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官也是父親-《漢摩拉比小姐》觀後之三

李佳玟 2018年11月04日 00:00:00
親權爭奪的案件,最後只能期待比法律更要賢明的時間的力量,來撫平家庭的傷痛。(圖片摘自網路視頻)

親權爭奪的案件,最後只能期待比法律更要賢明的時間的力量,來撫平家庭的傷痛。(圖片摘自網路視頻)

《漢摩拉比小姐》:書寫與戲劇作為另一種司改的進路

 

《漢摩拉比小姐》為南韓 JTBC 電視台於2018年5月21日起播出的連續劇。或許因為編劇為南韓現職法官文宥碩,與一般法庭劇相比,劇情深入法院的組織生態。除了寫實地呈現法官案牘勞形,每日加班至深夜的情況,對於司法官僚文化,包括講究期別倫理、結案績效,巴結高層想升官,法官工作壓力與書記官工作負擔的連動,都有相當犀利的觀察與描寫。

 

至於法庭劇都會有的個案處理,本劇呈現編劇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反省。即便老生常談的議題,譬如無罪推定原則或是職場性騷擾,編劇透過劇中主角呈現自己的體會,因此有獨特的深度。不過,劇情的安排並非是單面的教條傳輸,而是透過個性迥異的法官進行不同觀點的辯論與討論。

 

劇名《漢摩拉比小姐》看似重點放在一位新進、熱血,個性會挑戰體制的女陪席法官(朴車伍琳法官),有很多的劇情發展是她挑起的。實際上,在這齣戲裏,沒有哪個觀點視角佔上風,她與同庭(民44庭)的另外兩位法官經常進行辯論,相互激盪,也互相影響。觀後的心得常常是,有些事情需要法官向前衝,才能打破陳規;有些事情需要像另一個陪席法官(林巴愣法官)那樣冷靜分析,才不會只有口號沒有細節。有些事情需要像審判長(韓世尚法官)那樣,注意人心與人情,才不至於明明是一樁好事,卻橫生波折。

 

與其他法庭戲相比,本劇難以被忽略的,是編劇對於性別議題的反省,以及對於司法在南韓社會階級問題所扮演之角色的反思。南韓影視作品有不少都會帶到貧富差距的問題,但大概只有這一齣戲,編劇會透過林巴愣法官的口,講出:

 

「無錢無勢的他們,帶著茫然走上街頭。有一點錢的人,只相信中間人的話打起官司,真正有權有勢的人,根本連賄賂都不用賄絡,因為早有成為他們其中之一的法官,來幫他們,替他們來主持審判。」

 

難得會有在電視劇會這麼深刻地去探討這些問題,因而值得筆者花時間轉述其中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召喚更多的觀眾與台灣自己的實務寫手,誠實地,深刻地,帶著對於人的基本關懷,反思司法所有的問題。我相信,這也是一種司法改革的路徑。

 

漢摩拉比小姐第八集處理一個親權爭奪案件。

 

原告跟被告原是夫妻,因為妻子外遇而離婚。原告是個孤兒,人生最大的希望是在鄉間的大庭院,跟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整天工作,妻子因為寂寞而外遇。前審(?)將扶養權給母親(被告),丈夫因而起訴,爭奪扶養權。

 

雖然是個簡單的案子,朴法官為了慎重,前去查訪親子互動。她發現長年在外工作的原告可以跟兩個女兒自在地嬉鬧,毫無隔閡,感覺是個很好的爸爸。但講起外遇的妻子,原告立刻咬牙切齒,厲聲跟女兒說妻子的壞話,朴法官立刻出聲阻止。

 

在評議時,三個法官討論怎樣處理這個案子。朴法官報告自己的觀察,林法官講著法理。審判長韓法官自己也有兩個女兒,也把自己的小孩當作寶貝,相當能夠認同原告的心情。當陪席林法官講著如何判斷扶養權的各種原則,認為這個年紀的小孩應該還是優先判給母親時,審判長惱怒地打斷林法官,認為年輕的林法官完全不能體會一個當父親的人的心情。

 

這一集有不少劇情在描寫韓法官作為一個父親如何陪著孩子成長,包括睡眠不足地陪著異常執著的小女兒大便到深夜。但到了青少年時期,女兒似乎已經有自己的世界,老爸常常只能在旁邊陪笑。即便是當法官,老爸在青春期少女面前感覺還是沒什麼權威與地位。

 

最終,民44庭還是將扶養權給了母親。宣告判決時,審判長對著原告說:「原告,你知道你女兒這世界上最怕的是什麼嗎?你知道你大女兒現在願望是什麼嗎?」原告頭低下來,他真的一無所知。

 

審判長接下來跟原告說:「原告,每個孩子都是新的世界,原告你的願望是擁有一個大庭院的農村房子是吧?但這不是你孩子的夢想。孩子已經在這個世界有自己的願望了。孩子不會等爸爸,快速地長大。」

 

原告此時開始流淚,審判長也有些哽咽,但他忍住。審判長繼續說:「原告對不起,因為你自己的痛苦,你已經失去守護孩子世界的精力了。現在法律沒有辦法為你做什麼,只能期待比法律更要賢明的時間的力量,來撫平這個家庭的傷痛。」

 

原告痛哭,但沒有抗議。看起來雖然心痛,還是能接受法官的判決。因為那不只是一個基於法律權威的判決,而是帶著審判長的經驗。懇切地,用當事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跟原告好好說明。

 

《後記》

 

《漢摩拉比小姐》一共有十六集,但我並不是每一集都轉述給朋友聽。一開始的選擇倒也沒有刻意,就是看完之後的衝動,或許聽到我的轉述,在實務工作的朋友也可寫點什麼,這樣而已。

 

事後想想,這些衝動其實並非沒由來的。

 

譬如這一集,劇情呈現出 個案如何牽動法官的人生經驗(韓法官也個父親,對於認真工作,想給家庭足夠溫飽,可能因此疏忽了家庭,心情也不被理解的另一個父親有強烈共鳴)。這一集的劇情有相當多關於法官的家庭生活,觀眾很容易假定,這個法官會滿足另一個爸爸的願望,運用他詮釋法律的特權,維護跟他同一國的人。法律也給了法官詮釋法律的空間。特別是在那個已經廢除通姦罪的韓國,用剝奪監護權的方式懲罰外遇的母親,並不是不可能。

 

然而,韓法官自己並沒有停在那裡。

 

在最終判決裡,透過韓法官的話,可以發現,韓法官雖然是個父親,但他對於親子關係有相當深刻的思索。

 

當韓法官問原告:

 

「原告,你知道你女兒這世界上最怕的是什麼嗎?你知道你大女兒現在願望是什麼嗎?」

 

法官讓原告體悟到自己跟女兒已有距離,即便可以嘻嘻哈哈地玩在一起。

 

當韓法官告訴原告:

 

「原告,每個孩子都是新的世界,原告你的願望是擁有一個大庭院的農村房子是吧?但這不是你孩子的夢想。孩子已經在這個世界有自己的願望了。孩子不會等爸爸,快速地長大。」

 

法官讓原告體悟到當爸爸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提供溫飽只是其中之一。

 

法官的這些問話,讓原告領會到,監護權裁定不是他與他太太之間的道德仲裁,而是關乎他的兩個女兒的最佳利益。

 

只是韓法官沒有形式化地適用「子女最佳利益」,沒有一句話打發原告,他很可以這樣做,要知道判決跟著通說多麼容易。法官的說明帶著自己身為人父的感傷,他不僅讓原告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他也讓原告感受到自己作為人父的盲點。

 

韓法官的經驗不僅讓冰冷的法律有了血肉,說服了當事人,韓法官也在個案中帶著當事人一起成長與超越自己。

 

對於我,這是個近乎理想的判決。

 

 

※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