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聲音是新聞成功關鍵」 美國傳奇非裔女主播61歲辭世

余尹倫 2016年11月17日 15:20:00
美國黑人女主播艾菲爾14日不敵癌症病魔離世,享年61歲。(湯森路透)

美國黑人女主播艾菲爾14日不敵癌症病魔離世,享年61歲。(湯森路透)

「我學到的是追求真相與正義並不互相抵觸,而是兩者缺一不可。新聞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廣納多元性(Diversity),新聞記者必須在他們的報導裡加入多元聲音。我們有許多故事要傳遞,但很多觀眾漸漸不再聆聽,因為他們發現我們的報導不再體現他/她的聲音。」

 

 

成功在由白人男性主宰的美國媒體業闖出一片天的黑人女性記者艾菲爾(Gwen Ifill),14日不敵癌症病魔辭世,享年61歲。

 

投身媒體30餘年

 

身為資深政治記者的艾菲爾投身媒體30餘年,負責報導過白宮、國會及無數場全國競選活動,資歷豐富,曾在美國多家知名媒體如《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擔任要職,職涯後期轉往台前,擔綱《公共電視網》(PBS)的主播一職,成了打破美國媒體界玻璃天花板及種族藩籬的最佳代表。

 

 

曾遊走幕前幕後、任職多家媒體的艾菲爾,自擔任PBS公共事務性質節目《華盛頓周》(Washington Week)編輯與主持人及《新聞時刻》(NewsHour)主播起,事業逐步攀上巔峰,但近來由於罹癌身體狀況欠佳,離世前曾多次缺席兩節目的主持工作。

 

衝破種族藩籬、鼓舞黑人女性記者

 

 艾菲爾並非首位在美國電視界擔任要職、取得亮眼成績的黑人主播。

 

早在20世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及《美國廣播公司》(ABC)便分別出了兩位權威性的黑人主播—蕭伯納(Bernard Shaw)與羅賓森(Max Robinson)。身為黑人的他們要能在當時坐上主播位置,並非易事,而黑人女性新聞從業人員的處境,則在艾菲爾於1999年獲任《華盛頓周》前身《華盛頓一周回顧》(Washington Week in Review)主持人工作時,大獲鼓舞。這也讓她成了首位主持大型政治電視節目的黑人女性之一。

 

 

2013年與伍德拉芙(Judy Woodruff)成為《新聞時刻》共同主播後接受《紐時》訪問的艾菲爾透露,「小時候當我在觀看這類新聞節目時—我們一家人對知識都十分痴迷(nerdy family),在電視螢幕上我往往找不到外表與我類似的人。沒有女性。沒有有色人種…不過現在當一位在觀看新聞的小女孩見到我和茱蒂(伍德拉芙)肩並肩坐在主播台時,他們將以為這一切都在正常不過了,不再認為這是什麼多大的突破。」

 

 

主持辯論經驗豐富

 

艾菲爾親人透露,她於14日不敵子宮內膜癌併發症後不幸去世。僅管疾病纏身,艾菲爾生前並未因病放棄熱愛的工作。

 

前《紐時》資深編輯的友人勃克(Richard Berke)日前公開了艾菲爾超人般的工作時程—星期四接受化療,星期五錄製《華盛頓周》,累癱的她趕緊在週末補充體力,星期一繼續回歸工作,「她展現出的力氣與堅韌是我從未見過的」。

 

 

2016年2月上演的民主黨黨內初選辯論,正是由她與伍德拉芙替兩位參選人—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與佛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擔任主持工作。此前,她分別於2004年、2008年獨撐大局,擔綱兩次副總統候選人的辯論主持人,會場上的犀利提問,令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2004年的副總統辯論上,在職的共和黨籍副總統錢尼(Richard Cheney)與時任參議員民主黨籍的愛德華茲(John Edwards),在面對艾菲爾關於健康議題的提問時,反應不及、答非所問。而她直白的發言則替自己贏得來自衛生專家的讚賞。

 

 

「我想要和你們聊聊愛滋病,不是遠在非洲或中國的愛滋病問題,而是這塊土地上正面臨的愛滋病現象。年齡介在25至44歲間黑人女性的(愛滋病)致死率,是他國女性的13倍,現在請問(你認為)政府該扮演何種角色來終結愛滋病的肆虐。」當時錢尼質疑艾菲爾口中的數據,愛德華茲則將話題圍繞在非洲。

 

憑藉實力擠身美國知名媒體

 

艾菲爾1955年出生紐約皇后區。父親是一位巴拿馬移民,來到美國後成為一位牧師。從小艾菲爾生活的重心除了教堂外,新聞成了她的第二信仰,每晚總會在電視機前準時收聽新聞,並被父母要求須熟知黑人民權運動的重大事件及越戰時代背景。

 

父親微薄的收入,讓艾菲爾擔任記者時期面對不少挑戰,她曾透露自己可能是唯一一位負責報導住宅暨都市發展部(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業務、同時住在聯邦補助公共住宅的華盛頓記者。最終她憑藉自身實力擠身《國家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公共電視網》要職。回顧過往艱困生活,她表示: 「我一周的薪水便足以超越我父親一整年的薪資。」

 

 

艾爾菲於1970年代晚期展開記者生涯,曾在波士頓(Boston)及馬里蘭州(Maryland)巴爾的摩(Baltimore)報業工作,致力打破當時黑人記者,尤其是黑人女性,鮮少現身在編輯部及市政廳現場(city hall)進行播報的劣勢,尋求成為政治新聞記者的機會。她回憶,當年曾有讀者及同事寫信以帶種族歧視的言詞攻擊她,而上級對此抱持冷漠態度,不做回應。

 

 

專注報導馬里蘭州政治一段期間的艾菲爾,在1988至1992年投身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戰報導,在該領域嶄露頭角,開始出現在華盛頓公共事務性質節目,擔任座上嘉賓,不過艾菲爾曾多次婉拒排山倒海的邀約,不願過多的曝光機會給外界留下想趁機走紅的負面印象,模糊自己專精政治、國際及文化事務的專業記者身分。

 

加入PBS展開主播工作

 

對於是否要跨行播報新聞,艾菲爾也有所遲疑,據稱美國三大新聞台皆有向她提出邀約,擔任實況轉播通訊記者(on air correspondent)一職。

 

最後是在NBC老牌新聞訪談節目《面對媒體》(Meet The Press)主播拉瑟特(Tim Russert)親自出馬,才於1994年將艾菲爾延攬進入NBC。「你到底在怕什麼?」拉瑟特當時不斷這麼問道。此後除負責 NBC政治新聞,艾菲爾亦常加入拉瑟特節目參予討論,就此奠定名氣基礎,並與觀眾培養感情。

 

 

1999年艾菲爾選擇加入公共電視機構PBS。她並不在意公共電視台觀眾群較少一事,反倒認為在此可投注更多心力播報每日相對複雜卻十分重要的議題。主持辯論經驗豐富的她,近來曾替PBS主持多場以市政廳形式(town-hall-style)進行的特別節目,討論議題聚焦種族關係、警方開槍執法及槍枝暴力等。

 

14日聞訊艾菲爾離世消息,歐巴馬也藉由總統大選後首次記者會的場合,向她致意。

 

 

「她一向對自身職業的基本操守抱持信念,丟出犀利問題,讓握權者負起應有責任,捍衛一個可輔助民主運作的強有力且自由的媒體環境。即便身處得接受她艱難提問的那方,我還是很感激葛文確實的報導。

 

不論身在田野現場或大型會議廳、主播台上又或是辯論現場,她不僅替今日觀眾提供資訊,亦啟發了明日的後輩記者。她同時是無數年輕女性及女孩的最佳榜樣,她們深受其兼具正直、堅忍與聰慧性格的啟發。」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