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國基專欄:撫今追昔 大學自主之途仍遙遠《編輯台憶往》之三

俞國基 2018年05月03日 07:00:00
當政者有氣度,辦教育者有擔當,才能演化成為臺大數十年來的自由學風,以及對意見相異者的互相尊重。(攝影:李昆翰)

當政者有氣度,辦教育者有擔當,才能演化成為臺大數十年來的自由學風,以及對意見相異者的互相尊重。(攝影:李昆翰)

管爺做不成臺大校長了。除非司法大翻案,否則鐵定出局。這個白目大戲,也演出一面超級照妖鏡,不只照出了政治黑幕,也照出了人性的卑劣,更照出了我「大漢」民族許多文化上的重大缺陷。

 

我們這個時代,價值錯亂、顛倒到了極致,官場中只問顏色、不論是非,官僚系統中,只有唯諾之人,而無諤諤之士,當權者既無開闊的胸襟與氣度,也缺乏擔當與面對問題的勇氣。如今這個號稱民主的時代,治國求賢,竟遠遜於民國初期的國民黨與軍閥。

 

談及臺大校長,不免想起傅斯年這號人物。他是有名的「傅大砲」,1944年,因美金公債案砲轟蔣介石的連襟,也是大財閥孔祥熙,導致孔下台;1947年,他又因搶購黃金風潮事件,砲轟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指其發國難財,把宋從行政院長的位子拉下來,這不等於指著蔣的鼻子罵人嗎?蔣的心中完全沒有恨意嗎?但1945年,蔣仍任命他代理北京大學校長,及至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臺,又任命他擔任臺大校長。

 

「傅大砲」不是國民黨員,而且砲聲隆隆,但教育部並未因此不發聘書。此外,如蔡元培、胡適、梅貽琦等,都不是黨員,仍被禮聘為中國第一名校的北大及清大校長,這就是氣度與胸襟。做一個國家領導人,政治上,自不免偷偷摸摸,但教育上,他必須樹立一個人師的楷模。

 

傅斯年風範 已成絕響

 

傅斯年1949任臺大校長時,正是國民黨打敗仗大撤退來臺之際,為了肅清內部叛徒,不惜製造大量冤獄,到處搜捕「匪諜」,臺大自是情報單位的特大目標。特務不時進出臺大宿舍,帶走涉嫌學生。傅斯年目睹此景,認為政治進入校園,不符學術自由原則。為此,他一方面請見蔣老總統,請他下令禁止軍警特務進入校園逮捕學生,一方面下令校警,如有學生涉及「匪諜」,需由有關單位行文學校,經校方認可後,由校警執行逮捕行動,再交由警方處理,因此,當時臺大沒有「失蹤」學生與老師,被捕學生都建檔存查,並由學校通知家長。

 

此一對抗特務而能保持校園一點學術尊嚴的行動,就是「擔當」。當政者有氣度,辦教育者有擔當,才能演化成為臺大數十年來的自由學風,以及對意見相異者的互相尊重。

   

同一時期,臺北的省立師範學院(後改為國立師範大學)就落後遠矣。當時的校長劉真出身國民黨,唯黨命是從,校園完全缺少自由的空氣。某日,周一朝會(臺大既無朝會,也沒有升旗典禮),劉校長將數十名女同學叫到台上,一字排開,命她們「向後轉」,背對台下同學,然後問:「各位同學,你們看看台上這些同學的頭髮是否太長了?」台下學生的反應當然是「YES!」校長又曰:「要不要幫她們剪一下?」台下又是一陣「YES!」隨後出現數位女性剪髮師剪短了這些女生的頭髮。

 

學生就不能擁有「人的尊嚴」嗎?校長可以任意剝奪學生的人權嗎?雖然是戰時,但女大學生的頭髮會影響國家安全嗎?會影響社會風氣嗎?她們將來也將為人師表,這樣的負面教育,如果她們也有樣學樣,用於未來教學之中,是否會摧毀學生的尊嚴?扭曲他們的處世之道?

 

當年為學校自主而立法,其著眼點便在於此。國民黨執政時,對臺大向來另眼看待,一方面因其自由的傳統,一方面也緣於歷任校長傅斯年、錢思亮一脈相承,形成了風氣,政治干預比其他各校相對減少很多,因此每次遴選校長作業,無論誰獲票選出線,均無異議。

 

選前操作自所難免,但也必須在合法情況下進行,更重要的,乃是在臺灣第一學府中,所有的重大行政或教學措施,都必須將人格的尊嚴與尊重擺在第一位,任何事不能有政治考量(教育部吳部長公開指陳:學術沒有真正的民主),不能故意吹毛求疵,傷害學術界有聲望、有地位者的尊嚴,我前不久刊出一篇討論管案的文章,文中引論語的話說,「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教部此次以管爺擔任「大哥大」獨董、未與遴選委員蔡明興先生避嫌為理由駁回臺大遴委會任命案,這是踰閑了嗎?這是對學術界極不尊重的態度。首先即預設立場,他們會利益輸送,這一票蔡董一定會投給管董…。這就是對人格的不信任,何況這一票亦非關鍵的一票,更何況遴選法制條文中,並未列舉避嫌條款。管爺當選後,一定會辭去這個獨董的身份,一旦發現他們確有利益輸送,則形成司法案件,已非發不發聘書的小事了。

 

戒嚴時代 媒體副刊突圍

 

教育部之所司,乃一國之教育制度與教育方向,自身絕不能有惡質的教育示範。這種示範會造成社會價值的扭曲、道德規範的沉淪,也是對知識份子的全面輕侮。將政治色彩抬至最高位,重則造成社會兩極化的撕裂日趨嚴峻,輕則造成人與人間的互不信賴。這樣的國家怎麼團結?對立何能消除?臺大的自由傳統將被無形之手凌辱,我們的子女未來所受的教育內涵必趨混亂。這是臺灣半世紀來教育不斷進步的一道陰影,把大學校園好不容易逐漸形成的自主精神一腳踢翻,是教育史上最值得記錄的一段醜聞。

 

早年國民黨在戒嚴時期從未對教育賦予自由與人權的觀念,那時所有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的校長清一色由國民黨員擔任,唯一例外的,只有臺大一校而已。到了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民間自由民主的觀念開始萌芽,但政府對學校教育控制仍未敢一絲放鬆。

 

1961年,我出任臺灣時報總編輯,報社內部有特務監視,不在話下。我們想突破這個嚴密的防線,只能從副刊下手。當時在全國各報中,「臺時副刊」是最敢言、最放肆的一員。那時我們就以學校的管理、制度、教學等不合理處,加以評論與針砭,並闢設一個「學校風景線」專欄,廣邀各校的教師與學生賜稿,對學校不合理的管制一吐為快,從這許多文章中,讀者可以看到官方對學校的管制有多麼嚴格與離譜。

 

茲舉一例:1972年4月10日,有篇「學校風景線」投稿,作者林芳琿。我引述他的部分文章,供讀者參考。標題是「一吐為快」,他寫道:「在學學生可說是沒有自由的,對於校方或教官,如有不滿,只有悶在心裡或同學之間偶而談談罷了。因此我借此小園地,談談一些心裡想說的話。

 

一、簿本:(從簡)。二、頭髮:『站好,帽子脫下來。』尺,或指頭往頭髮一量,太長,姓名一記後,午飯前到訓導處複檢,不然小過一次。三、樂捐:樂捐這兩個字不用解釋,大家可顧名思義。校長或訓導主任說完樂捐的緣由後,教官一上台就說,限你們三天內把錢收齊送繳訓導處。最凶的債主討債,口氣也不過如此,這無異是勒捐。四、褲子:我不知何時公佈了褲子的標準,長8寸多的褲襠也算短褲襠,到底標準長度應多長呢?有些同學因家庭經濟因素,一條褲子要穿一年以上,不合規定怎麼辦?再買一條。簡單嗎?的確,有的很簡單,可是有的卻不這麼簡單。尤其很多農村子弟們,這下該如何?有一次升旗典禮後,一位女同學可能是軍訓服短些,一名女教官竟當場把她的裙子開刀,差點把軍訓服變成了旗袍。

 

這篇文章刊出後,反應最強烈的是各校教官,他們紛紛來函辯解他們管教學生的立場;教育部也召開訓育委員會議,專題討論中學生頭髮問題,初步結論仍維持現行法令,男生以平頭為原則,女生髮長以不超過後頸髮根為主。

 

校園管制 令人啼笑皆非

 

我個人在副刊有個專欄,名曰:「龍門陣」,也砲轟教育部。文章題為:「那些校長與那些人」。我摘錄部分內容供大家一笑:

 

其實頭髮的長短,不僅與生理無連帶關係,即使對美觀也不能構成絕對的評價。如果說光頭不好看,尤勃連納的光頭曾風靡成千上萬的洋妞兒;如果說女子燙髮才美麗,偏偏近幾年來,歐美卻競尚直髮,甚至有些『自然波』的大姑娘還用熨斗燙直它呢!如今官方把頭髮看成一項嚴重問題,致與學生在三千煩惱絲上錙銖較量,再加上執行的人拿雞毛當令箭,於是演變為『威權』與『反抗』的心理糾紛。

 

臺北二女中(中山女中)的校長石季玉說:如果留長髮可以接受,燙髮也沒有什麼不可接受,因此進一步,擦口紅、塗指甲油也可以接受,學校就很難管理了。

 

這種演繹的邏輯,不僅是給學生戴帽子,也充分顯露出幼稚與蠻橫的嘴臉。如果學生也來這一套邏輯,今天學校把教育部規定的『不超過後頸髮根』的標準提高到耳垂,明天再提高到耳旁,說不定有一天會要我們剃光頭,…更說不定要求我們燒戒疤。如此豈不成了永遠夾纏不清的爭論了嗎?

 

最妙的是臺灣省立中學校長的意見。這項意見竟由教廳的代表提出,他們反對留髮的理由是:茶室、酒家、妓院、舞廳的舞女,大都留長髮或燙髮,學生們必須和『那些人』有些區分才好。

 

看了這些教育官在會議中發言的新聞後,真令人有些緊張,想不到這些全國一流中學的校長,除了自己的頭髮與『那些人』有點分別外,頭髮覆蓋下的那顆頭腦,也不比『那些人』高明多少。因此,他們的才能只能關心到學生的頭髮,而對學生頭髮下面的頭腦的訓練,實在令人耽心。

 

臺時副刊揭露校園管制內幕

 

我這篇文章見報後,得罪了所有「教育官」,其實他們只是唯黨部是從,本身並無自主的意見。直到今天,臺灣的教育仍是一條鞭的管理,因此臺大的校園自主與自由彌足珍貴,如果這塊唯一(也許今天清華、交大等校也有相當自由)具有自由風氣的學校也被政治謀殺,真不知臺灣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學術機構可揚威於世界。

  

國民黨時代,對於教育這一環絕不敢放鬆,除了在大專院校成立黨的分支機構外,高中以上學校還有「救國團」組織,名義上是帶領學生各項課外活動,從事校際間的交往與溝通,實際上是思想管制,各校教官也納入救國團的體制。臺大雖號稱臺灣的自由學府,黨與救國團的活動仍極活躍,只是學術研究這塊領域,他們因為知識不足,尚不敢擅自闖入,只是將訓導處的「課外活動組」掌握在黨官手中,主要任務便是檢查學生自辦各類刊物的內容有無踰越規範。

 

臺灣時報副刊中的「學校風景線」揭露不少校園中管制學生思想的種種內幕。目前國家圖書館中雖收藏當時出版的「臺灣時報」,但不夠完整,查索不便。我的記憶中,有李筱峰教授揭發就讀政治大學時遭到政治迫害的過程,以及陳永興醫師論及他母校高雄醫學院被陳啟川家族控制的種種內幕。可惜在國家圖書館內,均未能查到正本資料。

 

國民黨有關單位當然注意到臺灣時報副刊利用一個小角落來「開窗吹風」,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們動員警調暗中查訪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交往的關係與朋友,在一無所得的情況下,終於讓他們找到兩個機會。其一是,1976年6月,大陸發生唐山大地震,唐山、天津一帶房屋被毀,死傷無數,這當然是全球矚目的大新聞,那時臺灣各報的「匪區」新聞均來自美國美聯社、合眾社等「外電」,再擷取其中「可用」的部分酌情採用。7月28日那天,「外電」不停地報導災情,並發送大量照片,但我們編輯部僅能採用其中的一、兩張照片而已。

 

大陸失守經驗 壓制學生運動

 

7月31日,地震後3天,調查局派了3位調查員來訪,追問「匪區照片為何流落在外,供人取閱?」我大吃一驚,立即向保管照片的同仁查問。他嚇得面無人色,低頭承認:因他有位好友是唐山人,因此送他2張照片,讓他看看家鄉的慘狀,如此而已。但70年代,此事竟成了報社的「地震」。調查局問了照片事宜外,也問了副刊內容問題,此時我才警覺,副刊的「學校風景線」已被他們盯上,今後不得不更小心了。

 

其二是,某日調查局又來訪,問及副刊中某位小說作者的筆名,為何與大陸報刊上一位作者名字一字不差?若是今天,我必脫口而出,大罵「白癡」。不久前,戶政單位統計臺灣女性同以「淑芬」為名者多達4000餘人,同名同姓何足異哉?我答曰:「作者用何筆名,是他的自由,報社不能干預,其次,這個名字,大陸也有人用,是很正常的巧合,我們從未讀過『匪報』,又怎能知道這個名字是『匪報』中常見的當紅作家?」這幾個白癡也覺得我言之成理,做完筆錄、蓋了印,揚長而去。事後我想,這又是針對副刊而來,姓名不是重點,只是先來個「軍事演習」,以收「震撼」效果。

 

歸根究柢,國民黨的統治,教育是極重要的環節,不容閃失。他們很了解,大陸的失敗撤守,學生的反抗運動是重要的一環。從五四開始,學生運動往往造成社會極大的動盪與改變。中共革命時,亦善用學生運動達成致勝的手段,所以兩岸政權在穩定之後,對學生的一動一靜無不極為謹慎小心,深恐火苗一旦點燃,便難以收拾。

 

取得權位 忘了革命初衷

 

時序進入80年代後,臺灣的學生要求自由的呼聲愈來愈強烈,1986年5月11日的「511」事件,便由臺大某些學生(包括現今民進黨的「大咖」如鄭文燦、林佳龍、段宜康等)主導遊行與靜坐行動,他們的主要訴求是「學術獨立」、「大學自主」,當時稱之為「自由之愛」運動。此後一波波的學生運動,終於造成在野勢力日益壯大,民主的訴求無可遏阻,進而促成「黨外」成立民進黨,也沖毀了國民黨的戒嚴長城,甚至造成臺灣歷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

 

在波濤洶湧的學生運動中,臺大學生始終是一馬當先的勇士,這些勇士們胸懷理想,眼光遠大,愛國愛民,毫無私念,「大學自主」就是他們勇闖三關的收穫。

 

可惜的是,一旦收穫了勝利的果實,掌控了政治權位,他們就忘了當年的理想與宏志,也失去了當時從事運動時的氣度與擔當,甚至又回頭走進國民黨統治手段的輪迴,令人不勝唏噓。他們要穩固政權,所以政治之手自然地伸入校園,「非我族類」怎可任其掌控臺大?這是否也算是教育界的宿命?

 

回憶46年前臺灣時報的「學校風景線」,揭露了多少教育界的醜聞,對照今天教育部耍些小手段「卡管」,臺灣的教育與政治的臍帶關係,似乎仍緊緊黏在一起,並未剪開。想起歷來許多大學者大開大闔的氣度,治國求賢,不疑不猜,甚至認為「內舉不避親」也是應該尊重的大格局,此時想起了胡適先生的一句名言:「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從來不是一幫奴才建成的。」如今這個政府喜好奴才不遜前朝,國家的前途在哪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服役後,考入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中國美術史專班。畢業後,進入故宮博物院任助理研究員,從事藝術研究工作三年半,後轉至新聞界,曾任:臺灣時報總編輯,臺灣日報總編輯。1979年赴美,曾任:舊金山遠東時報總編輯,紐約中報總編輯,紐約美洲中國時報總編輯、總主筆,紐約北美日報社長。1987年返台,任中國時報總主筆,1996年轉任自由時報副社長。2014年退休。作者見證過去近50年台灣新聞史,《編輯台憶往》為其記者生涯的回顧,獨家於《上報》連載。

 

【延伸閱讀】

●俞國基:蔣經國在臺灣 30年後話功過《編輯台憶往》之一

●俞國基專欄:政治黑手無情 美洲中時夭折《編輯台憶往》之二

●王健壯專欄:現在已到了該起而反抗的時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