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文化保存就是前瞻

戴瑋姍 2017年07月11日 00:00:00
筆者所在的北投地區,因在地學者與社區居民倡議,促成了「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回復歷史場域,並重新塑造居民對北投的認識及認同。(取自「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臉書)

筆者所在的北投地區,因在地學者與社區居民倡議,促成了「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回復歷史場域,並重新塑造居民對北投的認識及認同。(取自「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臉書)

文化是一種記憶與認同,是共同經驗的累積。一個國家獨特生活方式的傳承,將形成其特殊的文化,這樣的力量甚至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從而發揮國際影響力。因此,世界各國無不藉由制定文化政策、投入大筆經費與制度調整,厚植其文化軟實力。其中透過有形文化資產保存,最能直接重現過往景觀面貌,將國家或城市的文化氣息,透過歷史特質保存下來。

 

先進國家多以線性或面狀的方式保存文化資產,不但能完整重現過往的城鎮中心、生活聚落以及當年的歷史面貌,同時這些文化資本財更成為其豐富的觀光資源,帶動地區發展,創造亮麗的觀光數字,例如日本的白川鄉合掌村、金沢市東茶街屋,以及法國巴黎瑪黑區,都在整體性的文化保存上,獲得極大成功。反觀台灣文化資產保存,仍流於單點個案式的保存,缺乏大面積庶民生活紋理的建築群落,不但失去地方脈絡,也削弱了故事價值。

 

前述問題主因是早期文化保存觀念缺乏,加上投入資源經費不足,且欠缺整體規劃及政策連貫性。台灣過去經常認為文化政策沒有急迫性,在國家資源分配上始終未受到公平對待。無論在中央或是地方政府,文化主管機關在各部會局處的資源爭奪戰中,始終處於弱勢中的弱勢。即使由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文化經費僅佔中央政府整體預算的0.8%。歷年各地方政府文化局處的預算,占地方政府總預算比率,也多在1%上下而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在文化保存進度上,始終落後民間要求,也造成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築,在公權力還來不及介入時,便已遭到惡意拆除甚至燒毀。

 

為了解決上述文化困境,新政府試圖翻轉過去的文化施政。例如在經費提升方面,106年度文化部預算達新台幣194.5億,增加了28.1億,堪稱史上最高,其中文資局成長比例高達90%,有13億元預算運用於文化保存。然而,即使年度預算增加,相較於現有龐大的文化資產數目仍顯得嚴重不足。根據文化部資料統計,全國現有的文化資產,共計有中央政府621處、地方政府2268處,這還不包含上千處列冊追蹤、尚未指定但極具潛力的文化資產,這些「文資」和「準文資」皆嗷嗷待哺,等待經費挹注進行修繕與維護。

 

因此,面對常態性預算編列不足,文化資產又亟待完整保存的困境下,新政府近來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的城鄉建設有一項「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儘管前瞻受到許多批評,但這項計畫其實需要嘉許,它能解決過去單點、破碎式的文化保存,而能以整體式的保存為主軸,並期待以此作為地方城鄉建設的文化基礎。

 

例如以筆者所在的北投地區,在地學者與社區居民倡議20年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總缺乏完整經費,多年來只能在論述和概念上溝通,如今有城鄉建設計畫的挹注,終於能實現以整體概念發展出的博物館群,其特別強調社區居民參與,透過整合在地古蹟群,由溫泉博物館作為中心場館,串聯新北投車站、中心新村、衛戍醫院、凱達格蘭館、北投公園等周邊場館,由下而上尋求北投溫泉文化再生,回復歷史場域記憶,並重新塑造居民對北投的認識及認同。儘管特別預算常被外界誤會,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其或能繞過原有預算編列的窠臼,對過往無法整體規劃的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能有全盤性的思考,來達到結合在地歷史、文化、產業的複合性目的,更完整地重現在地文化精神。

 

最後,筆者要強調,新時代的國家基礎建設,不能只有新建築工程,保存舊有文化也同樣重要。文化部選定的23處歷史再造現場,未來都可能成為台灣新亮點,帶動觀光經濟資源,平衡城鄉發展。事實上,整體區域性文化資產保存要規畫得當,本就需要完整且大筆經費,尤有甚者,前瞻計畫所挹注158億元在文化事務上,或許都嫌太少。從保存台灣文化的角度來看,或許,能挹注如此完整經費在保存文化上,才是真正的前瞻!

 

※作者為國會助理

 

【延伸閱讀】

看前瞻建設的困境

那些「天龍國」不知道的事

前瞻軌道建設真是通往地獄的路嗎

 

【熱門影片推薦】

●韓國歐爸將世界名畫變成咖啡拉花

●法國女權鬥士享壽89歲

●中德熊貓外交展情誼

關鍵字: 前瞻計畫 文化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