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聽話就制裁你!美國施壓多國公司停止參與俄歐天然氣管道興建計劃

麥浩禮 2019年01月18日 18:02:00
俄國能源巨頭Gazprom開發的《北溪2號》離岸天然氣管道工程,遭美國強烈反對。(湯森路透)

俄國能源巨頭Gazprom開發的《北溪2號》離岸天然氣管道工程,遭美國強烈反對。(湯森路透)

據德國《圖片報》(Bild)報導,多間與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合作,共同開發「北溪2號」(Nord Stream 2)離岸天然氣管道計劃的多國公司,收到美國駐德國大使格雷內爾(Richard Grenell)的信件,暗示繼續參與計劃的公司或會受到美國的制裁。

 

 

格雷內爾發給各公司的信中表示,天然氣管道將會令歐洲各國更依賴莫斯科天然氣輸出,令未來或受到俄國的威脅。格雷內爾又表示,「若繼續參與此項計劃,貴公司將會可能面對重大制裁的風險」。《圖片報》又引述格雷內爾消息人士指,「這封信不應視作為威脅,而是表達『美國政策的明確訊息』」。

 

美國一直強烈反對「北溪2號」輸氣管道計劃,認為該計劃將會干擾歐盟的能源安全。2018年7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北約峰會中便提到反對「北溪2號」的興建,並大力抨擊德國的與俄國簽訂的天然氣合約變相淪為俄國「俘虜」,將北約安全與能源項目劃上等號。

 

俄國主導多國合作建天然氣管

 

早在2011年,俄羅斯與多個國家達成共識興建「北溪1號」,從俄羅斯維堡出發,鋪設2條離岸管道至最終目的地,德國北部城市格來斯瓦德(Greifswald),總長度達1222公里,提供穩定的天然氣傳輸,並交由Gazprom子公司Nord stream 興建及營運。目前歐洲有超過40%的天然氣來自俄國,成為歐盟最第二大的天然氣輸送國。

 

2017年歐盟使用量更上升8%,面對歐洲龐大的天然氣需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在2017年報導指出,計劃2018年年中興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由俄方出資95億歐元興建,餘下的9.5億歐元費用則由5間西方公司,分別是蘇伊士(ENGIE)、奧地利天然石油天然氣公召(OMV)、皇家荷蘭殼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德國Uniper和巴斯夫(Wintershall)所負責。

 

運輸管則轉由納爾瓦灣(Narva Bay)出海,經過波羅的海的海底,終點則同在格來斯瓦德,但管道輸送量則是「北溪1號」的兩倍,最多能提供每年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到歐洲地區。

 

早在2016年計劃尚未曝光時,俄國公司已向俄羅斯、芬蘭、瑞典、丹麥和德國當局提出申請許可,其後提交環評報告予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愛沙尼亞等其他周邊國家。儘管「北溪2號」同樣是由俄方興建營運,然而根據協議,俄公司需遵守歐盟法律,歐盟亦能以較低價格獲得天然氣供應。

 

 

「北溪2號」損美國利益

 

然而《北溪2號》的興建計劃,對美國來說可說是雙重打擊,若俄國架設運輸更多的天然氣管到歐洲,俄國的天然氣在歐洲價格將會下降,連帶影響同樣輸送到歐洲,來至美國液化天然管的收益。

 

美國另一個反對依據,是擔憂若俄國天然氣在歐洲市佔率愈大,將會影響美國在歐盟的能源話語權,更甚是政治上的影響力。而與美國友好的波蘭、目前東部仍陷入內戰的烏克蘭兩個國家,若新管道建成,俄國使用陸路輸氣管道次數將會減少,連帶兩國管道「過路費」巨大利潤亦同樣下降,更甚影響烏克蘭面對俄羅斯的政局狀況。
 

 

 

面對美國的大吵大鬧,歐盟2018年8月承諾向美國購買更多的天然氣,但同時要求美國在競爭價格上有「更強」競爭力,但未有答應美方要求與俄方停止合作。2018年11月時,美國駐歐盟大使桑德蘭(Gordon Sondland)便警告,如果德國在這方面上堅持興建、川普將會向耍很多方法來停止這個項目。

 

根據《路透》(The Retures)引述桑德蘭指,「我們目前還沒有完整的『工具』,不過如果你們不阻止這個項目,那麼這個『工具』將會對它造成嚴重破壞」。鑒於美方的施壓,德國Uniper在2018年8月便稱「太大風險」而無奈退出管道計劃。

 

而2018年5月上任的格雷內爾,對能源問題採極強硬態度,除了履新首天便向德國喊話,指所有在伊朗發展業務的德國公司應立刻關門外,格雷內爾接受美國極右翼媒體《Breitbart》的訪問時直言,他成為駐德大使任務是讓歐洲極右政府及勢力加強「力量」,又直言北約的成員國應該支持美國對國外的干預。

 

「美國不可再接受那些不參加軍事干預的借口」。早前德國《明鏡》(Der Spiegel)週刊爆出,得獎記者瑞隆茨歐斯(Claas Relotius)大規模報導造假事件,格雷內爾便要求對他進行深入調查,他多年散布「反美」虛假報導的真正目的。


 



或成德國2021大選議題

 

隨著美方在管道問題上對多年盟友採強硬態度,也開始影響了德國政治人物的對此的表態。

 

12月7日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選出新主席前,競選人便要應表達對輸氣管立場,取代梅克爾(Angela Merkel)黨主席一職的卡倫鲍爾(Annegret Karrenbauer)在選前便表示,不贊成「過於激進」地終止項目,但德國可以減少流經新管道輸入量,以聲援烏克蘭。

 

由於基督教民主聯盟在2021年大選可能繼續執政,卡倫鲍爾的表態或成為往後德國的取態,造成與美國出現衝突的頭痛問題。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