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蝸藤專欄:稱「日本核廢水」──反科學的汙名化行為

黎蝸藤 2023年07月26日 07:00:00
福島核廢水在經過日本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後,已經移除或大大減低了除氚之外的放射性原子。(資料照片/美聯社)

福島核廢水在經過日本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後,已經移除或大大減低了除氚之外的放射性原子。(資料照片/美聯社)

國際原子能機構最終報告發表後,確認了日本排放處理水(處理過的核廢水)的方案安全,符合國際標準,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日本計劃最早在八月,開始排放計劃,用三十年時間,把現時儲蓄在上千個大型水罐中的處理水排放完成,最終解決2011年三一一大地震的遺留問題。

 

日本經歷世界末日一般的大地震,富有同情心的人們普遍希望日本人民和福島人民能擺脫惡夢,儘快重回正常生活。然而,一些國家對日本人民和日本政府的決定感到不滿,密集非議甚至攻擊日本的處理方法。它們當中有一些可以理解的憂慮,但更多是違反科學、常識、事實、邏輯的不實之言。筆者認為,有必要分辨幾個最重要的誤解。

 

第一,處理水不是「核廢水」、「核汙染水」。要科學,不要情緒化。

 

很多媒體說日本排放「核廢水」或「核汙染水」。這種說法嚴重不正確。日本排放的是「經過處理的核廢水」。正如生活汙水,經過淨化處理之後,就變成「淨化水」或「再生水」一樣。福島核廢水在經過日本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之後,已經移除或大大減低了除氚之外的放射性原子。這樣,它就不再是「核廢水」或「核汙染水」了。

 

經過進一步稀釋後,就連氚的含量也大大低於國際公認以及日本制定的排放濃度。該濃度比很多國家的核冷卻廢水都要低。另一方面,而計劃每年的排放放射總量,也低於很多核電站排出冷卻核廢水的放射總量。於是,無論從放射濃度,還是放射總量,都符合國際公認的排放標準。

 

還有國家的外交部堅持認為,日本的「核廢水」接觸過核反應堆的核芯,「包含損毀堆芯釋放出的各種放射性核素,與核電站正常排水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首先罔顧了日本核廢水是「經過處理的核廢水」,那些(除氚以外的)「各種放射性核素」均被移除或大大減少到標準以下的事實,而且還未能認識到一個化學上的最基本原理,即「物質等同性原理」。

 

科學家在十八世紀就認識到,不管一種物質的來源是哪裡,製備方法是怎麼樣,只要檢測出來是一樣的物質,它就是一樣的物質。正如製備氧氣,不論是電分解水,還是過氧化物還原,只要檢測結果一樣,都是一樣的氧氣。由此可見,無論那些水是處理過的接觸過核芯的水,還是冷卻水,只要檢測結果一樣,就是一樣的水。它們「就是一回事」!

 

一些中文媒體不斷用「核廢水」、「核汙染水」形容日本將要排放的處理水,實在是一種違反科學的汙名化行為。

 

第二,有人質疑「如果有人認為福島核汙染水可以飲用、可以游泳,那怎麼不留給自己喝,自己用?」這種說辭看似很有理,其實不堪一擊。

 

我們說排放到大海的處理水是安全的,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喝下去」以證明它是安全的。正如,中國核電站把冷卻核廢水排到大海,當然認為它是安全的,但沒有人專門會在大亞灣核電站周圍舀水喝,也沒有人會拿那些冷卻核廢水做其他用途一樣。

 

同樣以再生水為例。經過汙水處理廠處理的再生水,非常清潔,「經過精細的過濾技術,不但水中雜質、尿素被濾除了,就連鈣、鎂離子、電解質等具導電度的游離離子都不見了,使再生水比自來水還要乾淨,接近『純淨水』等級」。儘管再生水在安全程度上達到飲用標準,大家也不會去飲用。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再生水不能直接飲用,亦不能做為食品業、藥品業用水,當前只得做為工業用水」。

 

2015-16年,中國香港發生鉛水事件。有反對派議員要官員把懷疑超標的管道自來水喝下去,以證明「水是安全的」。當時中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就認為「這是對官員的侮辱」,要求所有官員都不得喝這些水。

 

由此可見,即便處理過的核廢水輻射量再低,再符合標準,其輻射量也是高於普通的水。既然有大量普通水資源,就沒有人會故意用這些處理水去民用或飲用。這完全是常識。

 

第三,日本一直與國際社會「充分溝通」,但「充分溝通」不等於「必須得到同意」。

 

有國家指責,日本「未有和國際社會充分溝通」就排放處理水。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事實上,從法理上,日本排放處理水,完全是日本的內政,沒有任何國際法規定,日本必須要和任何國家或組織去溝通。

 

儘管如此,日本完全尊重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在核事故發生後,日本定期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遞交福島核電廠事故處理進度與監測報告。正如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所言,也是日本主動找國際原子能機構,尋求協助處理核廢水的方案。也是日本主動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評估日本排放處理水的方案是否安全、符合標準。日本也等國際原子能機構最終報告出台之後,才開始排放。日本原本沒有必要這樣「自找麻煩」,但日本政府就是這樣一步步地做了。

 

國際原子能機構組建了由11國專家組成的「任務團隊」(Task Force)三次赴日本實地考察,並採集樣本,交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本身實驗室和第三方獨立實驗室各自獨立檢測,最後寫成最終報告。這11國專家包括中國科學家,沒有專家對報告提出「反對意見」。

 

日本東電公司設立日英雙語網站,詳細解釋了處理的流程,以及定期發布監測和測量數據。有人質疑這些數據可能「造假」。然而所有質疑東電處理水「質量不過關」的文章(其實大都是誤解或吹毛求疵),數據都是從東電網站得來的。那麼,如果東電要「造假」,何不把數據造得「好看一些」?何必自暴其短?

 

日本提出排放計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可之後,支持理解的國家越來越多。(美聯社)

 

為了打消他國疑慮,東電還專門建立了一個「五語網站」(日、英、韓、繁中、簡中),解釋處理水的流程,發布最新消息等。

 

日本還投放大量資源,不斷和各國溝通,解釋,以尋求各國理解。光是和中國,根據日本駐中大使館所言,「日本駐華大使館指出,日方每個月定期都在東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駐日使館、媒體簡報。」

 

為了取得中國的理解,日本還提議設立「核水排海問題專家磋商機制」,至今還沒有得到中國的回應。

 

由此可見,指責日本「沒有充分溝通」實難成立。必須指出,「充分溝通」不等於「必須得到同意」。如果有的國家出於種種政治因素,把科學問題政治化,那麼無論如何溝通都不同意。這不等於日本沒有進行「充分溝通」。

 

第四,日本排放處理水得到大批國家支持,隨著最終報告的發表,理解國家越來越多。

 

在一開始日本提出排放計劃時,確實有很多國家提出憂慮。但經過日本的解釋說明,尤其是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可之後,支持理解的國家越來越多。

 

今年G7峰會上,七國領袖加歐盟在公告中支持日本排放。除了日本,七國包括美、加、英、法、德、意;歐盟則包括27國。其中,美、加、英、法都是太平洋國家(英國在太平洋有海外領地,法國在太平洋有海外省)。

 

此外,韓國、澳洲、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麥克羅尼西亞、帕勞等太平洋國家的政府也都明確支持日本的做法。

 

在剛過去的東亞峰會外長會議中,日本外相林芳正介紹了日本排放方案和最終報告。東盟十一國無一反對日本方案。會上只有中國反對。

 

太平洋國家中原本也有部分國家持不同意見。但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最終報告出台,確認其安全性後,態度明顯有變。比如太平洋島國論壇本來持反對意見,但現在論壇主席布朗說:「如果它是安全的,就應該允許排放」;主席國庫克群島總理也說,正在研究報告,務求得到一致的立場。它們轉變的最重要原因,正如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薩摩亞保育協會」(Samoa Conservation Society) 主席 James Atherton所言:應當「基於科學的判斷」(science based judgement),而不是情緒化。

 

綜上所述,日本排放處理水確實有一些爭議,但只要我們用科學,而不是政治和情緒,去判斷,再給多一些同情心,就不難得到正確的答案。

 

※作者為旅美學者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