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科的問題(十)另一個角度看清韓關係

羅永康 2019年06月27日 00:00:00
(圖片取自香港立場新聞)

(圖片取自香港立場新聞)

甲午戰爭,教科書把清朝塑造成一個正面角色,保護韓國,理直氣壯。然而,換一個角度,以日本或朝鮮作立足點,會有不一樣的故事。八旗文化出版的《朝鮮的困境》,便刻劃出故事的另一面。

 

誠然,日佔朝鮮四十年,侵略是肯定的,但韓國對清朝,並非沒有不滿。嚴耕望教授在《治史經驗談》中,講到研究一個朝代,必先要了解上一個。清前的明,朝鮮不事女真事明朝,金(往後的清)在朝鮮人眼中是夷狄。朝鮮國史與官方文書,皆用漢語,意識形態是中國的朱子學,甲午時,書院仍供奉明神宗萬歷皇帝,以「小中華」自居,所以改事清朝,是武力下的屈服。清韓戰爭有兩次,第一次朝鮮即使投降,仍然不願脫離與明朝臣屬關係,至第二次戰敗,才改認清朝為宗主。

 

西力東漸,及到朝鮮,兩次「洋擾」,清朝皆不聞不問,認為是屬國內部事務,到日本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開戰,失去琉球,出現恐懼,才勸朝鮮與西方各國簽約。算盤是:各國皆有利益在朝時,日本便不敢胡作非為。然而,其中提到他們的「屬國」與「自主」關係,朝鮮偏重「自主」,清朝則想有名無實。

 

前面提到,明朝時,朝鮮已是中國藩屬,但只需進貢,不干涉內政外交,與獨立無異。即使「冊封」,也只是必定批准的儀式。然而,清朝對日本的恐懼,衍生內政的干預,翻譯過來,是剝奪原有「自主權」。最明顯是大院君事件。

 

正如韓劇《明成皇后》,當時大院君與閔妃(後來的皇后)不和,他是國王父親,一次政變,清朝外交官馬建忠索性把他押往中國軟禁。前面講到,對藩屬,一向不干涉內政,只保持儀式上的臣服,兩百年來皆如此,而且,朝鮮對外條約,講明「自主」。即使大院君是一個麻煩製造者,也不應把他綁架。這是赤裸裸的不尊重。更何況,清朝是他們眼中看不起的「夷狄」,文化上,他們仍以較高級的「小中華」自居。

 

留意一下,歷史照片和韓劇,清時朝鮮官服,仍是由明廷演變那種。他們並無像中原漢人跟滿族,剃髮易服。看不起,是由內(心)到外(衣服)。

 

朝鮮政府,先後透過清廷李鴻章聘請兩名外國顧問。諷刺的是,他們不約而同反對清廷的干預,甚至寫書批評,第二任德國人穆麟德,更提議國王向第三國俄羅斯尋求保護。

 

美國顧問德尼是律師,引用《萬國公法》,認為清韓是 tributary,而不是 vassal state 的關係,就是前面只有名義臣屬,不干涉內政。清朝干預,是「剝削」原有自主權。

 

除了上述這些,清朝也在朝鮮有治外法權與租界。如果列強在華租界是侵犯主權,中國對韓國的,難道就不是嗎?

 

日本曾侵略朝鮮,是肯定的,作者也有替軍國主義背書之嫌,但結合甲午前西方各國的態度,除英國外,幾乎都是想保留朝鮮中立地位。清朝的立場,是獨大,必然引起衝突,往後終於開戰。

 

同一堆事件砌出來,是常識,但教科書以中國(自我)為中心時,整個思維便扭曲了。(本系列專文由香港立場新聞授權轉載)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