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入中國 蘋果與惡的距離就愈近

秦胆 2019年10月23日 07:00:00
蘋果在2016年斷然拒絕美國司法部的解鎖要求,維護用戶隱私與公司價值,對彼岸的中國卻唯命是從、令行禁止,前後的態度反差令人唏噓。(湯森路透)

蘋果在2016年斷然拒絕美國司法部的解鎖要求,維護用戶隱私與公司價值,對彼岸的中國卻唯命是從、令行禁止,前後的態度反差令人唏噓。(湯森路透)

以隱私和安全著稱的蘋果近日天接連發生四起爭議:移除iOS 13.1.2系統符號貼圖中的台灣國旗;下架標註香港抗議活動的HKmap.live;刪除中國區AppStore的Quartz應用,只因Quartz報道了香港反修例示威;在新版的Safari瀏覽器私隱政策細則中表示,可能將使用者瀏覽資料傳給騰訊公司,來檢視網站是否安全。

 

蘋果配合中國審查並不新鮮,本次四起涉華風波在過去兩年亦可找到類似的實例:iCloud資料轉移至中國「雲上貴州」資料中心;港台敏感歌手專輯被中國區Apple Music下架;移除中國區AppStore上數十個VPN;iBooks商店和iTunes電影在中國啟動後僅六個月便被關閉;紐約時報和紐約時報中文網app遭移除;ApplePencil與AppleAirPods雷射刻字存在敏感詞審查。

 

豈知南橘早越淮

 

蘋果在2016年斷然拒絕美國司法部的解鎖要求,維護用戶隱私與公司價值,對彼岸的中國卻唯命是從、令行禁止,前後的態度反差令人唏噓。不僅是蘋果,矽谷的IT寡頭對中國情有獨鍾,不惜改寫或回避其在本土標榜的進步價值,無論是已入華的亞馬遜、還是被防火墻長城區隔的臉書、谷歌,為掘金「新大陸」步步跪低,尤其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與中國宣傳大員魯煒言笑晏晏,做派幾於不要臉的教科書。

 

矽谷寡頭對華妥協實例一覽

 

 

矽谷寡頭見利忘義,對美對華實施雙重標準,也拜中國特色的監管所賜。中國權力架構上並非三權分立,而是行政獨尊,有司(如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時聯合執法,選擇性罰款,對上意的揣摩遠多於對產品耐久與安全的關注,國際大牌在中國違法成本不一,沃爾瑪、範思哲、阿瑪尼、香奈兒、博柏瑞、迪奧等國際大牌,都曾在中國被抽檢出產品質量問題,但繳納數萬元人民幣乃至更低的罰款便可輕鬆過關,而逾矩(別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辱華)的代價卻不小。

 

君不見,無印良品上海店因在產品標簽上印有「MADE IN TAIWAN原產國:台灣」,被上海市工商局檢查總隊罰款20萬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95萬);薩德風波燃燒之際,樂天(Lotte)集團在中國的十餘家超市突然被消防部門以「消防安全隱患」為由責令停業整頓。不僅是執法機關,愛國網民也衝鋒陷陣,爭當執法員,從反修例期間企業被迫表態的事件簿可見一斑。如此避重就輕、見風使舵的選擇性執法,在華外資企業連同商品與服務的走樣也就不難想像了。

 

更惡的是,面對質疑,蘋果CEO庫克輕描淡寫地回應道「遵守該國法律」、「保障用戶安全」,冠冕堂皇的套話既模糊了自身的道德責任與共犯底色,更模糊了法治與法管 更多即rule by law與rule of law的區別,前者對權力本身也加以約束,後者只是當局單方面用於管理社會的工具。的天壤之別,仿佛艾希曼自辯的翻版。漢娜.鄂蘭在其著作《平庸的邪惡 更多banality of evil是原本的副標題,從内容上看,應理解爲「惡之平庸」,已故台灣學者蔡英文譯作「罪惡的膚淺性」,更貼近原意,詳見崔衛平《有誰說過「平庸的惡」嗎?》一文。: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中寫道,在政治中,服從就等於支持,艾希曼缺乏思考力與同理心,追隨當時的主流偏見,當這種人佔多數時,集體的瘋狂就會將整個社會推向極致的犯罪。

 

時過境遷,模糊善惡是非之心的邏輯改頭換面,彌散在各處,我們依然要看到,在黑暗時代有如如蘋果公司這樣的共犯,也有企業仍堅持為善的價值:以加密技術著稱的瑞典網路安全公司Yubico在得知香港抗議者的資料和隱私安全面臨威脅之後,慷慨地向其捐獻了五百枚網路保安鑰匙,以保護處於弱勢的抗議者。Yubico在盈利與影響力不及蘋果公司的萬分之一,在道義的天平上卻重於前者。燃燒至今的香港反修例抗爭也是一塊試金石,試出了體壇、報館、企業、政界的成色。

 

綏靖歷史的重演

 

冷戰勝利後,美歐政界長期持接觸-改變的觀念,即將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中國便會漸漸接納普世價值,逐漸轉型為類似美歐的民主制度。九〇年代中期至北京奧運,外資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中國也確實亟需外資注入,有限市場化的轉軌中,社會肌理生長出與世界接軌(實際上是貌合神離)的法制、市場,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大體維持舊制。好景不常在,中國借由全球化的「西風」補強自身後,依舊遵循固有的統制邏輯,並反客為主,逐漸要求外資企業採用其制度與價值觀,而蘋果等企業樂於從中漁利,自然甘心違背在本土所標榜的價值,遂在中國設定的金色圈套中步步淪陷。

 

美國記者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在2011非虛構作品《野獸花園》中,以外交官的見聞為線索,記載了美歐對德綏靖的教訓:1933新任駐德大使威廉.多德(William E. Dodd)試圖美國的自由主義精神帶到德國,卻換來奚落與冷淡。到任次年,德國爆發「長刀之夜」,國際社會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威廉.多德的警示也無人理睬,直到1939以閃電戰突襲波蘭,羽翼豐滿的納粹德國終於露出了真實面目,國際社會才有所警醒。

 

美歐綏靖教訓殷鑒未遠,不同於納粹德國的武力征伐,納粹中國(Chinazi)的滲透是無聲的入侵,以網路安全、遵守法律等詞匯粉飾審查的合理性,且將審查制度借滿溢到全世界,本次的消失的台灣國旗與待提交的瀏覽記錄就並非僅限中國區的用戶,審查的觸角已從鐵幕延伸到自由世界。

 

港澳版iPhone更新系統後中華民國旗「被消失」,Siri詢問天氣時更出現「中國台灣」。(iPhone截圖)

 

尋回網路自主權

 

寄希望於數位寡頭堅持自己的信念,將原則置於利益之上的想法是脆弱的,用戶不應將個資與網路安全完全推給某一「值得信賴」的企業,盈利誘惑下的商業寡頭,對收集用戶資訊或保持中國市場份額有天然的渴求,後者已是數位年代的石油與新大陸。隱私隱憂倒逼用戶尋回原本屬於自身的資源與記錄,從數位用戶成長為數位公民

 

如今,異化為政客與寡頭操縱工具的網際網路背離了當初去中心化的構想,應跳出閉源軟體與商業機構的怪圈,將目力所及更多地投射到開源產品/非營利機構上,後者囿於資金與員工數量,在產品易用性上遜於行銷全球的服務,但非盈利的生產模式代表著嶄新的出路,理應成為數位公民自我保護、反制大規模監控的利器。

 

嚴格來講,本次四起蘋果涉華風波已經超越了在線隱私與網路安全的邊界,觸及到資訊管道、公民社會、台港主權層面,折射出數位時代的複雜性,快速迭代的產品與技術下滲至出入起居的每一角落,成為漁利與記錄的雙刃劍,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數位時代的注定貫穿著公民與寡頭的角力與博弈,正如《雙城記》的開場白所言,「時之聖者也,時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

 

此亦光明時節,此亦黯淡時節。此亦篤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麗之陽春,此亦絕念之窮冬。」蘋果公司在價值觀上可恥的退卻,反過來警醒用戶時刻警惕技術的暗角,共築抗惡的防線,讓網際網路成為民治、民有、民享的開放平台,而非頂級獵食者的盛宴。

 

※作者為中國大學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