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貧血與過動症有關 多吃含糖飲料及加工品罹患風險增

上報快訊/喬偉綱 2019年08月13日 18:30:00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其率領的團隊發現,飲食不均衡或過敏症狀,將增加兒童罹患過動症的風險。(攝影/張家銘)

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其率領的團隊發現,飲食不均衡或過敏症狀,將增加兒童罹患過動症的風險。(攝影/張家銘)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簡稱過動症)是兒童常見的神經生理疾病,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研究團隊最新發現,ADHD與多種可修正的共病或生活型態因子有關,例如過敏、貧血或血清素偏低這些因子,有可能透過飲食修正而改善。

 

過動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已達5到7%,致病原因多重,根據中研院最新研究顯示,過敏疾病、過敏指標、血清素、貧血與過動症其實有相互相關,而篩檢過敏症狀、檢測相關的臨床生化數值,以及執行飲食評估並不困難,因此潘文涵呼籲,家長應瞭解孩子是否具有過敏體質及貧血問題,重視這些共病並尋求醫學處置。

 

潘文涵也建議罹患過動症的患者,可以多食用抗發炎且營養素豐富的飲食,可能有助於改善過敏甚或過動症患者生活品質。如增加蔬菜、水果、全榖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要避免燒烤、油炸食物、甜食、高油高糖食物。另外,市面上含糖飲料或加工食品,也可能導致罹患過動症。

 

潘文涵的兒子2歲時被診斷出有過動症,孩子在因為吵鬧,被老師、其他家長排斥,她甚至親自到學校跟著孩子陪讀,但最後仍只能在家自學,潘文涵回想起跟兒子一起對抗過動症的過去,眼眶忍不住泛著淚水。

 

潘文涵說,從西醫、中醫到針灸,全部帶兒子嘗試過,最後才意外發現兒子有過敏,並從飲食習慣開始改善,這些年來一邊記錄所有嘗試的方法,觀察20年後,她把觀察推向研究,「先天性的東西我們或許沒辦法改變,但後天的生活習慣其實也會影響ADHD的症狀發生」。

 

發現血中無機磷酸鹽濃度和過動症有關

 

潘文涵的研究團隊針對台北市罹患過動症的216名國小學童進行研究,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在飲食上偏好高油、高糖的食物,然而蔬菜、水果、蛋白質類食物(牛奶、肉類、家禽類、魚類、豆漿、蛋類等)喜好較低,更首度發現,若是血液中的無機磷酸鹽濃度越高,罹患過動症的風險也將隨之提升。

 

潘文涵說,無機磷酸鹽經常用於含糖飲料中,也常用於食品加工中做增稠劑,顏色穩定劑、增味劑,因此建議兒童遠離

 

但潘文涵也說,雖然觀察到無機磷酸鹽濃度與罹患機率成正比,但兩者是否有直接關係,或含無機磷酸鹽的飲食是否就是不營養,仍要持續研究。

 

這次過動症研究,除發現許多新的方式可以預防外,潘文涵團隊也希望能繼續進行研究以確定假設,首次發現無機磷酸鹽與過動症有關,在過動症研究領域上又跨出了一大步。(洪慈庸宣布退出時代力量

 

 

 

【熱門點閱】
時力決策委員強力慰留邱顯智 盼盡早回任與民進黨再溝通
●【813暴雨】仁德滯洪池積水難退 「台南大灣已經可以游泳了」 
●【813暴雨】南台灣停電數一度達7.7萬戶 仍有2千多戶待復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