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慰安婦」不是國仇家恨的問題

主筆室 2018年08月20日 07:02:00
慰安婦問題的本質是國家與戰爭加諸女性身體上的壓迫。(圖片摘自馬英九臉書)

慰安婦問題的本質是國家與戰爭加諸女性身體上的壓迫。(圖片摘自馬英九臉書)

慰安婦問題的本質是國家與戰爭加諸女性身體上的壓迫,它關注弱勢女性的處境,更是人權議題。不過,從兩年前課綱爭議裡的慰安婦「被迫」與「自願」的爭議,到國民黨台南市黨部的慰安婦銅像揭幕,其實都是從特定的史觀與民族情緒出發,被操作成國仇家恨;這不是在關心慰安婦,而是要伸張其背後的意識形態,是一種虛妄的正義。

 

首先,慰安婦問題從來都不存在「被迫」與「自願」的二元性對立,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外在權力與內在道德的衝突。在當時的戰爭體制下,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或誘騙手法讓慰安婦出賣身體,固然是一種壓迫;但即便被殖民者受制於無止盡的貧窮而前往戰場充為慰安婦,又何嘗不是一種壓迫;更甚者,將殖民者的價值觀內化在自己身上,「為祖國軍人光榮出征」,也是戰爭、帝國殖民主義相對於女性個人的權力不平等關係所衍生出的困境,若將率爾歸之為自願,對那些慰安婦阿嬤豈是公平。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民黨政府時期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間,由前總統蔣經國擔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時,依據中華民國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頒布的《特約茶室設置與管理辦法》所成立的軍中特約茶室,俗稱軍中樂園或八三么,在臺灣本島與離島金門馬祖軍營以契約方式設立的半公娼戶妓院,有任何高明之處嗎?還是,只要壓迫的主體「對了」,受壓迫者的處境就不再重要?即便所謂的八三么不存在武力脅迫的情事,其對女性的壓迫較諸日本帝國時期的慰安婦根本毫無二致。

 

虛妄的是,戰後國民黨曾在台灣長期執政,馬英九先前也執政八年,要為慰安婦阿嬤討公道要道歉,他在當總統時不是聲量更大更有立場嗎?為何會在國民黨台南市黨部臨被拍賣前的一個月,才在門口樹立慰安婦銅像?這種雙重標準,何其偽善。

 

同樣虛妄的是這幾年一碰到慰安婦議題即喊打喊殺,甚至要拿慰安婦檔案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幾天前停辦了原訂在中國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的二戰日本軍隊搶擄亞洲婦女充當慰安婦問題國際研討會,後來證實因為8月12日正值《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怕傷害中日「友好氣氛」,所以讓研討會無疾而終。國族論者將慰安婦議題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又豈是慰安婦阿嬤的正義?

 

與當年數十萬的台籍日本兵一樣,這些慰安婦阿嬤在戰時飽受戰火的蹂躪,倖存者回台灣之後,不但飽受旁人的歧視,還被迫隱去其戰爭記憶,無條件地服膺於中華民國戰勝者的史觀。但事實上,從1952年與日簽訂「中日和約」放棄戰爭賠償開始,受制於台日關係甚至台日聯盟,中華民國政府除了將之當成抗戰勝利的附屬品,從來沒有善待過這些阿嬤;過去十年來,慰安婦問題更成為特定人為了延續法統、操作台日中關係與統獨對立的工具,何人在意慰安婦阿嬤心中的傷疤被一次次地掀開來?

 

慰安婦是嚴重侵害人權的戰爭罪行,不願記取戰爭對人性的戕害,不願開放地聆聽阿嬤們的生命經驗,強以自己的史觀劫持這段歷史,這才是在消費慰安婦阿嬤。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