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中興通訊不堪一擊 中國解放軍也是嗎      

紀永添 2018年08月15日 07:00:00
中國所仿製生產的殲-15艦載機問題很多,失事頻傳,因此可能不會大規模生產。(圖片摘自人民網)

中國所仿製生產的殲-15艦載機問題很多,失事頻傳,因此可能不會大規模生產。(圖片摘自人民網)

近來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中國明顯居於下風,而美國之前宣布禁止出售晶片給中國電信公司中興通訊,竟讓中興通訊瀕臨破產倒閉,也讓中國社會掀起一股反省風潮。認為中國實際上並沒有中國媒體所宣傳的那麼強大,在很多領域仍然落後先進國家太多,特別是晶片這種今日科技產業的基礎,中國竟付之闕如,高階晶片幾乎全部仰賴進口,雖然中國政府之前也投注了許多資金,想要建立自己的晶片設計與生產能力,但卻苦無多大成果。在此同時,中國軍方高層於日前又公開坦承,中國所仿製生產的殲-15艦載機問題很多,失事頻傳,因此可能不會大規模生產,而會改以發展FC-31的艦載機版,或是改良型的殲-15B來取代。這也讓許多人開始質疑中國解放軍是不是另一個中興通訊。

 

殲-15艦載機問題由來已久

 

殲-15艦載機的問題很多,這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如果長期關注中國的軍事發展,就會知道當時中國原本計畫向俄羅斯採購Su-33艦載機,可惜雙方就採購數量、價格、授權生產方式都沒有共識,最後中國放棄引進Su-33艦載機,轉而向烏克蘭購買尚未完成的Su-33試驗機,好自己研究仿製。過去前蘇聯的海軍戰機試驗中心就設在烏克蘭,前蘇聯解體後,存放在海軍戰機試驗中心裡的各型試驗機,也變成了烏克蘭的財產。但是這些試驗機很多都是未完成品,是研發過程中用來進行各種性能測試的平台,功能並不完全,在封存多年以後,許多試驗機也早已不具備飛行能力。中國選擇向烏克蘭購買這樣的試驗機來自己仿製,本來風險就很高,更何況這還是中國是第一次嘗試自製艦載機。

 

殲-15艦載機的問題很多。(圖片摘自人民網)

 

在遼寧號下水服役後,殲-15艦載機的上艦訓練情況與生產速度等問題,都受到外界很多的質疑,猜測殲-15艦載機可能還不成熟的聲音從來沒有停止過。無獨有偶地,中國官方媒體也開始將遼寧號定位為訓練用航空母艦,間接承認遼寧號因艦體強度與壽限等問題,導致其作戰能力有限,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累積航空母艦的操作經驗與人員訓練。不過這一樣不令人驚訝,因為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在被賣給中國之前,不止已經在乾塢中存放多年,還曾經拆除轉賣過許多零組件,最後再被嚴重破壞過主結構,因此雖然後來中國自行修復瓦良格號,但恐怕也無法完全恢復其戰力。而這些事,其實也是眾所皆知,只要過去曾經關注過相關新聞,都能大略猜出中國改裝瓦良格號所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FC-31的艦載機版。(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對比今日對遼寧號與殲-15艦載機的保守報導,就會覺得之前中國媒體的宣傳實在過於誇大,只是這並不是什麼特例,相反的這是中國媒體在進行軍事報導時的一貫做法。與多數民主國家不同,中國媒體是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份,因此當中國軍方的新武器公開曝光時,中國媒體的報導往往極盡誇大之能事,但又因中國軍方極其封閉,外界也沒有其它管道可以得知相關資訊,難以在第一時間質疑這些宣傳報導。唯一能一窺中國武器問題的機會,就是在中國取得新進展時,為了要吹捧新技術與新武器,有時會談到舊有武器的缺點,這才能讓外界知道,原來前一代的武器並不如過去宣傳中講的那麼強大。就如同今天中國軍方會承認遼寧號的問題,那是因為中國自製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剛剛下水了。

 

中國承認問題代表有新進展

 

中國媒體這種宣傳模式所造成的效果,就是當中國媒體在誇大宣傳,試圖擴大其政治影響力時,外界因為缺乏相關資訊,並不容易反制,但當中國承認自己的問題時,又代表中國極可能已經取得了新的進展,其威脅更不容輕忽。就如同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遼寧號與殲-15的組合,絕對沒有過去宣傳的那麼可怕,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戰力還在非常稚嫩的階段,其艦體與艦載機都有很多的問題,但是中國自製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卻也已經下水艤裝,將會在一、兩年內正式服役。中國在累積操作殲-15的經驗後,很可能將這些經驗用於改良殲-15B,或是直接用於發展FC-31的艦載機版。而這些進步與發展,是絕對不能夠輕忽的,因為中國的確是在緩緩進步,正在逐漸加強其航空母艦戰力中。

 

台灣是一個新聞自由的民主國家,媒體為了搶奪收視率,競爭十分激烈,平日的國內新聞都已極盡膻色腥之能事,更何況是中國針對台灣所炮製的新聞,還常常使用特別誇大聳動的標題,好讓台灣媒體照單全收,競相跟進報導。雖然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部份台灣媒體已被中國收買的結果,而有特定媒體的高層也的確曾到北京與中國官員會晤,讓人不得不質疑其立場。但更為可能的情況是,多數的台灣媒體並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識讀這些中國所釋放出來的軍事消息,在新聞競爭下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平衡報導,其結果就是成為了中國媒體宣傳的間接幫手。而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過去有關遼寧號的新聞,很多都是引用自中國媒體的誇大聳動報導,那就是這種情況下的產物。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戰力還在非常稚嫩的階段。(美聯社)

 

但對台灣來說,若過於自信,對中國軍事的快速發展視而不見,毫無警覺,那絕對是錯誤的態度,但若不斷隨中國的媒體宣傳起舞,誤信這些報導的內容,一樣也很危險。因為社會民心的浮動,很可能會造成政府決策的壓力,結果就是讓台灣出現「必需要採取反制行動以因應危機」的輿論氛圍,間接影響到原有的建軍發展方向。舉個現在最顯而易見的例子,那就是在中國的文攻武嚇下,許多人都覺得兩岸的軍事力量已大幅失衡,向中國傾斜,並認為以台灣的國力絕對沒有辦法與中國做軍備競賽,因此在面對這樣的安全危機時,最好的策略是發展不對稱戰力,投資某些關鍵性的武器來扭轉這種不利的情勢,而這種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也已經成為了目前國軍發展的重要方向。

 

發展不對稱戰力,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這樣的策略只在「加強發展某些適合台灣作戰環境的關鍵性武器,並可大幅增強國軍作戰能力」時才成立。如果發展不對稱戰力,只是要反制中國的某些新型武器,且決策的基礎是奠基於對方的誇大宣傳上,那恐怕就很值得進一步商榷了。因為低估敵人,過於輕敵大意,是兵家大忌,但完全隨對方起舞,受其誤導,也是兵家大忌。要知道中國的國土遠比台灣廣大,接壤的國家中不少與中國有宿怨,爆發過軍事衝突,中國的國防發展與軍事部署並不完全針對台灣。只是中國的媒體宣傳總是會趁機誇大渲染,來達成他們的目的,比如近來中國的幾次軍事演習,都是年度的例行性操演,或者針對的並不是台灣,但卻都故意藉機製造出假新聞來威嚇台灣。

 

中國不只有台灣一個對手

 

再舉例來說,俄羅斯的第四個Iskander-M短程彈道飛彈旅,近日在其遠東地區正式成軍,將這種擁有核子打擊能力的短程戰術性武器部署到中俄邊界附近,所針對的目標不言可喻。而面對這樣的情勢,中國也將其部份的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部署到北方省份,反制的意味十分濃厚。在冷戰時期中蘇交惡後,中國的重型裝甲師也多半部署在華北,除了拱衛首都北京,更是防範前蘇聯的機械化部隊南下入侵。同時中國還必需分兵駐守可能會動蕩的新疆與偏遠的西南邊界,緊盯潛在的南方戰略對手印度,與積極經營南海的越南,並加強防禦渤海灣以保護政經中樞的安全,更不用說在朝鮮半島上的駐韓美軍,與駐紮在日本本土與琉球群島上的駐日美軍,可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鋼鐵勁旅。

 

俄羅斯Iskander-M短程彈道飛彈旅。(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中國東風41型洲際彈道飛彈。(圖片摘自網路)

 

所以不是中國的所有舉動都是針對台灣,很多時候只是惡意的媒體宣傳,仔細分析中國的軍事發展,正確評估目前的威脅,台灣才能選擇有效的反制之道。可惜目前台灣社會卻已經分裂成兩個極端,一邊認為中國絕對沒有那個能力發動渡海戰爭,一切都只是虛假恫嚇,而另一邊則是認為中國已經可以用武力輕易地奪取台灣。前者輕忽外敵的威脅,後者則已經被敵方的媒體宣傳所影響,落入了敵方的圈套,在這兩個極端下做的國家重大決策都很危險,不是過於輕敵就是病急亂投醫,為了因應所謂的「威脅」,而慌了自己的腳步,沒能好好下功夫研究發展真正適合台灣的完整防禦體系,只迷信於特定不對稱武器的反制效果,這其實都不是什麼正確的態度。

 

解放軍是不是不堪一擊,這要看從哪一個角度來切入,中國從俄羅斯輸入先進武器並不穩定,一方面俄羅斯在冷戰結束後,軍事科技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另一方面俄羅斯也防範著中國,雙方常因為各種原因而談不攏,導致中國必需要自行摸索研發,中國沒有購買su-33而自行仿製殲-15導致目前的問題,就是一個最好的實例。但另一方面,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國防發展不受國會監督,可以不必考量民生經濟,而將不成比例的資源投入軍事建設,也利用軍事力量來彰顯中國國力,並證明中國共產黨政府有能力將中國帶上富國強兵之路。這讓中國可以集中力量,快速地發展迫切需要的軍事武器,如大批新型驅逐艦、殲-20匿蹤戰機、無人機、航空母艦,在短短十幾年內擠身於軍事大國。

 

su-33戰機。(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台灣不能在兩個極端做決策

 

只是在此同時,中國退伍老兵也正四處串連爭取應有福利,急需政府安撫,同時近幾年來,中國民間薪資水準隨著經濟發展而快速提高,解放軍也面臨為基層士兵加薪的極大壓力,物價高漲更讓部隊日常運作成本大增,這都是中國軍費連年成長的重要原因。而專制國家缺乏有效監督機制,屢屢發生重大貪瀆案件,也是中國國防發展的巨大隱形成本。在一胎化制度下,絕大多數的中國新兵都是家中獨子,其訓練難度也更大。所以解放軍可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強大,但中國投入這麼多資源,也絕對有其成果。台灣面對這樣的情勢,應該要做的是確立國軍自己的發展方向,一步一腳印的努力,不必過度悲觀,也不要太過輕敵,所以結論還是那句老話「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國對台灣的惠台政策、媒體戰、外交的圍堵打壓,都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表現,希望在不發動戰爭的情況下,讓台灣投降。而以軍事手段恫嚇或發動突擊,以逼迫台灣政府簽訂城下之盟,就是「其次伐兵」的第二選擇,但對中國來說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各種方法都失敗以後,被迫選擇攻城。因為攻城不止要有數倍於守方的軍力,更曠日廢時,還可能損失慘重,因此是最不得已的手段。台灣所需要的就是要讓中國知道,伐謀、謀交、伐兵都沒有用,要拿下台灣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要發動比攻城戰還要慘烈困難十倍,且失敗風險極高的渡海登島作戰,才有辦法讓台灣社會屈服,只有這樣才能讓台灣的阻嚇戰略發揮到極致。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延伸閱讀】

●  紀永添專欄:台灣買M1A2主力戰車是對的嗎

●  紀永添專欄:如何反制共軍在淡水河口的立體化登陸作戰  

●  紀永添專欄:共軍跨海作戰能力才是對台灣的真正威脅 

●  紀永添專欄:台灣如何建構未來的不對稱戰力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