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2008改變中國(三)北京奧運—中國崛起的轉折點

黎蝸藤 2018年08月10日 07:00:00
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地點。(鳥巢/維基百科)

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地點。(鳥巢/維基百科)

十年前,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正式開幕。十年後的今天,媒體紛紛發表評論。這並沒有過譽,十年後回看,北京奧運確實成為中國崛起的轉折點。

 

如果以全民體育水平來衡量,中國不算是愛好體育的國度,但在政治宣傳與人民認知中,體育佔據很高地位。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共產主義國家的共性。冷戰期間,體育被視爲「沒有硝烟的戰爭」。共產主義陣營國家都把體育比賽視爲政治制度優越性、國力與國家榮譽的比拼。奧運會這個世界最大型的綜合體育比賽更是共產主義國家必爭之地。當年蘇聯和東德都是體育强國,其中東德以不多的人口,一度力壓美國成爲奧運會「老二」,「成就」更驚人。當然,後來大家都知道,東德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源於肆無忌憚地服用興奮劑。

 

其次更有中國的國情。在中國「國恥教育」中,「東亞病夫」一直是最能打雞血的標簽。1980年代,香港電視劇《霍元甲》、《陳真》風靡中國,耳熟能詳的一句「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成爲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不嚴格   不科學   不正確的類比

 

根據楊瑞松(楊瑞松(2010),《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政大出版社,台北。)的研究,「東亞病夫」(Sick Man of Europe)一詞,最早是英國一作家類比「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指奧斯曼帝國)而用在東方國家上的詞語。當用在中國之上時,乃指清廷改革無力,難以振興,原無侮辱國民之意。但在二十世紀初,梁啟超把這個原用於國家的詞,轉用在中國人的體質上,從中國人不健康,類比到國家不健康。梁啟超非常喜歡用這種不嚴格、不科學、不正確的類比,從名篇《少年中國說》即可見一斑。

 

當時中國陷入嚴重的國家危機,「東亞病夫」在中國不脛而走,廣泛流傳。作爲國恥教育的一部分,邏輯是這樣的:「中國積弱不振,被列強欺壓;中國抵擋不住侵略的原因是大多數的中國人身體不健康,敵不過外國人;外國人因此看不起中國人且刻意公然侮辱。」就這樣,從梁啟超、到蔣介石到「新中國」,東亞病夫都通過「自我污名化」,成爲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的利器。

 

爲不當「東亞病夫」,中國把體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在民間推廣體育活動外,更重視培養專業運動員。中國學習蘇聯,形成一套蘇式專業運動員體制,運動員從少年體校到省隊、國家隊集中訓練,由國家發工資;除了訓練缺少其他職業技能。

 

這些專業運動員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在國際比賽中「為國爭光」。1959年,容國團在第二十五屆世界兵乓球(桌球)錦標賽上奪得共和國時代第一個世界冠軍,回國時得到無數榮譽,副總理賀龍親自機場接機獻花,受到毛澤東接見,成爲年輕人的偶像,收到大批女青年的求愛信。1980年代,以郎平爲首的中國女子排球世界大賽「五連冠」,成爲一個時代的圖騰。事隔三十多年,在中國提起「女排精神」還無人不知。

 

與單項體育運動相比,奧運會地位更崇高。1984年,中共建國後首次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射擊選手許海峰「零的突破、獲得第一面奧運金牌、「體操王子」李寧獲得三面金牌、女排獲得冠軍,都成爲國民驕傲。在蘇聯東德等體育强國抵制的情況下,中國拿了15塊金牌,排名第四,燃起中國的體育大國夢。

 

中國人因為「體操王子」李寧等人,燃起了中國的體育大國夢。(維基百科)

 

何體育搞不上去

 

當然,體育運動員一失利受到的壓力與謾駡也是巨大的,有時甚至釀成社會事件。1985年,中國足球隊在世界杯亞洲區小組預賽中,主場不敵英屬香港,引起大規模球迷騷亂,是為五一九事件。1988年漢城奧運,中國只獲5面金牌,成績大滑坡。已經過了巔峰期勉強復出參賽的李寧沒獲獎牌,被貶爲民族恥辱。《兵敗漢城》這部報告文學,一時洛陽紙貴,引發全國大辯論,反思為何體育搞不上去。

 

九十年代,中國走上東德一樣的禁藥道路。女子中長跑隊「馬家軍」及女子游泳隊在九十年代初叱詫風雲,屢破世界紀錄,都是服禁藥之「傑作」。大規模的服藥潮到二十一世紀初期才慢慢消退,但中國的服禁藥形象仍根深蒂固,不時被外國質疑。

 

比體育成績更重要的是舉辦運動會。套用一句流行語,一個國家通過舉辦大型運動會達到政治目的,已經是常識了吧?

 

舉辦大型運動會,第一可以凝聚民意,打造國民自豪感,增強民族主義;第二可以對外宣示大國崛起。主辦大型運動會並非一般國家可做到。像美國這樣的大國多次舉辦過奧運,對能否舉辦奧運已經不太在乎。但對絕大部分國家,主辦一次奧運會大概是一代人才能經歷一次的事。奧運會(及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本身就稀罕。至今,舉辦過夏季奧運會的只有21個國家,但好些歐洲小國都是在奧運會發展初期主辦的。

 

後來,參賽國家與運動員越來越多,費用之多與工程之大已經不是一般國家負擔得起的了(2004年希臘主辦奧運會就負債累累)。不少新興國家都用主辦奧運會作為通向「大國之路」(或者重新站起來)的里程碑。1964年東京奧運、1972年慕尼黑奧運、1988年漢城奧運、2014年俄羅斯冬奧、2016年巴西奧運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金牌數上遙遙領先

 

1988年,中國看著韓國主辦奧運會,心中羨慕難以言喻。當時中國還相當落後,第一次主辦國際大賽還只是1990年的北京亞運。北京亞運適逢八九六四後,更添加上一層政治意義。北京為此動用大批人力物力,要求全國人民義務捐款,不惜一切代價搞好亞運。最終,中國不但順利舉辦亞運,還在金牌數上以遙遙領先的優勢奪得第一。

 

成功申請亞運後,中國著手申請2000年奧運。這次申辦面臨澳大利亞等的激烈競爭。中國本來是大熱門,前幾輪投票都領先,但最後一輪以兩票之差飲恨。中國人一片憤怒,稱之為「兵敗蒙地卡羅」。

 

有傳憤恨中韓建交的朝鮮「反水」投了澳大利亞是原因之一,但大部份中國人都認為罪魁禍首是以「美帝」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有大學生計劃到美國大使館遊行,一度謠傳中國要抵制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雖然這些最後都沒有發生,但北京市專為此建造「中華世紀壇」,紀念這次失敗,宣揚「中國不會就此放棄」。其耿耿於懷可見一斑。

 

中國再接再厲申請2008年奧運。這次終於沒有「國際反華勢力」干擾。2001年7月13日晚上,幾萬人聚集在中華世紀壇看電視直播。當成功消息傳來,舉國歡騰。「聚集在中華世紀壇的各界群眾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歡呼。 40萬北京群眾自發來到天安門廣場,歡慶申奧成功。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今晚在世紀壇和天安門廣場,與各界群眾共慶這一喜悅的時刻」也就是說全部政治局常委(除了在申奧現場的李嵐清)都出席慶祝,「一個不能少」。可見申奧對中國人的意義。

 

申奧成功之後,中國開始了規模龐大的籌備工作。對中國人來說,這次奧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還要辦成「歷史最成功」。龐大的基建是理所當然的,於是有了第二次「全國支援北京」,規模更比亞運會大得多。北京在這幾年修了大量體育場館,包括現在成為地標的鳥巢與水立方;擴建了北京機場;興建多條地鐵和輕鐵;大規模擴建市內道路;爲了「綠色奧運」,建設120平方公里的綠化隔離帶;爲了天空出現「奧運藍」,把幾百間工廠從北京搬到河北。

 

奧運成為中國政府的頭等大事

 

中國在使用人力方面從來「大氣」。中國招募了十萬名志願者,全部要求有中英雙語交流能力。在奧運會前夕,嚴格執行「流動人口數量管理」,限制外地人進京和「勸返」在京外地人。北京展開全民學習英語的熱潮,所有出租車司機都要掌握基本英語會話能力。重中之重的開幕式表演,動用了兩萬多演員,為求一點不能錯,他們接受高強度排練,最長的連續排練時間竟達48小時;有女演員因意外摔下而終身殘廢。

 

在2001到2008年間,奧運成為中國政府的頭等大事。當時台灣陳水扁執政,中國最擔心的是台灣宣佈獨立,因爲中國極不希望在奧運前打台灣;2008年初馬英九上臺,中國終於鬆了一口氣,不用擔心「台獨搗亂奧運」了。爲了奧運,中國還罕有地在「新聞自由」上做出讓步,在撤銷所有「防火牆」,也允許外國記者自由採訪。

 

想不到,就在中國人翹首以待的奧運會來臨前,接連出現了奧運火炬事件和汶川大地震。前者讓中國人感到“委屈”,後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悲痛(見筆者前兩篇)。這時,中國比什麽時候都需要一個成功的奧運。

 

北京奧運沒有讓中國人失望。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下,十年前的今天(8月8日),奧運正式開幕。在張藝謀的導演下,開幕式美輪美奐,得到除了美國媒體之外的各國媒體的交口稱讚。

 

可是,一個「假唱事件」(表演獨唱的8歲女孩林妙可當時「夾嘴型」,而且放的錄音帶也不是她唱的),又把中國帶入輿論的「造假」的風口。然後,以NBC爲首的美國媒體又「喋喋不休」地重提中國的禁藥、改年齡等弄虛作假的事。中國人於是又繃緊了心情。

 

故意把中國排到美國之後

 

就連美國NBC電視臺以獎牌總數排名的慣常作法,也被不明就裡或故意歪曲的中國媒體說成美國搞小動作,故意把中國排到美國之後(中國習慣用金牌榜,即以金牌多少排名,而中國金牌多,美國獎牌總數多)。直到NBC奧運主持、在奧運過程中不斷批評中國的Bob Costas,在閉幕式後出人意料地大贊中國後,中國人才真正開懷。

 

無論如何,北京奧運取得巨大成功,獲得廣泛讚譽。運動員表現極出色,單是「飛魚」菲爾普斯獲得史無前例的八金,「黑色閃電」博爾特不可思議地連破100米、200米、4x100米接力世界紀錄(後因隊友服禁藥而被取消),就令人永遠記住這屆奧運會。中國以51面金牌,100面獎牌的成績,首次名列金牌榜第一(後來三名舉重運動員的金牌因服禁藥而被取消),一圓中國的金牌第一夢。全球電視收視估算有20億人觀看。就連帳面上,中國也錄得盈餘。

 

 

奧運會對中國的改變是極爲深刻的:

 

首先,奧運會中國獲金牌第一,讓中國放下「東亞病夫」的包袱,此後奧運會乃至其他體育比賽,中國輿論對金牌都沒有以前執著。從此,中國體育終於向全民體育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擺脫了那種「自我污名化」,把「自卑的民族主義」從民族主義中撇走。

 

其次,奧運會極大增強了中國人的自豪感與自信心。中國舉辦了奧運會,這次奧運會,特別是開幕式,幾乎被公認是「不可超越」的,中國人從此也感覺到自己真正獲得「大國」的地位。

 

第三,奧運會期間,中國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巨大的財力、社會動員力與科技能力,令國際社會刮目相看。很多西方人原先看中國還是幾十年前的舊眼光,這次都眼前一亮,第一次意識到「強大的、富裕的新中國」的崛起。

 

第四,中國的奧運口號是「同一個奧運、同一個世界」,開放新聞與網絡,邀請了全世界的名人參與捧場,展示了與世界溶為一體的表象,增強了西方「吸納中國」的信心。

 

第五,最重要的是,本年從雪災,到奧運火炬事件,到汶川地震,中國一路走低,但到了8月的奧運會,中國取得無比的輝煌與國際認同。這簡直就是短短一年內就詮釋了何謂「從多難到興邦」。

 

滲入了「自大」的成分

 

本尼迪克安德森在名著《想象的共同體》中提出,民族是社會建構的共同體,是由認知他們自己是團體一份子的人們之想像所建構而成。2008這「多難興邦」的一年,正是這個構建的過程。2008年定義了中國人這十年來的民族精神,奧運就是最重要的一個錨。

 

可惜的是,雖然奧運雖然去除了中國複雜的民族主義中的「自卑」的成分,卻在其他事件的共同作用下,為之滲入了「自大」的成分。中國雖不再是一個「悲憤的大國」,但沒有變成「自豪的貴族」,反而淪爲「趾高氣揚的土豪」。奧運會是中國崛起的轉折點,卻沒有轉折到理想的道路。

 

※作者為旅美學者

 

【延伸閱讀】

●黎蝸藤:2008改變中國(一)西藏騷亂與奧運火炬

●黎蝸藤:2008改變中國(二)多難興邦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