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緣風險衝擊能源安全 台灣不能心存僥倖

湯名暉 2017年11月30日 07:00:00
特別是地緣政治的變遷和波動,是數十年來對台灣油價衝擊最大的因素。(資料照片/李隆揆攝)

特別是地緣政治的變遷和波動,是數十年來對台灣油價衝擊最大的因素。(資料照片/李隆揆攝)

小國沒有地緣政治的僥倖

   

台灣的作為能源自給率僅約3%,且大部分的石化燃料供應來自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地區,而原油價格的波動,更直接衝擊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特別是地緣政治的變遷和波動,是數十年來對台灣油價衝擊最大的因素。

   

從現實主義來看,小國除務實的接受大國造就的權力結構與秩序,更需要積極的運用有限的資源進行風險控管,謀求「以智取生」,巧妙地避免淪為扈從或是抗衡的極端局面。善於運用自身各種軟硬能力,進行風險評估和規劃應對的推演腳本,方能在危機發生之前,準備好緩衝與因應方案。

 

「一帶一路」箝制台灣能源通道

   

當前對影響能源安全的最大的地緣政治因素,是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而其影響的地理區域又不只於中東的產油地區,而是壟罩著太平洋-南海-印度洋一系列的「珍珠鏈」海運通道。

   

2016年,菲律賓曾提起「南海仲裁」,卻在2017年起轉而與中國示好,大舉引進中國投資且避談爭議海域;世界第一的中國「造島神器」天鯤號下水,南海各行為者已無能追趕中國的造島速度,只能坐看「海上長城」日漸厚實,實際將南海構築為「南中國海」。

   

中南半島方面,2016年12月中寮鐵路開工、2017年5月簽定馬新高鐵備忘錄、2017年9月中泰國鐵路開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在面對羅興亞問題受到西方責難後轉投中國,皎漂港通往昆明的輸油管線開工,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轉運站之一。

 

「一帶一路」的符號效用

   

中國十數年來由點而線佈局,隱隱經營的中國東南到東南亞沿海的精華地帶已逐漸重現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誠與學者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論述相符:「誰掌握東亞精華地帶,誰就控制世界島。」

   

台灣面對「一帶一路」這盤當世最具規模的地緣政治棋局,暫且不論其他層面的影響,僅在能源安全層面就有嚴肅的挑戰,已儼然是「死生之地」的戰略思考境遇。

 

從節流層次規劃儲能避險

   

多元化的能源避險策略是台灣不可避免的佈局,除了從「開源」分散化石燃料的供應鏈,和各種包括再生能源在內的各種發電形式。同時也應重視「節流」,從智慧電網和儲能系統等內在的技術途徑,緩解地緣政治造成的外部問題。

 

當前鋰電池儲能系統已相當成熟,歐美各國紛紛建立兆瓦級以上的大型儲能設施,作為智慧電網和可再生能源「移峰填股」的心臟,是較為容易商業運轉的避險方案。相較於全台唯二的能源進口港,是最能地下化且「藏電於民」,兼顧平時與急難狀況的戰略舉措。

 

例如:特斯拉與法國的NEOEN可再生能源公司,正在澳洲南部合作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儲能系統,完成後可提供3 萬戶家庭的電力儲備,且只需要百日工期便已完成,對於太陽能和風能佔40%的南澳地區,是最為立竿見影的能源整合方案。

 

儲能科技可推動國家發展的新動能

    

對於當前正規劃分散式智慧電網的台灣而言,是值得參照的正面案例。若能搭載更尖端先進的電池技術,例如:鈦酸鋰(LTO)。除可建立堅實的電網負載機制,更可以整合再生能源和節能的技術手段,進一步增加對能源風險的承受能力,穩定民生與產業的用電需求。

   

此外,台灣有至少額外1GW的儲能備載缺口,若採取增設發電廠作為解決方案,至少需耗時三年以上的時程,為緩不濟急之舉。相較於設置儲能系統的百日工期,更能省且電廠的機組維護時間與高昂的營運成本。

    

我國目前已有相當的電池產業基礎,面對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將是可觀的內需市場。政府若積極輔導國內儲能產業,不只能滿足國內的能源備載需求,緩解地緣政治造成的能源安全衝擊。更可「一箭三鵰」,以國家發展的高度,將電池產業列為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的前瞻尖兵,搶先佈局2020年高達350億美元的全球市場藍海,與半導體產業共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