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拜登何以被沙國連「陰」兩次

李濠仲 2022年07月21日 07:00:00
這張「拳碰拳」照片的原稿並不是由美國媒體所拍攝,因為唯獨沙國官方媒體有機會「剛好」捕捉到拜登走出座車的畫面。(美聯社)

這張「拳碰拳」照片的原稿並不是由美國媒體所拍攝,因為唯獨沙國官方媒體有機會「剛好」捕捉到拜登走出座車的畫面。(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因為中東之行被國內媒體釘得滿頭包,一張他和沙國王儲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 MBS)拳頭碰拳頭的照片更引起軒然大波,《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弗雷德·瑞安還說「拳碰拳」的打招呼方式比握手更糟糕,因為這無疑投射了雙方的親密度,簡直太可恥了。而這張照片顯然是沙國刻意為之。

 

弗雷德反應這麼激烈可以理解,因為2018年疑遭薩勒曼下令暗殺的沙國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就是《華郵》的特約撰稿人。拜登在2020年競選總統時曾說要對此案追查到底,上任後也確實發布了一份情資報告,認為背後指使者就是薩勒曼,如今,拜登卻和薩勒曼「拳碰拳」,「拳碰拳」就算了,這張照片更迅速成為沙國的國際文宣,薩勒曼正汲汲營營塑造個人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拜登之行等於拉了他一把,同時也代表「卡舒吉案」將難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華郵》從頭到尾對拜登此行都維持著「虛偽和無視民主價值」的批判基調,「這一拳」又再加深了他們對拜登的不滿。

 

尤其,這張「拳碰拳」照片並不是由美國媒體所拍攝,因為隨行媒體訪團當時僅被允許短暫拍攝拜登和薩勒曼的正式會面,也聽不到雙方談話內容,連收音用的吊桿式麥克風都遭禁止,《華郵》兩名記者甚至直接被擋在官方新聞簡報之外,唯獨沙國官方媒體有機會捕捉到拜登走出座車,趨前和薩勒曼碰拳的一刻,然後,照片就被廣發到社群媒體,當拜登因此被國內媒體圍剿時,沙國外交官倒是喜孜孜稱讚「這是拜登的勝利」。這是拜登此行第一次被沙國「陰」。

 

此外,行前拜登自然會被挑戰追查「卡舒吉案」的立場是否依然堅定,當時官方答覆是,「人權」是美國外交的一部分,所以有走出去和對方進行對話的必要,並強調拜登即使不會在雙邊元首會談時直接觸及「卡舒吉案」,也一定會在會議結束後(私下)對薩勒曼直言不諱。中東行結束,有美國媒體特別就此詢問沙國官員,沙國官員卻說他們從頭到尾完全沒聽到拜登和薩勒曼提到這件事。美國媒體回到國內後再繼續追問拜登,拜登則很不高興地說:「那位沙國官員沒說實話。」這是拜登被沙國「陰」第二次。

 

拜登訪問中東,除了希望取得和沙國的合作,以舒緩國內居高不下的油價,另一目的就是進一步拉攏薩勒曼,防堵他在這個時機點向中國、俄羅斯靠過去。同一時間,美國媒體另外關注的焦點是,拜登為了外交上的戰略布局,恐怕已損及美國堅信的新聞自由,包括和薩勒曼會面轉移了「卡舒吉案」,其他如近期在白宮橢圓辦公室,為天然氣、化石燃料問題會見墨西哥總統奧夫拉多爾也是一例。墨西哥今年以來已經有12名記者莫名遇害,其中兩名還死於美墨邊境,奧夫拉多爾因此飽受批評,但拜登卻讓他有機會在自己的辦公室足足侃侃而談30分鐘。

 

此外,今年5月,半島電視台記者阿克勒(Shireen Abu Akleh)因為報導約旦河西岸遭以色列襲擊而遇害,根據聯合國調查,據信身為美國公民的她,是被一名以色列士兵槍殺,美國政界呼籲拜登協助進行調查,但隨後美國官方報告多是模糊地交代事件經過,且強調「沒有理由相信這是有誰故意的(阿克勒的死亡)」。當時同樣有美國媒體質疑官方說法是為了替拜登接下來出訪以色列營造良好氣氛。

 

美國媒體這段時間以來對拜登的批評很多,其中一項就是為了外交工作,無以避免包裹了道德上的妥協,並警告美國總統若自失底線,很容易對獨裁、專制的政府投遞出一個訊號,就是「這個世界可以按照他們的意思運轉」。

 

顯然,無論是和墨西哥總統之間的能源對話,和沙國王儲之間的石油議題交涉,抑或和以色列談及的區域合作,拜登不僅稱不上已取得實質外交成果,反而還讓美國在新聞自由這一核心價值出現動搖,加上沙國刻意為之,兩度「陰」了拜登,使得拜登連最有自信的外交手腕也顯得有些得不償失。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