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我們的這些前總統院長們 看看卡特

李濠仲 2018年12月18日 07:00:00
卡特(右一)是美國現今在世「卸任最久的總統」,他的下半場人生,有著一段非典型且有意義的故事。(美聯社)

卡特(右一)是美國現今在世「卸任最久的總統」,他的下半場人生,有著一段非典型且有意義的故事。(美聯社)

針對部分新聞事件,台灣第一線新聞從業人員經常會收到編輯台指示,請其採訪議題相關人等,為求補充報導角度,有時則是回過頭去訪問「前總統」、「前院長」、「前部長」、「前立委」等等,似是借重他們卸任前的業務經驗,給出判斷或建議。

 

只因台灣政治凌駕專業的特色,類似新聞取材早顯得過於浮濫,意義很可能已經失焦,偶爾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無涉問題本質,純為增添情緒話題。又或者「前官員」、「前民代」突然發現自己尚能掌握話語權,難保不內心澎湃,暗自圖謀東山再起。

 

「前美洲中時總編輯」周天瑞在回憶自述中曾寫下這麼一段:

 

沒有新聞感是不配做報人的,有新聞感而不用或錯用,那不是辦報紙,而是搞政治——不幸,這種搞法是沒有社會良心的政治,沒有國家觀念的政治,是一種搞垮為止的政治。

 

我們確實很難另外找到無論營養與否,反正就是如此偏好「前朝發言」的新聞環境。民主政治的輪替,不正是以新的一批,替換舊有的一批,然後再去尋找對接下來更有正面意義的一批,何以如此沉迷由舊有的幾張老面孔,去議論檯面上的是是非非?這豈是「不以人廢言」就能迴護的取巧作風?用意是出於新聞,還是出於政治,大家可以摸著良心回答看看。

 

至於我們若真那麼關心「前政府人士」一舉一動,何不參考美國公共電視網《新聞時刻》(PBS NewsHour)和《大西洋》(The Atlantic)聯手製作過的節目:前總統離任後的生活。

 

《新聞時刻》、《大西洋》花了幾個月時間調查發現,美國「前總統」們除非很有錢,不然多半卸職後還是得繼續工作。

 

 

例如早些歲月曾在維農山過著隱居鄉野生活的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棄甲歸田不當總統,則是轉職到全美最大的威士忌釀酒廠;第二十七任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塔虎脫卸職,便回鍋法律本業,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繼續上班。

 

第三十九任總統卡特爭取連任敗給雷根,於是返鄉喬治亞重操舊業,投入花生栽植產銷,苦心務農的報償就是他最後成了一名富農。卡特的例子,也是最有意思的變化。

 

1977年上任之初,卡特確實躊躇滿志,第一件事就是引發熱議的特赦越戰逃兵案。此外,他尤其強調民選元首應該要平易近人,個人言談往往不拘泥形式小節,而且非常討厭所謂總統規格的排場。可惜個人諸多理想抱負不敵現實環境挑戰,任期未滿,卻已威望盡失。

 

短短一任總統,1981年步出白宮,卡特還不到60歲,尚處中年的他,身體仍十分硬朗,於是益加讓人好奇他歷經人生巔峰,旋即大起大落的下半生,究竟會怎麼走下去。事實證明,他往後的每一天,並不比在任四年掀起的政治巨浪遜色多少。


卡特是美國現今在世「卸任最久的總統」,透過媒體報導,他的下半場人生因而予人一段非典型且有意義的故事。除了偶爾不甘寂寞議論時政(尤其針對繼任「總統」),卡特的花生事業也興辦的有聲有色,不僅如此,他還成立了非營利組織「卡特中心」,長年用以改善落後國家人民的生活品質,這條濟世之路,讓他在2002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甚且重新定義了美國卸任總統成立基金會的目的。

 

我們當然不必以為卡特卸職後就遠避政治塵囂,他那個人特有執坳的個性,經常和接下來的總統繼任者多有交鋒,包括柯林頓、小布希和歐巴馬,都遭逢過卡特抱怨或嚴厲批評,可以想見,卡特對川普也有非常多看法。政媒共生,一邊愛講,一邊愛問,舉世皆然,見怪不怪,但倘若我們真還有心成為一個正常一點的民主社會,應該不難知所警覺,前朝人士對當下社會假使願意做出一分一毫貢獻,絕對不會是他這個人很懂得把握媒體露臉,見什麼就論什麼的膝反射發言。

 

一如卡特對所有離開官場者的最大隱喻,就是即使曾經是一個不那麼受歡迎的國家領導人,往後的日子,他該如何在荊棘滿布的叢林裡繼續航行向前,那才是我們需要從他口中知道的事。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

●李濠仲專欄:台灣無川普 只有川普差勁的一面

●李濠仲專欄:媒體沉迷激情演出的原因之一

關鍵字: 前總統 前院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