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崑玉:台灣的後備戰力距離以色列有多遠?

吳崑玉 2024年04月23日 00:02:00
國軍需要庫存相當於50-70萬人的裝備,以因應戰時消耗。(攝影:陳愷巨)

國軍需要庫存相當於50-70萬人的裝備,以因應戰時消耗。(攝影:陳愷巨)

即將卸任的美軍印太司令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日前在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座談中說,以色列在受到恐攻後72小時內,便有36萬人動員起來進入戰鬥狀態,這對台灣是正面示範,台灣人自己要想清楚。
 

後備兵裝備用真空包裝保存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美軍將領表達對台灣後備動員能力的關注與憂心。美方早已表達對台灣四個月兵役及後備動員能力不足的不滿,於是蔡政府才甘冒政治風險,推動一年期義務役,並在2022年底宣佈實施,2024年初正式上路。問題是,此次改革的速度,猶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有點緩不濟急。軍方對後備兵力的組建與準備,甚至作戰需求與使用方式也都不甚積極,至少是與美軍及民間期待的落差甚大,需要跑步跟上。

 

以色列的兵制是年滿18歲者,男性須服役3年,女性2年。以國常年保持現役總兵力約60萬,其中常備部隊約15萬,後備部隊約45萬,現役兵力佔總人口987萬約6%。而且其後備兵力兩年一召,一年後備役召訓時間平均約為36天,且依其職級而有所不同。任指揮要職的士官70天、士兵則是54天。以色列的後備兵員也很討厭無聊的教召,但國家有戰事時則紛紛從國外回國參軍。估計這次海外回國者約16萬人,佔動員兵力的1/3,南部252師的回營率甚至超過100%。

 

台灣的後備制度遭到馬政府八年摧殘,現在狀況已不能算古蹟修復,而是形同砍掉重練。(攝影:陳愷巨)

 

以色列是怎麼做到如此高效動員的呢?除了國民愛國護國的高度意願,更重要的是制度。以色列將全國劃分為14個戰區,各戰區內又有多個基地,負責戰術要點的防衛。所有後備役期內的役員,法規強制規定他必須更新其戶籍地與居住地,也就是說,他的戶籍更動與動員資料是連動的。所有兵員都是向分散於全國的各後備基地報到,報到後隨即可領到從服裝、頭盔、防彈背心、護具、槍枝彈藥等個裝,以及連隊裝備。這些裝備平日即用真空包裝保存,置於後備基地內。而且,後備兵力是依其服役時的專長劃分,向不同的專業基地與連隊報到的,裝甲兵就回去開戰車,直升機駕駛員回去開直升機,通訊兵就回去搞通訊,資訊兵回去玩電腦,軍中專長得以延續並立即使用。而且多半還是同期同連的左右鄰兵,再度聚首開同學會,其間的默契不需要磨合。所以,以色列的部隊集結後,3-7天內便可出發,發揮強大的即戰力。

 

台灣的打、裝、編、訓一路從缺

 

但台灣的後備制度遭到馬政府八年摧殘,現在狀況已不能算古蹟修復,而是形同砍掉重練。首先,台灣仰賴的多是大型後備基地,例如各縣市後指部,這也是主要的教召、點召報到地點。報到人員集結後要坐卡車抵達作戰地點,問題是如果道路被毀呢?無解。其次,我們並未依軍中專長分類進行分類動員,大多數都是回去當大頭兵,領導士官或軍官也沒有更密集的教召,或更新的教育訓練,例如熟悉新戰法或新裝備之類的,僅是回去熬個十幾天。再次,我們後備部隊使用的多是常備部隊的汰換裝備,有些還是從新訓師「借」來的,戰時數量夠不夠還不知道?而且正規部隊的步兵連有50機槍,後備步兵連便僅有幾挺7.62機槍。最後,在英明的部長領導下,咱們的後備部隊要能打所有型態的仗,所以教召內容主要還是行軍宿營,而非熟悉未來的防禦要點,或練習陣地構工。於是,打、裝、編、訓一路從缺下來,國軍只是在後備人數上約略滿足了上級的要求,但實際戰力卻很令人存疑。

 

國軍只是在後備人數上約略滿足了上級的要求,但實際戰力卻很令人存疑。(攝影:陳愷巨)

 

這也不能全怪軍方,因為後備兵力動員來要幹什麼?始終是個比戰爭之霧更讓人腦霧的問題。軍方高層始終有個錯誤觀念,便是認為台海防衛作戰的進程,應該是像鐵人三項515一樣,是有順序推進的。先是制空權爭奪戰,再來才是制海權,最後才是登陸戰,軍方高層心底始終存著一個「終戰指導」的魔障,認為如果失去制空權與制海權,這仗反正也打不贏了,為什麼還要打陸戰和城鎮戰,將台灣打成一片焦土有何意義?於是陸軍成為整個後備改革中,惰性最強的一股阻力,很多事陽奉陰違,根本做不到位。

 

問題是,中共現在可能發動的攻台模式,不一定是依序進行,很可能是同時發動,到處鑽空隙讓我們手忙腳亂。例如:飛彈洗地的主要目標,可能就是各地的大型後備基地,與此基地的連外道路。在爭奪空優的同時,也派出大量直升機與運輸機跨海進行垂直突襲,搶佔機場、港口、與戰術要點。我們的防空飛彈正在應付戰機,無暇應對直升機群與無人機群,飽和攻擊便讓輕裝突擊有了機會。空戰、海戰、陸戰可能同時開打,但國軍現有兵力不足以掩護全台灣這麼大的地方。而剛報到的部隊又沒有足夠時間在戰術要點構工,抵擋精銳的突擊部隊。被炸斷的道路、橋樑,代表部隊運動與後勤補給都會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狀況,如果沒有替代方案,便會整體失能,前後不相救,反而造成我方常備精銳部隊被顛倒正面,輕裝擊敗我方多年建置的高檔裝備。

 

國軍需要庫存50-70萬人的裝備

 

所以,國軍若要達到以色列那種程度的動員作戰能力,恐怕還得提槍快跑前進。不止後備動員的模式,要改成直接在接戰區域報到領裝,進入陣地,而且還要延續軍中專長,不斷更新裝備熟悉度與新戰術教育。這代表著國軍需要庫存相當於50-70萬人的裝備,以因應戰時消耗。其次,戶籍制度也需與動員制度相連結,役男需登記最新居住地,以便就地動員。第三步是後勤系統改頭換面,要有最壞狀況下的後勤備案,例如人員乘民車,或騎Ubike抵達戰區,補給則使用無人機運送。再來是全面檢討後備旅的任務與裝備,大幅增加重型機槍或機砲等高平兩用防空火力,以及120砲、制導砲彈、無人機等裝備。最後則是分散後備動員的報到處所,每個報到點都是一個基地,這其實是一開始就要做的,但因需要長期施工,所以放到最後才講。

 

中共現在可能發動的攻台模式,不一定是依序進行,很可能是同時發動,到處鑽空隙讓我們手忙腳亂。(攝影:張哲偉)

 

也就是說,後備部隊其實主要擔負的是守備任務,所以不得不犧牲其機動性。後備旅應該是個比常備旅更「重」的單位,也是個更依賴工事的單位,才足以擔負其守備任務。後備旅的裝備與後勤系統,不一定要撥用有限的軍方資源,而是大量動員民間的物流、工程、通訊、與相關技術,有效率的完成任務。而且,正因後備旅的非正規特性,人員又多來自民間,反而應是實驗新武器與新戰術的好所在。例如:我們的無人機可以看到2公里外的敵軍,但我們的步槍只能打300公尺,7.62機槍打500~700公尺,看得到打不到,不是更令人挫折嗎?步兵射擊訓練最遠是175米人像靶,因為那是多數人眼看得清目標的最遠距離,那為什麼不給步槍、機槍普遍裝上瞄具,讓步兵能有更遠的接戰距離呢?

 

還是回到「打、裝、編、訓」這個流程,國軍必須設想台海保衛戰到底要怎麼「打」?作業需求明確列出來,廠商才知道要提供什麼裝備?部隊才知道該如何編成?「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我們這些凡事都要求整齊劃一的老陸長官們,根本沒有想清楚,整齊劃一的結果,就是只有「以正合」,沒有「以奇勝」。如果正規軍是一個打法,後備軍又是另一個打法,TDF(國土防衛部隊)或無人機等專業志願軍再來一個打法,白天來一種,晚上又來一種,才會把敵軍整個搞暈了,而且不能睡覺。如此遠比踢正步拼刺刀,更加有效得多。

 

國軍的目標:每500公尺部署一個連

 

最後,還是回到「嚇阻戰略」的概念上。「嚇阻」的原理並不是刀對刀,槍對槍,而是讓對方覺得他沒辦法贏,或贏的損失太大,從而放棄使用武力。所以,多年前與人討論台灣防衛,核心概念就是「不可佔領」。當我們能快速動員70萬兵員,理論上便能在全台灣960公里周長上,每500公尺部署一個連(120人),並且佈置三道防線,足以抵擋住任何一種突襲。70萬兵力,約佔2300萬總人口3%,1200萬工作人口的6%,其密度已不輸給以色列。共軍想在一次突擊中,像俄軍突襲烏克蘭一樣,速戰速決打癱台灣整體防禦,將很難辦到。如此將換成對岸在思考,這場仗恐怕根本打不贏,那還要打嗎?這就達成了「嚇阻」的目的。所以,一年期義務役也好,要台灣學習以色列後備動員制度也好,那不僅只是美國人要的,而是台灣的安全保障,更是嚇阻的關鍵。

 

問題是,台灣的後備動員改革速度夠不夠快?關鍵問題叫作「時間」。給台灣五年,也許都做得到,但台灣能有五年來慢工出細活兒嗎?問號。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