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台灣小黨領袖缺的是北歐楊特精神

李濠仲 2019年12月25日 07:00:00
北歐楊特法則精華要旨:「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一個集體)優秀」,或可為台灣當下諸多躁動的小黨,在但求當下開疆闢土之際先行借之冥想。(圖片取自Hurtigruten臉書)

北歐楊特法則精華要旨:「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一個集體)優秀」,或可為台灣當下諸多躁動的小黨,在但求當下開疆闢土之際先行借之冥想。(圖片取自Hurtigruten臉書)

總統大選在即,立委選戰也白熱化,因為新興政黨的競逐,為之後國會結構增添不少變數。傳統藍綠之外的指標政黨,有二度角逐立委席次的時代力量,以及初試啼聲的台灣民眾黨,沙場老將親民黨和新黨的輪廓已變得很模糊,也很詭異。此外,自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被列入綠黨不分區第一名,她個人清晰的能見度就遠高過綠黨。

 

台灣採行總統制,國會走向卻不若美國維持穩定兩大黨的路線,反而傾向歐洲諸多內閣制國家的多黨議會。即便如此也未有不可;但台式的多黨化,卻很可能是屬於比較劣質的「碎裂型政黨政治」,而非一定程度向「共識型民主」的模範生看齊,且始終難以出現真正意義的第三勢力,倒是經常在大綠小綠、大藍小藍中糾纏,所謂「藍綠一樣爛」的宣傳,也注定不是好訴求,一旦當民眾發現你也一樣爛,或者並沒有自己講得那麼好,他們第一選擇還是會回去支持傳統的藍綠。至少歐洲多黨國家,一個小黨能夠養成,長期無懼被大黨吞噬,都不是靠指控現有政黨太爛所造就。

 

多黨政治的典範除了瑞士,還有北歐的挪威,在它左派、右派壁壘分明的政治光譜下,就算取得組閣權的最大黨,無論左右派,民意支持度向來都只在三成上下,所以都必須和其他小黨合作,很多時候還是一大兩小的組合。

 

暫且不論內閣制國家政黨的角色分工,單就「小黨」養成特色,仍不乏參考價值。在左右兩大之外,挪威四個主要小黨都具備至少近半世紀的黨年齡,它們的存續,已被證明不是靠內閣制的特色留在政壇,更多是靜水深流的黨主張和黨象徵。至於原本屬於小右黨的進步黨,幾度逼近傳統大右黨保守黨,已能在右派陣營與之抗衡,但兩相競爭,彼此卻還是守有一致的核心立場。

 

其中和台灣小黨差異最大之處,就是他們的黨領導者無一是喊水會結凍的政治明星,也不會是所謂登高一呼的精神領袖,就他們自己的語言,小黨的領導者更需要是一位「政黨專業經理人」,他的責任不能只醉心在布局國會插旗,或埋首政治板塊的挖角,擅長的更不在個人華麗登場。換句話說,小黨的特色不在「通俗」,民眾從而對他們產生了有別於傳統左右大黨不同的肯認方式。

 

細究挪威小黨的養成,綿長存在的歷史,都不在靠當時創黨先鋒英雄主義衝一波,挪威向來對英雄主義戒慎恐懼,尤其警戒政治上容易予人捨我其誰的迷幻感覺,這是北歐政治平民色彩濃厚的濫觴,一說來自「楊特法則」(Jante Law),總結其十條理律的精華奧意就是:「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一個集體)優秀」,如此心態,進一步對當地政黨、政客的自我經營帶來深刻影響。

 

回過頭看台灣諸多小黨的競逐,自「藍綠一樣爛」開始,就已是個非常傳統的大黨政治操作邏輯,甚至帶有誤以為自己已是成熟「第三勢力」的口氣,很容易陷入一時民意榮寵的陷阱。政黨的號召力完全集結在單一人物的光環是最不可靠的,因為不必人亡政息,當指標人物鋒芒退去,這個黨就會風雨飄搖。親民黨、新黨都是例證,時力和民眾黨,不也走在相同的軌道上?它們一直以來其實只是在「新議題」和「稍微新一點的表演風格」上打轉,未能有足夠時間檢證,就自比為「新政治」,不慎就會露出名不符實的一面。

 

台灣的小黨經常只爭一時,似乎覺得在既有大黨板塊下,唯有「風潮席捲」才能製造重新洗牌的機會,以為人的政治生命有限,沒有誰有那個時間去為黨爭千秋,於是政壇手腕多半和大黨過去的作風沒有兩樣,迷信明星、迷信聲量、迷信曝光、迷信操作、迷信權鬥,一股腦搶著做「聲音很大的小黨」,結果是既無大黨樣態,也沒有小黨精神。

 

台灣如此多元的社會,國會殿堂必然要有小黨的一席之地,北歐楊特法則精華要旨:「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一個集體)優秀」,或可為台灣當下諸多躁動的小黨,在但求當下開疆闢土之際先行借之冥想。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