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景藝術節x世客博 展裝置藝術客家特色!  一起來桃園尞尞吧!

夏芷馨 2023年09月06日 10:36:00
美國加州潮流藝術家史蒂芬·哈靈頓(Steven Harrington)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招牌狗狗IP「Mello」手持「魯冰花」,意為來到桃園作客。(楊約翰攝)

美國加州潮流藝術家史蒂芬·哈靈頓(Steven Harrington)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招牌狗狗IP「Mello」手持「魯冰花」,意為來到桃園作客。(楊約翰攝)

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以「桃園尞尞」為主題,搭配世界客家博覽會盛事,邀請來自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於桃園中壢區青埔展示地景裝置藝術,展期自8月11日至10月15日,將客家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結合精彩表演、光雕、展演、AI生成藝術等,呈現一場獨特而豐富美感的文化饗宴,邀請世界各地的旅客及全臺灣的民眾,一起來桃園尞尞。

 

「尞」(liau)這個詞彙在客家語境中很常見,代表著邀請、招呼、走動、聚會等意思,是一種親切的邀請和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涵義,在客家文化中,象徵著一種閒適、自在的生活態度;「尞尞」則是基於客家話的語感,讓人們彼此間的往來與信步遊賞更加傳神,展現輕快的氛圍。而桃園地景藝術節自2013年開始,以無圍牆美術館的概念,突破傳統藝術藩籬的侷限,拉近民眾與藝術間的距離,不論是三代同堂的散步、情侶間的聊天、朋友們的小聚,都可以帶著閒適愉悅的心情來這「尞尞」。

 

青埔地景裝置藝術:(左上)花開圓滿/(右上)航向天際/(下)渡海(楊約翰攝/夏芷馨製圖)

 

「桃園尞尞」涵蓋了地方特色、國際交流、在地客家文化等多重面向:以尞文化為核心,形塑文化共感、尞客家與客家文化相聚、尞國際與客家族群連結共伴、尞科技將客家文化與科技結合等,部分藝術作品揉合客家、地方特色元素,客家精神以不同的藝術型態呈現,傳遞藝術家對客家文化的敬意!

 

另有大型表演、社區旅行、在地主題活動、音樂藝術季等豐富的節目,吸引各年齡層參與,促進大眾對地方深度的認識體驗,帶動當地觀光人潮!還有光雕投影、AI生成藝術、數位集章活動等,運用科技多元呈現藝術作品與活動,呈現桃園智慧城市的多樣面貌。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的人文地景區由老街溪流域為中心,主要展品分佈在桃園捷運A18站、A19站周邊,編織成一幅獨特又令人陶醉的客家文化畫卷,讓民眾可以漫步在展區中,欣賞不同的藝術作品,大幅提升參加博覽會的記憶性及話題性

 

更多活動詳細資訊,請關注「2023桃園地景藝術節」官方網站及臉書官方粉絲專頁。
官方網站:https://www.taoyuanlandart.com.tw/

臉書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LandArt/

 

青埔展區地景藝術作品介紹:

Mello Travels/ Steven Harrington (楊約翰攝)

 

狗在傳統客家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美國藝術家Steven Harrington以他的藝術創意邀請他的大狗Mello和他的朋友們來到桃園,這個邀請就名為『客來』。
Steven Harrington的大狗Mello手持魯冰花,結合了東方(客家)和西方文化,為桃園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意。

 

 轉轉桃花/鍾瓊儀(桃園市政府提供)

 

作品以桃園代表花卉-桃花作為裝置藝術的元素,利用纖維工藝創造出桃花的花瓣,呈現自然與人工的和諧,並強調現代工藝的創新,亦呼應了客家文化中對於纖維工藝的傳統崇尚。
民眾可以坐在桃花的花瓣上,欣賞周圍的風景與建築,除了觀賞的趣味外,藉由親身體驗去理解及體會客家文化與桃園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期待以桃花的綻放與包容為觀眾帶來一場充滿藝術性和互動性的獨特體驗。

 

風自遠方來/潘羽祐(桃園市政府提供)

 

鐵花窗的形式創造一白淨通透的通道,以扁鐵為畫筆描繪桃園青埔的環境風情-有老街溪的涓涓流水、沿岸的新興市鎮,更有錦簇的桃花生機;抬頭仰望,見飛機掠過天際,也倒映出點點陂塘、畦畦良田,從四面八方為民眾呈現一幅生動的桃園青埔畫卷。
本作品透過虛實空間的隱喻和風的穿透性凸顯在地生活與世界不可分割的關係,引領民眾在穿梭之間,感受與環境融為一體、讓意念自在馳騁。

 

事事如意、豬事圓滿/瓦歷斯‧哈勇 (王棋) (楊約翰攝)

 

作品以象徵吉利的數字七隻「豬群圖騰」具象化表達聚財與生財有道之意;而「圓竹」象徵「圓土地的夢」。
豬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高經濟物品。尤其在原住民族的各項婚喪喜慶及祭儀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和訂禮,佔有一定的角色與份量。對桃園在地住民來說「竹」是祖先開墾建立家園的重要物資。
隨著科技進展所帶來許多的生活替代品與污染壓力,天然竹的運用是對環境平衡智慧,山豬是物種與土地對話,藉此引發觀者思考環保及永續經營的課題。

 

奉茶/徐暋盛 (楊約翰攝)

 

客家電視台台歌「客家世界」歌詞裡充分的表達客家文化與精神。描述阿公拉胡琴,阿嬤唱山歌和諧愉快休閒生活。歌詞中有一句「清澈的河水流向大海,日久他鄉變故鄉,管你哪裡來,我是現代的客家人,世界的客家人」。展現客家人認真打拚同心開創客家世界,世界各國都有臺灣的客家人。作品以客家人好客美德,歡迎回家作客,溫馨聊天喝茶為創作理念。

 

 

航向天際/黃甯 (楊約翰攝)

 

當年,客家祖先們「乘帆」從海上來到美麗的福爾摩沙,撐起了臺灣社會的半邊天,飛機與飛翔是現代科技的代表,也是當代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打破了世界距離,象徵著人類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展現了科技的進步和突破。
作品以飛機自由的飛翔,代表著人類的夢想和勇氣,創造出充滿想像力和創意的新海客精神,通過形象、色彩、材料和技巧來表達對飛行的追求和對客家文化的敬意。

 

渡海/李柏均 (楊約翰攝)

 

客家先民冒著風險展開航程,抵達陌生土地拓墾、扎根。一片片充滿張力的帆,代表著一戶戶遷移至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本作品藉由數位型態排列的風帆,匯聚成山,交織成海,以輕盈且流動的姿態呈現於桃園高鐵站前草坪。期待人們能夠親身接近這件作品,感受先人面對生命未知的勇氣和不斷遠航渡海的精神,也希望以波瀾壯闊的姿態,慶祝當代客家的再度啟航。

 

送子鳥(白鷺鷥與小男孩) /呂文忠 (楊約翰攝)

 

桃園有千埤之鄉的美譽,每個埤塘都蘊藏著無可取代的故事,位於中壢鄰近高鐵桃園站的青塘園更是風情萬種,青塘園生態公園有特殊的濕地地景和水景,孕育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包括紅冠水雞、臺灣萍蓬草等,更在2016年臺灣燈會中扮演璀璨角色。
白鷺鷥是臺灣自然中常見的鳥類,春耕夏耘的好夥伴,而桃園又是全國最年輕的都市,因此,本作品結合白鷺鷥與小男孩,以送子鳥的意象表彰桃園翱翔與希望的概念,賦予清新且朝氣蓬勃的的人文景致。

 

花開圓滿/徐永進 (楊約翰攝)

 

花開圓滿有著草書線條的舞動與空間結構的穿透性,使四個字的草書由平面的二度空間,到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藝術,充滿線條的律動與空間構成的美感。
作品既展現書藝家突破傳統,打破框架的創作意識,也以文字意象祝福每個人,都能如花般綻放,洋溢生之喜悅。

 

在傘下/范承宗 (楊約翰攝)

 

客家人視油紙傘為圓滿、團圓、緣分的象徵,在「傘」字之中,亦充滿了「人」。
客籍藝術家范承宗擅長以現代與結構美學詮釋傳統工藝文化,本作品以紙傘為題,將紙傘結構進行解構、重複與交集,張開三組傘形將各方匯聚於傘下,化為一座能聚集人們入內休憩的藝術裝置。

 

織光/胡縉祥、李語豪、韓承燁、蔡秉樺共同創作(桃園市政府提供)

 

作品利用LED燈條組成線,以每一連結構成面,交織與匯集而成的造型意象,象徵桃園不同族群的共融,並利用面的組成呈現客家的花布樣式。
表面的轉折帶有方向性,使觀者在不同面向都能看到不同的造型,並透過LED畫面內容呈現飛翔與速度感,喻表桃園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未來即將起飛。作品同時設有互動效果,能捕捉到觀者經過作品前的姿態,並以LED燈光轉化並呈現觀者的型態,連結作品與觀者之關係。

 

客垠/兒童美術館光雕投影(桃園市政府提供)

 

以「客垠」為題,融合抽象的幻鳥、數位化的建築和客家詩歌等元素,並應用桃園相關資料數據化生成的圖像,讓幻鳥穿梭在數位建築、數字化的埤塘等不同空間中,透過科技與桃園在地、客家文化的結合,表現出客家人從數百年前移墾桃園,扎根繁衍並成為桃園不可或缺的在地力量。

 

【桃園市政府廣告】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