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對台示範區」──回收利用的滯銷品、殷鑑不遠的「海西區」

王濬 2023年09月22日 00:00:00
中國將在福建(或聚焦於廈門)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類似政策規劃,早在十幾年前的「海西區」風潮就公布過一波了。(美聯社)

中國將在福建(或聚焦於廈門)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類似政策規劃,早在十幾年前的「海西區」風潮就公布過一波了。(美聯社)

中國政府在6月17日舉行的第15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布,已制定「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融合示範區意見」);並在9月12日正式發布,全文共21條。藉由中國官員、學者與媒體的宣傳,一幅「美好」的景象彷彿又出現在了眾人眼前:中共將在福建打造所謂「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而廈門很有可能就是這場「宏圖」裡負責「大展」的主角,金門則是其主要的吸納對象。

 

中共對台「大禮包」?藍白未見風險先拍手叫好

 

還在「海峽論壇」宣布消息時,當時參與「海峽論壇」的泛藍政黨便一陣附和與歡呼。雖然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的回應是「兩岸要『平等、尊嚴、友善』進行對話交流」的語焉不詳,讓人不確定是有意迴避此議題,還是根本沒搞懂過「融合示範區」是什麼;但從其他黨籍立委、縣市首長舉雙手贊成的態度來看,侯友宜也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去跳脫已由馬英九、朱立倫定調的兩岸路線,而國民黨顯然會繼續扮演著為中共政策主張努力「按讚分享」的忠實啦啦隊角色。

 

而民眾黨「唯二」執政縣市之一的金門縣政府,當時則由副縣長李文良表達「十分欣喜,任何有助兩岸融合的事都是好事」。新黨更加碼主張要推動「兩岸共同市場」、「廈門地鐵直通金門」等。親中媒體跟進報導,發表社評稱所謂「融合實驗」就是「和平新種子」。相信很快,「習近平在海峽論壇送了台灣一個『大禮包』」的風向便會由紅、藍媒體共同合作而出,開始源源不絕的宣傳。

 

當初全文都還沒正式公佈,藍、白兩黨人士已經開始對中共的下一輪對台吸納作為讚不絕口、滿心期盼;幾乎也已經可以預見他們的下一步,就是要責怪民進黨政府「阻擋兩岸交流」、「閉關鎖國不開放」、「拒絕兩岸融合發展」了──類似的劇碼,台灣人並不陌生。而且事實上,就連所謂的「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或「中國對台『大禮包』」本身,都早就不是什麼有創意的新把戲了。

 

「習思想」冠名贊助,「新瓶裝舊酒」再騙一次台灣人

 

首先,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聽起來不僅拗口,感覺也很多贅字,而前半段基本上是宣示性的形容描述,為什麼不能直接講「關於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就好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前半段是習近平親口說過的。

 

時光回到2021年3月,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發表講話,提出至今都不斷被中共官員複誦的「以通、惠、情促融」,並且要福建「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在所謂「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前面,將習近平的「聖旨」一字不變地硬是加在前面,除了要凸顯這樣的政策與構想是基於「習思想」的授意與指導,以及也象徵這將是屬於「習近平新時代」的對台「創見」與績效外;外界也可由此窺探,在中共「一人獨大」與「一黨獨裁」的高度集權體制下,中共官員害怕「違背上意」的不安全感有多深了。

 

而如果說「融合示範區意見」是源自習近平2021年時的發想與定調;那麼事實上,習近平當年提出要「支持福建對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試」與「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更不是什麼新發明。

 

今日「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就是當年慘澹收場的「海西區」

 

2009年中共公布所謂「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稱福建省與台灣具有「五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與法緣)的「五大優勢」,要打造「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而在2011年由中共發改委公布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海西區」的範圍進一步從福建省全境擴張到涵蓋浙江、廣東與江西部分城市。

 

中共在「海西區規劃」中豪氣干雲地一口氣列出包括廈門在內的「五個發展軸」、「九大集中發展區」,聲稱要在兩岸產業深度對接、深化農業合作、提升服務業合作水平、擴大對台直接貿易等方面「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緊密平台」,還要設立「海峽西岸能源基地」、「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兩岸教育合作實驗園區」,在平潭「建設兩岸共同家園」等等。

 

儘管當初還沒有所謂「融合發展」的名詞流行,但事實上從經貿、產業、文化、教育、金融、法律、交通到服務業,在包山包海的「海西區」夢想中早已無一不具。這塊當時被國共聯手描繪地如此包羅萬象、美妙如斯的「大餅」唯一的遺憾只是──它的實際效益,從頭到尾都只存在於白紙與空談上。

 

而這次的「融合示範區意見」說要在福建(或聚焦於廈門)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但類似的政策規劃,早在十幾年前的「海西區」風潮就公布過一波了,當時台灣還是由馬英九政府執政,國共雙方協力呼應、炒作、宣傳(甚至是具體投入實際經濟或政治成本)不僅更多更高調,當初「海西區」所涵蓋的範圍與想要達到的目標,都遠遠超過今日的「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但結果與成效到底如何,看看今日在台灣還有多少人在討論「海西區」或「平潭實驗區」,便可得知──習近平這次「新瓶裝舊酒」的「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又要如何說服外界,不會再重蹈當初「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覆轍呢?

 

「融合發展」實為「鋪墊統一」,是「大禮包」還是回收「滯銷品」?

 

《聖經》中的《傳道書》中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作的事,後必再作。日光之下並無新事。」(What has been is what will be, And what has been done is what will be done, And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或者用後世流傳更簡化的方式來說,即「太陽下,從來沒新鮮事」。

 

當中共將再度投入龐大宣傳力度與發展資源,好在福建打造一個期盼能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以達到「厚實和平統一基礎」的「新天堂」時,實在應該好好體會一下這節經文的深意,而不是寄望於與當初慘澹落幕的「海西區」大同小異的「福建融合發展示範區」,期盼能在「偉大領袖」的英明帶領與無限庇蔭下,迎來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畢竟,今日的「民主對抗獨裁」越來越明顯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國「人口紅利」與過去榮景已不再存的經濟景況,以及台灣日復一日都更加堅定的自我認同、民主深化與韌性打造,都已非當初2009或2011年時可以比擬了,若中共還想用「新瓶裝舊酒」的花招想欺騙台灣人上當,恐怕只會再度重演當初「海西區」的尷尬與失敗,再度印證了「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作的事,後必再作」。

 

而最後,也想對那些期待透過附和中共政治主張,以為自家政黨在選舉中謀求「北京青睞」或「兩岸紅利」,甚至是能在「跨海峽政商集團」當中取得能暫時吃香喝辣一席之地的國民黨、民眾黨、新黨與其他(台灣人已不太叫得出名字的)統派政黨與政客們說:

 

過去的歷史案例已擺在眼前,你可以天真、可以裝傻、可以選擇性記憶(或遺忘),甚至可以昧著良心只為獲得一時的私利與甜頭;但這不會改變中共推動所謂「兩岸融合發展」就是想要「加深台灣對中依賴」並「厚實統一基礎」的真相,也不會改變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大禮包」,其實是把積壓倉庫的滯銷政策再拿出來「回收利用」的事實──你更應該提防與自我警醒的是:如果還要這樣罔顧事實真相與國家利益,無底線地配合中共統戰宣傳與作為繼續下去,也許下一個被台灣人民用選票掃進垃圾桶的,就會是你了。

 

※作者為政治及文字工作者、智庫副研究員、前陸委會機要秘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