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利劍2024A:一份給賴清德與美日安保體系的術科試卷

倪世傑 2024年05月24日 07:00:00
中國這次「聯合利劍-2024A」軍演,無論規模大小、軍機、軍艦與導彈距離台灣本島都相當迫近。(圖片取自解放軍東部戰區微博)

中國這次「聯合利劍-2024A」軍演,無論規模大小、軍機、軍艦與導彈距離台灣本島都相當迫近。(圖片取自解放軍東部戰區微博)

賴清德總統上任第三天,中國宣布發動「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這次的軍演的目的為何?首先,這是對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的反擊,給「台獨份子」一個教訓:其次,這也是向中國國內民眾給一個交代,在中國內部大中華國族主義越來越激揚的年代,「家裡」那一關如過不去將危及中共永久統治的「核心利益」;第三,否定美、中軍事通話的必要性。5月16日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主任李斌少將視訊通話,既然通話制止不了突發事件的單邊行動,凸顯這種對話也顯得多餘了,同時也為即將於5月底、6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預期中的美、中防長對談增添伏筆。第四,這是對美、日部隊機動調度能力的三重測試。第一重考驗是當前美國第七艦隊部分艦艇(如USS Mobile, LCS 26和USNS Wally Schirra, T-AKE 8)以及荷蘭皇家海軍七省級護衛艦卓普號(HNLMS Tromp, F803)在南海演習,直接考驗第七艦隊是否具有及時回防保衛台海和平穩定的能力;第二重考驗是測試甫於本月3日上任的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的領導力;第三重考驗是測試美日安保的承諾的可靠性。

 

美、日於2023年元月將台海和平穩定納入美日安保中周邊事態的範圍,這次美、日會如何面對「聯合利劍-2024A」?不僅台灣,北京、莫斯科、首爾及平壤也在密切關注。

 

但毫無疑問,台灣依舊是直接面對衝擊的首要對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指出,「這就是一次武力犯台的全過程演練。」美國史丹佛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更早在2022就曾經表示,「中國在台灣周邊的大規模演習只是一次預演,而不是一個信號。」回顧2022年8月2日裴洛西訪台後中國進行的圍台軍演,台灣政府的「短板」可簡單地總結為以下:

 

一、中國網絡戰有效突破台灣防火牆

 

8月3日上午,7-11統一超商門市的電視直播系統畫面赫然出現「战争贩子裴洛西滚出台湾」,台鐵新左營站出現「老巫婆窜访台湾,是对祖国主权的严重挑衅」等簡體中文標語。此外,總統府、國防部、外交部、台灣大學與桃園機場的網站有遭遇境外駭客攻擊,導致網站直接癱瘓,高雄市環保局飲用水網站則被置入中國國旗。

 

二、導彈是否「飛越台灣」的爭議

 

中國於4日下午在台灣周邊海空域發射導彈,日本防衛省指出,共有5枚東風系列導彈落在日本專屬經濟區(EEZ),其中4枚飛越台灣本島上空。消息曝光後,社會輿論對當時台灣本島為何未發布空襲警報進行了批評。台灣國防部回應表示,彈道飛彈發射後之的主要飛行路徑位於大氣層外,對飛越之廣闊地面區域並無危害。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表示大氣層外不屬於領空,因此未發防空警報是合理的。這起事件反映了政府未能在第一時間提供民眾透明的訊息的缺失,而在不確定性高的情況,尤其是在危機時刻,只有提供準確且即時信息的政府才能夠得到民眾的信任。

 

三、執政黨說明嚴重不足

 

導彈是否通過台灣上空的爭議只是政府對相關情況說明不足的冰山一角。根據筆者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在裴洛西訪台期間,執政黨政治人物熱烈地在社群媒體中表達對Pelosi訪台的支持與台美關係的友好,而到中國圍台軍演時,民進黨籍的政治人物普遍不願多談。這種「自行消音」的行為等同於放棄了話語權,背棄了選民的託付,也失去了向民眾說明情況和策略性界定當下狀況的能力,這又要如何能夠贏得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四、發燒的「疑美論」

 

時為民眾黨籍立委的賴香伶就表示「若裴洛西一來就製造這麼多緊張,那美國對台的實質幫助是什麼?...實質受傷的卻是台灣。」商業總會主席賴正鎰認為裴洛西的亞洲行,「已經將台灣推上火線,台灣人千萬不要當美國的棋子、俎上肉。」一直到今天,疑美論在台灣的政治輿論市場仍佔有一席之地,其目標是使台灣問題「中國國內化」,回歸「一個中國 九二共識」。

 

這一次「聯合利劍-2024A」軍演,無論規模大小、中國軍機、軍艦與導彈距離台灣本島有多迫近,都如其名稱中英文字母排列所示,可視作2024年一系列對台軍事壓迫手段的起手式。換言之,賴清德政府沒有執政蜜月期,他不僅要面對可能與北京裡應外合、在立院居多數的國民、民眾兩黨(見「佔領台灣立法院制高點的統戰戰略要點」相關的討論),中國的軍演同時也是對這22個月政府工作的術科測驗:台灣的資安防護是否得到補強?包括執政黨的立委、縣市首長以及內閣政務官能否在第一時間向民眾公布並明確說明當前的狀況?美國和日本能否通過具體行動證明美日安保體系對中國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行為具有足夠的遏制效果?在賴清德未來四年任期內,展現民主陣營國家的團結是刻不容緩的。

 

最後,談談袁紅冰。台灣民眾突然間「發現」袁紅冰三個月前所言似乎「命中」當前台灣政局,曝露出台灣社會缺乏對中國全面認識的動機,中國的政治發展往往被視為毋須理會的外國事務,而北京應樂見這種狀態的發展,因為你越不了解中國,就更不清楚北京的動機與意圖,就越不知道他們在謀劃些什麼,從而更容易受到其影響。這或許也是劉寶傑、黃世聰登上中國國台辦懲戒名單的原因:他們報導與評論「太多」中國的「實情」。

 

同樣的狀況也反映在美國對中國不夠全面的認識。2023年9月美國總統拜登訪問越南時表示,因為中國經濟面臨困境,「我不認為這會導致中國入侵台灣。事實上,恰恰相反——中國現在可能沒有以前那樣的能力了。」中國真的沒有這樣的能力嗎?

 

美國Tufts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貝克立(Michael Beckley)是提出「中國巔峰論」(Peak China)的先驅。他認為,中國在2010年代達成國力巔峰,現在已經衰落,而在國際體系中衰落中的改變現狀國家(revisionist power)最容易因為認知到國力下降而加緊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但那些經濟崛起速度雖然放緩但尚未停止的國家實際上是最危險的一類國家,因為它們既有手段,也有動機撼動國際秩序。」且專制國家特容易激進的擴張,如同今天的俄羅斯。

 

更需要重視的是,中國的經濟成長或許放緩了,但這是否影響了它在其他領域的持續發展?航母福建艦有因此延後出廠時程嗎?沒有。它減少了在台海與南海的演訓嗎?沒有。它的電動車與電池發展技術是否威脅了美國、日本與德國的汽車產業?有!他是否持續在非洲、拉美甚至在中東建立勢力範圍?有!

 

正如曾在歐巴馬執政期間擔任美國總統特別助理兼國安會東亞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Evan S. Medeiros)於本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稱:「華府如相信中國已經從巔峰下降,並以此為基礎制定政策都是不明智的,甚至是危險的。」

 

2024年肯定不會是歲月靜好的一年,戰爭的號角已經響起,你,聽到了嗎?

 

※作者為政治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