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在即? 細數二戰後左右英國的4次重要大選

林思怡 2019年12月12日 07:01:00
英國12日大選將決定是否脫歐。(湯森路透)

英國12日大選將決定是否脫歐。(湯森路透)

英國12日即將舉行大選,然而脫歐僵局持續未解,這場選舉不僅是選出首相,選民的一票可能決定著英國未來多年的發展方向。《美聯社》(AP)形容這場選舉是繼二次大戰後,英國所面臨到的最重要測驗關頭。

 

保守黨和工黨選前在民生經濟等方面頻頻開支票。針對脫歐議題,現任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多次承諾要結束「歹戲拖棚」的脫歐鬧局;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的脫歐立場則是搖擺不定,先是說要在執政後3個月內和歐盟重談脫歐協議,又說執政6個月內要啟動二次公投,不排除留歐選項。外界分析這恐成為工黨的一大弱點。

 

 

二次大戰結束後,英國在1964、1979、1997和2010年的大選都影響著國家發展主軸,這場「脫歐大選」未來也將同樣入列。

 

邱吉爾意外落敗

 

1945年戰爭結束後,英國戰時內閣解散,並在該年7月5日舉行大選。保守黨原以為可以靠著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二戰時的成果順利贏得選舉,卻在意料之外敗給日益壯大的工黨。

 

工黨黨魁艾德禮(Clement Attlee)在1945年大選帶領該黨取得壓倒性勝利,邱吉爾的保守黨意外慘敗。當時的英國社會亟需政府進行社會改革,以全民就業(full employment)為政策目標,追求成為福利國家(welfare state)這一理想狀態。

 

 

這不僅促成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誕生,也是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79年執政前,為英國打下發展的基礎。

 

儘管保守黨在之後的大選奪回首相一職,卻因為經濟問題、影響國安的性醜聞普羅富莫事件(Profumo Affair),加上當時黨內元老似乎與現實社會脫節,在1964年輸給工黨的威爾遜(Harold Wilson)。

 

威爾遜是個經濟學者,出生在倫敦北方的城市。他在1963年末的工黨大會發表中說到,新的英國需要在「科學革命的白熱(white heat)中」建成。這段言論為威爾遜贏得不少支持,讓他成為別具一格的政治人物。

 

英國鐵娘子

 

1978年,英國各產業和公部門工會職員發起一連串罷工行動,被稱為「不滿的冬天」(Winter of Discontent)。這導致當時工黨黨魁也是首相的卡拉漢(Leonard Callaghan)下台,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上任。

 

 

柴契爾夫人拒絕妥協的領導風格為她贏來「鐵娘子」此稱號,她面對阿根廷入侵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絲毫不畏懼,發動戰爭捍衛英國國土。然而,英國在贏得第三任任期的柴契爾夫人執政下,遇到失業率與貧窮問題,特別是北方城市以礦業等傳統產業為主,情況更是艱鉅。

 

柴契爾夫人最終在1990年下台。

 

帶領「新工黨」的首相

 

工黨黨魁布萊爾(Tony Blair)1997年帶領政黨贏得大選,結束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

 

他在擔任黨魁期間,重新審視工黨的政策,力求改善工黨的形象,更以「新工黨」(New Labour)一詞,強調工黨已經進入下一個新世代。工黨在他的帶領下立場變得較為中間,而且支持企業發展,傾向歐盟(EU)一派。

 

 

然而,他在美國發生911事件後,宣布與美國站在一起,讓英國加入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引起爭議。最後,布萊爾2007年下台,交棒給布朗(Gordon Brown)。

 

2010年的大選結束後,工黨在下議院的席次少於保守黨,但與自由民主黨籌組聯合政府的計畫失敗。最終由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並由保守黨黨魁卡麥隆(David Cameron)出任新首相。

 

卡麥隆在2016年舉行脫歐公投,造成英國這3年來脫歐與留歐兩方對立。12日的英國大選將近,投票結果究竟會將英國導向怎麼樣的航海路線,現在誰也說不準。

本語音由合作提供
ibo愛播聽書FM APP
關鍵字: 英國 大選 脫歐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