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緯:年輕「經濟選民」不在乎梅克爾過去豐功偉業 

韋行之 2018年12月16日 00:00:00
沒有太多德國年輕人記得梅克爾(紅衣)早年的風功偉業,這些「經濟選民」要的是真實生活有所改善。(美聯社)

沒有太多德國年輕人記得梅克爾(紅衣)早年的風功偉業,這些「經濟選民」要的是真實生活有所改善。(美聯社)

在位已經長達13年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於10月29日宣布辭去基民黨黨魁一職,因為她領導的基民黨與基社盟最近在巴伐利亞與黑森邦地方選舉得票率大跌。這個宣布,引發「梅克爾時代」是否終結的討論。

 

依照內閣制慣例,這位德國「鐵娘子」的總理任期可以做到2021年,這也是為何她支持屬意的接班人、也是政壇密友克朗普凱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競爭基民黨新黨魁一職。而克朗普凱倫鮑爾也在日前驚險當選,打敗梅克爾的政敵梅茲(Friedrich Merz)以及中生代的健康部部長史潘(Jens Spahn),接下梅克爾的棒子。

 

但名字縮寫是AKK的克朗普凱倫鮑爾雖然意氣風發地自稱基民黨是歐洲碩果僅存的「獨角獸」,但她畢竟並不是梅克爾,也欠缺後者在政壇與國際打滾累積出的實力和政治資本。更遑論當梅克爾致力將基民黨帶往中間偏左的中性政治力量之際,克朗普凱倫鮑爾的意識型態卻相對較為保守,例如她就堅決反對婚姻平權。

 

尤有甚者,面對羽翼漸豐的綠黨、漸失民心的社民黨和來勢洶洶的極右派「另類選擇黨」,克朗普凱倫鮑爾的重責大任是重新清楚定位基民黨的屬性,否則2021年的國會選舉,德國很可能不再是兩大政黨的政治結構,多黨聯合政府勢在必行。

 

倒是應該來談談梅克爾的歷史地位和功過。出身東德,信奉自由主義,又兼具女性魅力,不容否認的是,梅克爾在位的這13年,德國強化了在歐洲實質的領導地位。她周旋在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入侵烏克蘭、希臘捲起的歐元危機、中東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風波中,用獨特的毅力和手腕形塑自我領導風格,讓歐洲還有一股穩定的力量在支撐變動的秩序。

 

梅克爾政壇密友克朗普凱倫鮑爾將接下基民黨黨魁棒子。(美聯社)

 

唯梅克爾敢譴責川普

 

甚而就連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一連串退出國際建制的舉動,也只有梅克爾敢於出聲譴責,一度讓西方媒體視梅克爾為自由世界唯一可以信服與依靠的領袖。當然,在她主政期間,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支獨秀,失業率也是自1989年兩德統一以來最低。

 

她將基民黨帶往左翼,形成中間偏左政黨,力挺逐步去核電,將同性婚姻合法化,擴大原本屬於社民黨的選票基礎,這些都應該是梅克爾的歷史功勞。

 

但是,13年的任內,梅克爾免不了也要背負許多歷史批判。在國內部分,她和基民黨「向左靠」的結果,讓極右派勢力搭著反移民的浪潮順勢崛起,「另類選擇黨」在短短幾年內,已經在地方議會與聯邦議會成功插旗,成為德國第三大政黨。

 

而基民黨主張廢核與接納移民等主張,讓自身捲入爭議,反而讓自由派的綠黨接收支持這類主張的民意。現階段綠黨在德國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是執政黨,不久前在巴伐利亞邦邦議會選舉也博得許多年輕選民的青睞。梅克爾帶領基民黨在政治光譜上移動,結果卻愈來愈不得民心,兩面想要討好,卻是兩面都吃力不討好,結局就是選戰節節敗退,她的光環也盡失。

 

選戰失利必定與選民對於政策的不滿有關。德國的經濟在過去10年的確出現「黃金時代」,但薪資成長的停滯以及人口老化的挑戰,是多數選民對基民黨政府反撲的主因。自從1993年起,德國平均收入已經連續低迷20多年。有40%的家庭,其年所得連續25年沒有增加。

 

強勢領導也妥協了

 

低失業的真實面向是臨時工的增加,2014年,德國全職的比例不到七成。近三分之一的工人只能依賴臨時兼差的收入,經濟不安全感日趨嚴重。換言之,愈來愈多中低薪資的民眾必須負擔更多開銷,而少子化與人口老化,也給年輕父母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

 

上述種種社會變化,讓梅克爾三年前決定接納百萬來自中東難民的政策,成為壓倒梅克爾神話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初這項基於人道關懷的決定,為德國贏得一片好評。梅克爾政府也計劃引進年輕、且具生產力的中東移民,來補足年輕勞動力不足的國安危機。

 

但隨著移民湧入,衝擊中下階層就業,再加上歐洲其他國家陸續發生恐佈攻擊事件,德國最終也未能倖免於難,促成極右派政治勢力的興起,高舉「反移民」的民粹大旗,讓德國社會更形分裂,梅克爾長年建立的強勢領導風格也不得不低頭,在接納移民的數量與速度上,都妥協做出讓步。

 

梅克爾的功與過,歷史學家自然有一番評價。往好處想,她能夠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與社群媒體、民粹主義盛行的年代,屹立政壇13年,誠屬不易。她也非能說善道、喜好挑起民眾情緒的政客,她不苟言笑、實事求是的人格特質,在現今政治文化更屬異類。

 

遺憾的是,長期執政無法維持新鮮感,本即政治領導的一大挑戰。而且上述德國年輕世代遭遇的問題,遇上梅克爾這類傳統政治人物,反而成為燙手山芋。沒有太多德國年輕人記得梅克爾早年的風功偉業,這些「經濟選民」要的是真實生活有所改善。

 

卸下黨魁的梅克爾雖然還是能夠在德國政壇擁有一定的發言權,但接任的克朗普凱倫鮑爾會否走出自己的路,讓梅克爾能夠在3年後才正式下台,仍存在諸多變數。無論如何,「後梅克爾時代」的德國與歐洲何去何從?恐怕才是外界最關切的問題。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