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台灣不是真缺電 但正經歷轉型管理陣痛期

陳志豪 2024年05月26日 07:00:00
能源辯論吵吵鬧鬧,讓社會往往忽略淨零碳排有多條互補的實踐路徑。(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能源辯論吵吵鬧鬧,讓社會往往忽略淨零碳排有多條互補的實踐路徑。(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民進黨政府自2016年上任以來,持續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並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以補足供電缺口,但台灣產業結構高度仰賴耗電量大的科技業,再生能源又無法作為可靠的基載電力,使得產業界一直有嚴重的「缺電」焦慮。如何滿足淨零碳排的永續目標,同時兼顧能源穩定與經濟成長,是台灣當前能源轉型討論中最關鍵的難題。

 

而隨著核三退役時程逼近,核電議題又重新浮上檯面,儼然成為核電意見領袖的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近日頻頻公開呼籲新政府使用核電,並反駁台積電為「吃電怪獸」,認為「把電用在晶片製造,是進步國家的象徵。」

 

鋼鐵和石油業「耗能量」大於「吃電怪獸」台積電?

 

童董事長認為,雖然台積電耗電量佔全台 12.5%,但如果將煤炭、原油等能源的使用當量也納入計算,則傳統工業如中鋼、台塑其實比台積電還要耗能,因此科技業不該被形容為「吃電怪獸」。

 

但童董事長似乎誤解了能源使用當量的計算概念。中鋼和台塑確實使用了大量的煤炭和石油,不過他們並非把煤炭和石油當成發電的能源燃料,而是分別用來作為煉鋼或是提煉石化產品的生產原料,把中鋼和台塑的煤炭和石油使用量算作「能源使用量」、進而宣稱他們比台積電還耗能有失公允。

 

許多人認為政府應該專注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將資源集中投放,卻忽略了政府扶植特定產業還有國家安全、未來發展等考量,例如過去的汽車業、離岸風電、潛艦國造等。而鋼鐵、石化和水泥可能不是最賺錢的產業,卻是支撐其他許多行業的基礎工業,況且產業結構多元才有能力抵抗外在經濟衝擊,穩定台灣經濟發展。

 

童董事長等新型核電倡議者,不見得是堅定的擁核派,他們只是希望解決台灣「既乾淨又穩定」的電力需求難題。可是台灣現在真的缺電嗎?

 

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長期追蹤台灣電力問題,在2022年《臺灣缺電風險分析》報告中,統計了1999-2022年大規模停電主因,其中 2015 年以前以颱風造成硬體事故最多,近年來則多為人為操作失誤產生。換句話說,台灣電力穩定的主要風險並不是缺電,而是人為因素產生的「電力調度管理風險」。(臺灣缺電風險分析

 

而在台大風險中心每年公布的《台灣能源情勢回顧》中,可以清楚看到台灣不管是總發電量或是總用電量,近三年的數字都在持續下降(2022 年總發電量為 2881 億度,較 2021 年減少 0.97%;2023 年總發電量為 2821 億度,較 2022 年減少 2.10%。2022 年總用電量 2799 億度,較 2021 年減少 1.24%;2023 年總用電量 2757 億度,較 2022 年減少 1.50%)。除此之外,2022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首度超越核能,而且核能本身也在除役退場中,2022年核能佔總發電量8.24%,2023年佔6.31%。(2022台灣能源情勢回顧2023台灣能源情勢回顧

 

儘管如此,《臺灣缺電風險分析》報告指出政府的不缺電方案存在五大風險:電力調度管理難度提升、新式電網發展太慢、再生能源多元化進度落後、電力需求評估不明確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然而這些問題,採用核電就能解決嗎?

 

過度關注半導體、科技業,反而看不清國家總體發展的需求

 

核電支持者對技術進步有信心,其經濟論述看重電力、科技產業營收等特定生產數值,容易忽略社會整體的風險。

 

從用電結構來看,工業部門最耗電的產業的確是最賺錢的電子業,這是台灣社會資源配置的結果,但不適合用產業附加價值正當化一個產業的用電量,更不該抹煞其他產業的重要性。(台灣工業部門耗電比例,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2023台灣能源情勢回顧》)

 

過於集中的產業結構,會衍生出嚴重的人才缺口與社會資源配置傾斜。這不僅僅是優勝劣汰的二分法問題,如果其他產業無法分配到足夠人才、資本或其他社會資源,就會衍生前述電力調度管理等風險,對台灣社會安全與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如果傳統發電廠管理都受到晶片產業搶人才的現象波及,那麼管理更複雜困難的核電廠如何保證絕對安全無虞?

 

何況全球科技供應鏈主流採用的 RE100 倡議並不納入核電,台灣即使使用核電也無助於改善晶片產業的再生能源需求。如今擁核派希望以採納核能的 CFE 倡議取代不採核能的 RE100 倡議,雖然值得討論,卻不免緩不濟急。

 

產業脫碳轉型,是目標也是解方

 

過去幾年台灣經濟不僅未受疫情重創,還受惠於全球供應鏈變化,創造強勁的經濟成長。但經濟成長的同時,台灣總發電量、總用電量、總能源消費量都在下降,這就是產業轉型累積而來的成果。

 

為了因應歐盟啟動碳邊境機制(CBAM)與跨國供應鏈倡議減少碳排的國際趨勢,政府與產業緊密合作,台灣的能源密集度從2017年以來持續改善,2023年能源密集度僅3.57公升油當量/千元,改善效率高於全球平均,更高於COP28 提出的改善效率目標,這一趨勢證明了淨零碳排不只有改變發電型態一條路徑,源頭管理同樣發揮了卓越的功效。

 

台灣產業努力改善能源密集度,數年下來節省的用電量,還大於興建 1、2 座核電廠的裝置容量。體認到這一事實,就會發現台灣為了爭論核電已浪費太多社會資源。

 

若將視線焦點從能源配置轉向產業脫碳措施,還會發現更多機會。如果未來環境部在碳稅徵收辦法配套中,多補助企業投資脫碳技術,允許企業參與國際碳抵換項目,企業就有更多元的手段實現淨零轉型。

 

能源辯論吵吵鬧鬧,讓社會往往忽略淨零碳排有多條互補的實踐路徑。與其爭論台灣應不應採用核能,陷入曠日費時的立法與後續選址環評興建過程,審慎規劃碳費、推出更多鼓勵節能減碳的政策工具,會更加立竿見影。

 

※作者為顧問公司ESG專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