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當個中國人真的很不容易

主筆室 2018年11月19日 07:02:00
第55屆金馬獎17日晚上落幕,而最佳紀錄片獎導演傅榆發表得獎感言時,以「希望台灣被視為獨立個體」引發政治風暴。(圖片取自金馬獎臉書)

第55屆金馬獎17日晚上落幕,而最佳紀錄片獎導演傅榆發表得獎感言時,以「希望台灣被視為獨立個體」引發政治風暴。(圖片取自金馬獎臉書)

很多人把金馬獎紀錄片導演傅榆在獲獎時的一番話,貼上「台獨」的標籤,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太精準。傅榆是說:「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生為台灣人最大的願望。」所謂「真正獨立的個體」,可以是現狀,可以是未來的台灣共和國,可以是與對岸藕斷絲連,以邦聯、聯邦甚至國協存在的中華民國。擴大聯集的話,至少有九成的台灣人不會反對上述的主張,從現場觀眾對傅榆這番話如雷的掌聲其實也已印證。

 

不信嗎?那你可以拿傅榆說的「希望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真正獨立的個體」去問問當紅的韓國瑜,看他會不會反對這樣的說法?你也可以留心即將登場的2020總統大選,有沒有任何一個想當選的候選人會質疑這樣的觀點?民主政治,主權在民,如果你否認台灣是的「真正獨立的個體」,就是在否認投票給你的選民,這樣的人如何能得到選民的支持?又有什麼資格在台灣選舉?這其實只是常識罷了!

 

傅榆的父母親都是華僑,1982年出生的她生長在外省家庭,父親崇拜宋楚瑜,成長過程一度覺得自己與這塊島嶼格格不入,學習影像記錄的她透過拍攝紀錄片追索自己認同的過程。傅榆耗時六年拍攝這部《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以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為背景,紀錄學運領袖陳為廷與大陸交換生蔡博藝在這場社會運動中所遭受的衝擊,主角們的青春夢想,想藉由反抗體制,追求一個更好的國家,卻在動盪的兩岸關係裡,成為歷史的一部份。

 

傅榆的這部紀錄片追索認同,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她在得獎台上有感而發地說出上述談話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遺憾的是,當傅榆的說法出來之後,立刻引來中共官方與五毛的一連串的回擊,先有涂們的「中國台灣金馬獎」,再有大陸代表團的集體缺席與緘默,接著一連串「中國一個都不能少」的政治表態………但更遺憾的是,又開始有人質疑「金馬獎根本不該有政治言論」、「讓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

 

有「政治歸政治,電影(藝術)歸電影(藝術)」這種事嗎?當任何人以此要求電影工作者不能談特定政治議題時,是不是政治?當「真正獨立的個體」說法一出,中共官方迅即動員,中國代表團隨即得進行政治表態時,是不是政治?而當中國的電影工作者因為國內政治氣氛肅殺,連「不表態的自由」都沒有,否則回國後就可能面臨秋後算帳時,這是不是政治?作為一個中國人有多不容易,這還說得不夠明白嗎?

 

其實,是多虧了「政治」,才讓金馬獎能夠把最重要的獎項給了中國的《大象席地而坐》,讓充滿才氣、不肯妥協,最後甚至自殺身故的年輕導演胡波得以讓世人關注與致敬;也是多虧了「政治」,讓背後有不少台灣官方資源挹資的金馬獎,得以擺脫不必要的政治壓力,長年不間斷地把最重要的獎項頒給境外的華語電影,從中展現台灣人的氣度與包容力。更是多虧了台灣這片多元、民主的政治土壤,才能滋養55歲的金馬獎成為華語電影的殿堂,「推動華語電影前進最勇敢的力量」。

 

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你認為金馬獎不應該惹上政治、身為一個得獎者的傅榆不該講出這麼「政治」的話,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對於一位紀錄片導演在金馬獎上的肺腑之言,卻演變成中國藝人的政治表態大會、匆促離台實在令人深感遺憾;而明年此時已將近總統大選,台灣社會對中國官方未來可能不准中國電影工作人員來台,甚至抵制金馬獎,也應該要有最壞的打算。不過,金馬獎始終是金馬獎,它從不吝惜於讓優秀的中國電影工作者帶走任何獎項,它也絕不會禁絕任何優秀的藝術工作者在其中講他們想講的話,這是金馬獎的價值,也是台灣的價值;就算中國人不懂這地方為何能隨意政治表態從不以為忤,身為台灣人的你又豈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