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落實「世代正義」的方式

辜泳秝 2019年12月03日 07:00:00
瑞典是一個從一無所有之地長出的驕傲國度。(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湯森路透)

瑞典是一個從一無所有之地長出的驕傲國度。(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湯森路透)

世代正義是個近年來在台灣備受討論的概念,在討論環境議題、經濟議題、人口議題時,往往會提到這個名詞。若簡單的理解這個詞,「世代正義」就是人們對於資源分配的正義產生了跨世代的關懷。例如,在環境開發上,若當代人的開發對環境作出了某些破壞或是耗盡某項資源時,便剝奪了後代利用環境或使用資源的權利;若從經濟層面「債留子孫」的概念來理解,當代人做出的政策拉高了經濟成本時,後代人的經濟權益就因此被剝奪。在人類社會幾百年的工業化與商業化開發、資源急遽減少之下,顯然後代人所將面對的挑戰更為嚴峻。

 

談到教育或發展、培力時,常會提到「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根釣竿」這個概念,強調培養受教育或培力者的「自生」能力之重要。而將這個概念套用在教育下一代身上,培養他們創新自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給予年輕人充裕的空間與資源發揮,讓他們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是瑞典落實「世代正義」的方式。

 

做人 從小開始

 

瑞典小孩從一歲起就可以開始到托兒所就學,這個措施不但讓父母親能夠很快地重回職場,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社會化。政府有義務提供服務給每個家長,無論家長是就業中、失業抑或是請育嬰假在家。雖然每個家長都希望能跟孩子有更多相處的時間,但也多能認同孩子早點開始社會化的好處。在家長無業或請育嬰假的狀況下,也不用成天跟孩子綁在一起,政府規定,每天至少三小時或一週至少十五個鐘頭,孩子必須離開家庭舒適圈,到托兒所去跟其他孩子與成人互動交流。

 

在一到六歲的這個階段,瑞典小孩在學校不斷地玩,透過各種遊戲去學習、創造、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的不是數學、英文、認字,而是透過各種活動去摸清楚社會化與團體生活的各種眉角,跟家長以外的成人培養信任感、跟其他同齡或不同齡的孩子溝通。

 

在瑞典,孩子從小就被當作「一個完整的人」看待,即使在家裡,孩子也有社會化的機會。從孩子開始會坐之後,就會有自己的椅子,上餐桌跟大家一起用餐,等到更大點可以說話溝通後,跟成人的互動更多。在社交場合,大人不會告訴孩子「你們有耳無嘴」,反而會特意找點話題跟孩子聊,讓孩子有機會發言,進而產生存在感和參與感。「我不是你們餐桌上可有可無的存在」,這讓孩子們很早就能產生自我認同、建立自信心。

 

在外頭,嬰幼童跟娃娃車不會被當作「大型行李」處理,兒童也不會被當成隱形的空氣。公共氛圍與環境對孩子相當友善,使得有子家庭能享受正常社會生活,而父母也有機會與空間教育兒童在公共場所該如何表現。

 

瑞典教育很著重「溝通」,孩子犯了錯,大人採用「討論」、「溝通」的方式跟孩子說明道理、共同解決問題。這讓孩子覺得受到尊重,從而學習尊重他人、培養同理心,而不是用打罵的方式製造恐懼與「假尊重」,孩子很早就開始培養思考、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溝通能力、情感能力也得以發展 。

 

培養青年力全體動起來

 

除了社會化、學習團體生活、建立自信心、思考溝通表達能力之外,瑞典社會相當重視人的「創造力」。「創業學習」被教育部視為重要科目,從七年級開始就培養孩子的創業能力,有些學生甚至在高中畢業前就已經有自創公司的經驗,瑞典國內更有大大小小的創發競賽,鼓勵孩子創造、實踐理念。

 

為什麼創業能力很重要?難道是為了要使人人都能開公司當老闆,翹腳捻鬚賺大錢?瑞典最知名的輔導青年創業的非營利組織「青年新創」(Ung Företagsamhet,UF)認為,「創業力」可以使人看見需求並提供解決方法;使人用新穎且有創意的方式思考;使人能夠展現並表達自我;使人不但有自我驅動力且能與他人合作。UF與學校合作,提供創業力的教材與教案,搭建學生與創業家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或是實現夢想。

 

像這樣的非營利組織,在瑞典有很多,不少地方政府也有專門的青年部門負責協助年輕人「追夢」。這些組織多提供免費諮詢服務,協助年輕人找資源、找網絡,有些專攻創業,有些專門幫年輕人實踐夢想或計畫,計畫可以小到像是成立一個韓流推廣社團、透過歐盟計畫到國外志願服務、舉辦活動,或大到成立國際援助組織。無論夢想是大是小,從發想到實踐計畫的過程中,他們都在培養「創業力」。

 

這麼多組織之所以能夠提供免費服務,除了政府的資金還有企業贊助之外,另一股很重要的資金來源,則是成立於一九二八年的「全民遺產基金」(Arvsfonden),這個政府設立的基金主要來自無人繼承的遺產或遺囑捐款,專門資助協助兒童、青年與身心障礙者的各種政府或非政府組織。這個機制讓資源得以在不同世代間流動,除了慈善目的之外,也實踐了世代正義。

 

為了順利進入職場提前做準備

 

瑞典學生在國小到高中階段,都會有到職場實習的機會,認識特定的行業。為期一周的實習,有的學生透過家長安排,到家長工作的地方學習,有些則透過學校媒介,到賣場、餐廳、公司、甚至政府機關實習。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們提早了解職場與特定職業,或所謂「現實世界」,也讓離開校園許久的大人們,有機會跟年輕人接觸,互相交流、學習。

 

滿十六歲後,還可以利用暑假接受地方政府雇用,進行短期工作。工作內容包羅萬象,有園藝工作、老人照護或協助非營利組織的福利工作等。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體驗職場對青少年的生涯規劃來說頗有助益。而對把「零失業」作為勞動政策目標的瑞典政府來說,這樣提前將年輕人送進職場中體驗的工作,可以培育「未來勞動力」,是項很值得的投資。

 

除了從短期的打工或實習體驗工作生活之外,瑞典的高中職學程除了類似台灣的社會組與自然組 之外,五花八門,讓對特定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得以學習專業技能,有些學校專攻體育或藝術項目,有些學校提供國際學程(IB),讓學生未來到國外求學更順暢,有些跨國公司更是自辦職校,直接培育公司未來的勞動力 。

 

位於瑞典南部斯莫蘭小鎮廷斯律(Tingsryd)的「音樂與商業學院」(Academy of Music and Business,AMB)由從小在當地長大的世界知名音樂製作人安德列斯.卡爾森(Andreas Carlsson)與朋友所創辦。這個學院招募瑞典全國有音樂長才或對音樂產業有興趣的青少年,針對音樂表演、創作、製作、行銷做專業訓練,學院的顧問一字排開是歐美日韓音樂產業中有影響力與成就的人物,知名吉他品牌吉普森(Gibson)是學院的重要贊助廠商,提供樂器與表演器材,讓年輕學子在鄉下也有機會享受世界級的表演規格,接受世界級的音樂人的指導。這樣頂級又全面的音樂教育,在瑞典的零學費政策下,家長與學生不需花費一分一毫就能享受 。

 

解決未來世界問題的世界公民

 

瑞典教育也重視國際觀,成為一個國際人是未來世代非常重要的「技能」。因為環境和眾多其他問題不再受國界所限,能夠立足在地,放眼全球的世界公民,才有能力解決未來世界的問題。而科技與網際網路就是接觸世界最初步、簡單的方法。瑞典學校在教學上相當重視科技的使用,有些學校在從三年級開始就會給每個孩子一台平板電腦,再大一點可能就有學校發的筆記型電腦,所有學習、作業、跟老師的溝通都可以透過電腦網路,瑞典有相當豐富並且製作精良的線上學習網站,針對各種學科、不同程度和需求而設計,很方便大眾自學。

 

孩子們從九歲開始學英文,十二、三歲開始可以再增選一門外國語,母語為外國語或瑞典少數語言 的學生有權利在學校接受母語教育,語言被人們視為很重要的資本。此外,瑞典的年輕人有許多實際上的國際交流機會,由於歐盟的補助,年輕人能免費參加國際活動 ,包括短期的青年文化交流營隊、短期或長期的海外志工服務,無論是參加海外營隊或是在國內參與計畫、規劃營隊,都能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外國人、開啟視野、認識世界,培養國際人胸懷。

 

到了大學、研究所階段,瑞典政府還有一個鼓勵學生到開發中國家做田野調查的獎助金(Minor Field Studies, MFS),這個獎助金資助不同科系的學生,一人二萬七千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十萬八千元),到海外去了解當地社會,進行短期學術研究,這樣的資金讓年輕人勇敢追夢,不需因經濟因素而放棄自己最有興趣的研究,也不需為了自己的興趣窮困潦倒。取得這個獎助金到世界各地做研究的年輕人必須使用英文或研究國當地語言書寫論文,讓更多人能獲益於其研究成果,出國之前會有行前準備的訓練,回國之後也必須完成學業並發表研究成果。獎助金不足之處,學生可以向中央學習補助貸款(Centrala Studiestödsnämnden, CSN)另外申請國外學習資金 ,畢業後再以0.13%的低利率償還。這樣的措施讓來自各種家庭背景的年輕人都有本錢出外闖蕩、增廣見聞,對於青年學者的培養也非常有利。

 

※本文摘自《瑞典模式︰你不知道的瑞典社會,幸福的15種日常》一書/商周出版/作者為轉角國際、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專欄作家,兼職翻譯。曾從事國際發展工作、學術研究、農村發展工作。在瑞典曾任職於青年培力與國際交流非營利組織,擔任保母以及警察學校演練替身。現任學習輔導員,協助新移民學生適應瑞典校園。定居瑞典南部小城韋克舍,持續寫作,觀察、研究瑞典社會文化,一面幽默過生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