一件給十歲小學生穿的衣服,那麼「一帶一路」就是一件給二十歲大學生穿的衣服,中國的體量已成長到「坐二望一」地步,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必然進入「出頭爭霸」的第二階段。

 

西方有越來越多觀察家持類似看法。法國出版的兩部有關中國的著作都「英雄所見略同」:香港浸會大學法國漢學家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在名為《明日中國:戰爭還是和平?》一書中,仔細審視了四個主要的衝突危險:台灣、南中國海、釣魚島和中印邊界。他認為,領導人有時會被不自覺地拖入戰爭,尤其在民族主義氣氛高漲的環境下。「激情和火藥」的混合是習近平的性格特徵,這正是最令人最擔心的地方。令人悲觀的理由還包括解放軍加速提升軍力;與美國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競爭及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等。

 

法新社前駐北京記者Pierre-Antoine Donnet所著的《中國,巨大的捕食者》一書,角度雖不同,但結論一致:一場在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衝突勢不可避免,甚至已經開始。該書提出五個問題分析:維吾爾人和圖博人的悲劇、環境、高科技、人權與外交。作者的結論是:「我們面臨著一個沉淪的制度的前夜……習近平打賭西方的衰落不可阻擋,他要將自己的法則施加於世界,但是,習近平將輸掉所有賭注。」法國《世界報》駐京記者Frédéric Lemaître在介紹這兩部著作時感嘆:

 

多麼巨大的變化!僅僅四分之一世紀前,中國還常常和「經濟奇蹟」聯繫在一起,但現在,「戰爭」和「掠奪者」成了描述中央帝國的主題詞。

 

習近平既是鄧小平遺產的繼承者,也是其破壞者。這兩個互相矛盾的身份奇跡般地集中在他一人身上。這本身就是鄧小平主義的內在矛盾。未來中國的崩解會從這一內在矛盾開始。

 

※作者為美籍華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捍衛者。蒙古族,出身蜀國,求學北京,自2012年之後移居美國。多次入選百名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知識分子名單,曾榮獲美國公民勇氣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廖述宗教授紀念獎金等。主要著作有《劉曉波傳》、《一九二七:民國之死》、《一九二七:共和崩潰》、《顛倒的民國》、《中國乃敵國也》、《今生不做中國人》等。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