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假冒為善的正義使者──關於論文門的事後省思

蔡安迪 2022年12月21日 00:00:00
比起用各種所謂的高道德標準,繼續把論文抄襲當成一個政治議題操弄,更該去理解臺灣社會輕視人文社會學科的結構性問題。(圖片由國民黨立院黨團提供)

比起用各種所謂的高道德標準,繼續把論文抄襲當成一個政治議題操弄,更該去理解臺灣社會輕視人文社會學科的結構性問題。(圖片由國民黨立院黨團提供)

年末將近,2022年的台灣的人文社會科學界,發生了一些社會都關注的事情,像是由政治攻防而帶起的論文門事件;還有因為108課綱的實施,而導致幾個高中的人文社會資優班被停招;以及幾個重要的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所(性別研究)也發生了看似「被關掉」的狀況。筆者作為一個廣義上的人文學術工作者的觀察認為,特別是論文門事件,其實可以讓我們看到當前台灣社會依然傾向於輕視人文社會學科,及其背後帶有的許多的矛盾和虛偽的困境。

 

論文門事件最終的結果,一般而言,社會大眾的主流聲音,仍然是尊重所謂大學的「專業學術」判斷,這某種程度上,自然算是一個好的結果。然而在爭議發展的過程中,由於事件帶有很強烈的政治性,一度使得這個事件的兩造說法,呈現了極端對立的二元攻防。就筆者的觀察而言,固然強行為所謂的抄襲者辯護的一方,最終確實並未取得社會的認同(筆者基本上也並不認同他們大部分的說法),但是另一方發起攻擊的大多數人士們,難道真的是正義的使者嗎?

 

這些批評論文門事件的人,平時一向所帶出的網路輿論、媒體風向,明明就是刻意輕視所謂的人文社會學科,每每故意強調碩、博士等學歷無用論,到處散佈人文社會博士找不到工作的消息。更別提,一旦頂大有個別爭議事件出現,多數媒體必然刻意炒作,企圖讓社會大眾嘲弄所謂國內的一流大學(特別是台大一有事,大家絕對來各種落井下石、嘲諷,彷彿這種頂大倒了最好?)。

 

諷刺的是,當論文門抄襲事件一被爆料,馬上讓這些人覺得是一個政治操作的大好機會,於是所有人突然搖身一變,都要來守護頂大名譽?大家都變成「學術誠信」的守門人?都改口說碩士、博士學歷是一個「高貴的公器」,不能等閒視之?一定要嚴格看待一切程序和過程?

 

就筆者看來,當然也有不少的人們,是真的想守護所謂的學術尊嚴,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恐怕更多的批評者,只不過是跟風亂罵,對學術種種規範的真實意義,根本就一無所知。尤其這當中更無法讓人信服的,就是赤裸裸地呈現了少部分政客們和某些嗜血媒體背後政治算計的虛偽!因為這群人平常的大多數時間,根本就是一群最喜歡貶低、輕視人文社會學術的人。

 

台灣的學者,特別明明都一樣是人文社會學科,然而在香港,光是一個博士後研究員的薪水,就已經遠遠超過臺灣的正教授。光是從這點,就可以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確實就存在著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的結構性問題。

 

日前在媒體訪問中,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教授也曾表示,在新自由主義社會中商業價值,已經成為一切價值之首,人文價值衰敗幾不可免。然而,正如美國開國元勳亞當斯所言:「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就有可能自由地去學習數學和哲學。我們的孩子應該去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學、自然歷史以及航海、商業和農業,以便於給他們的孩子機會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像以及編織、瓷器。」《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中也描述企業家福武總一郎的話:「經濟應該為文化所用」。

 

選舉已經塵埃落定,在筆者看來,比起用各種所謂的高道德標準,繼續把論文抄襲當成一個政治議題操弄,更深層地透過今年發生的論文事件,去理解臺灣社會輕視人文社會學科的結構性問題,特別也去看透論文門事件背後的那些虛偽和政治算計,可能才是更有意義的。

 

※作者為臺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