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柯文哲的「台灣商品論」想說給誰聽

主筆室 2018年10月22日 07:02:00
柯文哲說,在美國和中國的對抗之間,台灣不過就是架上的商品,台灣不能高估自己,必須設法提升自己的價值。(攝影:李智為)

柯文哲說,在美國和中國的對抗之間,台灣不過就是架上的商品,台灣不能高估自己,必須設法提升自己的價值。(攝影:李智為)

柯文哲在接受外媒專訪時說,在美國和中國的對抗之間,台灣不過就是架上的商品,台灣不能高估自己,必須設法提升自己的價值;而美國總統川普「當然」可能出賣台灣。這番台灣「商品論」遭到質疑失言之後,柯文哲隨即表示,「這哪有甚麼失言?難道講我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美國中國都要聽我們的?」

 

這番話其實卑之無甚高論。誰不知道台灣早已成為中美兩大國角力之下的槓桿?誰不知道台灣的當務之急正是持盈保泰、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價值?問題只在於柯文哲作為首都市長,也是被視為有極高可能性參選台灣總統的人,他對於台灣的處境與認識是什麼?以這樣的方式在這樣的時機對《彭博》如此闡述,是一件適當的事嗎?

 

關於美國是否可能把台灣當成籌碼,出賣台灣?的確為不少台灣人所關心,也曾有諸多正反不同的討論。20天前,本報論壇就曾刊出楊光舜的《守護台灣 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以及杜心武所寫的《美國是否棄台 關鍵在台灣有沒有抵抗中國的意志與能力》,對這種「疑美論」有所交鋒。儘管雙方對於川普的個人理性,以及美國未來的國力發展各有不同的預測,不過對於中美台關係已經出現「典範轉移」其實看法一致。在美中交往模式從過往30年的「交往」轉換成「圍堵」甚至「對抗」下,台灣有多少空間「不選邊站」、「保持中立」,實在不無疑問。

 

一件核心問題是:如果在中美「交往」模式下,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都未曾動搖,那在中美「對抗」模式下,台灣有什麼理由一天到晚擔心自己變成「貨架上的商品」被出賣?更何況,台灣這艘麥克阿瑟口中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就位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正中間,它扼住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盟邦日本的生命線,衝擊南海的自由貿易,如果美國疏離台灣,將中國海軍暢行無阻的地出入西太平洋,威脅關島甚至美國本土的安全………

 

從這個角度來講,台灣並不需要「膨脹」自己,也不是「實力不夠,講太多話會被人家笑」,而只要彰顯在過去30年來在國際政治上被壓抑與低估的價值即可。如果把中美台三方關係當成一個賽局來看,川普是現在發牌的人,最不智的是中共,它死硬地將台灣當成自己的「核心利益」,讓川普這位「商人總統」得以在貿易戰與台灣牌之間使出兩手策略,不斷地訛詐中方讓步;最聰明的正是蔡英文現在的作法,她不尋釁、不生事、不標榜,默默地接受兩強相爭之下的國際政治紅利,也讓中共對台灣的「制裁」師出無名。

 

從川普當選之初的「川蔡通電」,到之後的一系列的《台灣旅行法》、《國防授權法》 、《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案》,以及將來可能出現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美國及其國際盟邦(例如歐盟外長罕見地投書台灣媒體呼籲加強與台灣的合作關係)不僅正在加大挺台力道,也正不斷地限縮傳統一個中國的國際解釋空間。

 

如果對這樣的國際局勢與美國戰略的調整有基本的瞭解,當不會在此刻以「貨架上的商品」來形容台灣。退一萬步言,在這樣的局勢下,台灣能有多少不選邊站的空間?就算現在是國民黨籍的總統,除了順勢而為,他能要求美國國會別通過《台旅法》、《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還是要公開要求美國軍艦別來台海巡弋、B-52轟炸機別在南海繞來繞去?

 

不會有人認為「台灣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美國中國都要聽我們的」,柯文哲這種不願就事論事的説法,選在在選前一個月發布,其實只是用以切割及動員群眾的話術。分析這種「台灣商品論」誰聽了會高興?誰聽了會憤怒?大概就可以瞭解柯文哲在最後階段亟欲動員的選民,也足以預判選後台灣政情的可能走向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