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竟成互噴口水 揭密一場各取所需的衝突

麥浩禮 2019年03月07日 07:01:00
印巴兩國在空戰中各說各話,卻巧妙地互收政治紅利。(湯森路透)

印巴兩國在空戰中各說各話,卻巧妙地互收政治紅利。(湯森路透)

喀什米爾,這個總面積比台灣大4倍的地區,在1947年英國人半逼半讓讓印度及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後,這遍大山區成為了中印巴三國長年爭奪衝突的地方。

 

2019年2月26日,印度聲稱為了報復在喀什米爾邦(Kashmir)同月14日發生的自殺式襲擊,派戰機空襲位處在巴基斯坦武裝組織穆罕默德軍(Jaish-e-Mohammad, JeM)的據點。

 

然而,巴基斯坦卻稱擊落了2架從印度戰機,殺死並俘虜了戰機機師,而印度過後又聲稱擊落了巴國F-16戰機,並向大眾展示戰機飛彈碎片,指巴國違反使用F-16的規定,兩國各執一詞說法紛紛亂亂,事實與假消息夾雜紛呈,緊張空戰成了口水戰,國際媒體均對兩國說法持保留態度,這種似是而非、無限上綱的「衝突」究竟對兩國帶來了什麼好處?

 

 

疑問一、印度究竟有沒有空襲巴國?

 

印度的說法是,他們在距離印度邊境10公里,巴基斯坦境內Balakot一處山區發現穆罕默德軍的據點並派出12架戰機施以空襲。印度外交部長顧凱傑(Vijay Gokhale)一開始表示,空襲造成大型武裝份子及預備策動自殺襲擊的人員死亡,更有印度媒體更引用印度說法有超過250至350人死亡。

 

不過澳洲戰略及策略研究中心(ASPI)取得星球實驗公司(Planet Labs)2月27日的衛星影像,指看不出印方所指的目標設施有被炸毀的證據,ASPI再根據附近樹木受損的情況,推斷印軍投彈地方相距目標地點100公尺至200公尺不等,並非如印度當局所說對成功炸毀目標,更枉論殺死200多位武裝份子。

 

 

巴國軍方發言人賈佛爾(Asif Ghafoor)則表示,印度戰機在巴國戰機升空進行攔截前,便急著在目標附近投擲裝載物後便即時撤離。部分附近的村民訪過電訪接受《衛報》(The Guardian)指出,印度戰機發射裝載物將他的房子門炸毀,但卻沒有受嚴重破壞。

 

「除了房子一些部分,地上還留下4個大洞」。面對被國際機構及軍事專家的質疑,印度當局在4日一改之前說法,指不會估計死亡人數,但強調空襲有擊中預定目標。

 

在印度當局宣布空襲「成功」後,有民眾上街慶祝。(湯森路透)

 

 

疑問二、究竟有多少戰機被擊落?

 

巴基斯坦外交部在印方聲稱空襲後的翌日後發表聲明,指出軍方擊落了印度兩架米格21戰機,一架落在巴國境內,而一架則落在印控喀什米爾境內。巴國軍方又指墜毀在巴國境內米格21導致了一名平民死亡,並發布俘獲了印度駕駛瓦塔曼(Abhinandan Varthaman)的照片及機體殘骸,並要求被俘機師在電視上親口說出個人資料及軍籍號碼。

 

戰機墜毀的消息令印度舉國上下震驚,印度矢口否認數小時後,最終承認一架米格21被擊毀。但印度通訊社ANI隨後又發布消息,指在交戰當中米格21與巴國的F-16互射飛彈擊中對方,成功擊落了一架F-16戰機,又發布聲稱為F-16殘骸的影片。

 

不過,印方的說法卻遭到專家指殘骸根本就是印方的米格21的戰機,並非如印方所說成功打下了F-16,將印方狠狠打臉。

 

遭巴國俘虜後獲釋的印度軍機駕駛瓦塔曼。(湯森路透)

 

 

疑問三、究竟巴國有沒有使用F-16?

 

不過由於印方一口咬定巴國派出F-16與印方進行空戰,涉違反美國說明巴國只能使用F-16用對抗恐怖分子的規定,過後又向記者展示寫有美製AIM120C5的飛彈碎片作証據。

 

印媒DNI又引述獲釋的瓦塔曼的說法,明確指出自己所駕駛的米格21是被F-16所擊落。

 

 

美國駐巴國大使館表示,正調查巴國是否真的出動F-16與印度衝突,根據美國對巴軍售協議,F-16戰機不能用在有領土爭議的區域,而隨著美國近年與巴基斯坦關係惡化,美國2016年否決了巴基斯坦增埔F-16戰機的軍售要求。

 

《衛報》訪問了兩名拒絕表露身份,了解F-16銷售協議的巴國軍方高層,兩人否認在空戰使用了F-16,但又稱F-16可以用於防禦用途,「這是絕對合法,但拿來進攻則是問題」。而另一名軍官則明言,「只要是自衛,我們是可以使用任何武器及軍事裝備」,又指在是次空戰中派出了中國設計生產的JF-17梟龍戰機。

 

不過,若然巴國說法真確沒有派出F-16,印方手上的AIM120C5飛彈碎片又該如何解釋?是印方在撒謊虛構構,抑或巴基斯坦隱瞞事實?

 

真假消息亂傳成趨勢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謝爾頓(Michael Sheldon)認為,自MH17客機被擊落後,出現了這種國家級發布假訊息的情況。

 

「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下,這種各說各話的情況只會愈來愈普遍」,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副教授納蘭(Vipin Narang)則表示,在巴印雙方目前的情況,雙方都可以自說自話,保持描述所謂「事實」的主導權,「這就是所謂的戰爭迷霧」。

 

納蘭又指出,目前各說各話的好處,是可以令雙方民眾都認為是自己國家佔有優勢,模棱兩可且矛盾的情況可以暫時減低雙方進一步衝突的可能性。「當雙方情緖平息後,再來挑戰他們的說法吧」。

 

印巴領導人各取所需

 

《法新社》(AFP)認為,這次衝突緊張局勢目前並未惡化下去,卻給兩個領導人帶來了「政治紅利」。雖然這次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最嚴重的軍事衝突。但是在事件上一直採強硬姿態的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成功取得國內民族主義者的支持,有利5月大選的連任之路。

 

雖然執政的印度人民黨主席阿米特沙阿(Amit Shah)在競選集會上引用過空襲成功的消息而出現了羅生門,但印度政府在事件上轉移沉默不作任何回應時間得宜,反而轉向集中批評巴國涉嫌使用F-16,成功轉移國內視線。有分析指出,這次衝突預計令莫迪增長近5%支持度。

 

 

而另一方面,2018年8月才上任的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Imran Khan),在事件處理上顯然比印度「忍讓」得多,迅速釋放戰俘機師的作法亦有助局勢降溫,贏取了國際社會不少的掌聲,同時亦令國內的反對派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與政府同一陣線。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