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戰——台灣文化人在面對中國影響時,可以怎麼做

林蔚昀 2019年12月27日 00:02:00
中國會試圖干涉國外大學的學術自由,最近,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就發布報告對此提出警告。(美聯社,資料照片)

中國會試圖干涉國外大學的學術自由,最近,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就發布報告對此提出警告。(美聯社,資料照片)

關注香港,就是關注我們自己

 

編按:為關注香港今年以來不間斷的示威抗爭,以及種種違反人權處置情形。台灣出版自由陣線特邀作家撰文,並將系列文章刊載於《上報》,此文為系列一,期待讀者們共同討論

 

中國間諜王立強叛逃到澳洲,揭露北京對台灣和香港的滲透,引發各界討論及關注。滲透對台灣人來說不是新聞,但看到這麼坦白這麼詳細應該是第一次,這類事件在國際上受到如此矚目,應該也是第一次。

 

但是中國的滲透、操控、影響不只在台灣和香港,也在國外。而且這滲透、操控、影響不只是看到周子瑜揮中華民國國旗,中國就發起抵制,也不只是看到美國職籃NBA休士頓火箭總管莫雷(Daryl Morey)發文挺港,中國就說要終止合作,更不只是用經濟援助的引誘要台灣的邦交國和台灣斷交。我們知道中國也會試圖干涉國外大學的學術自由,最近,英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就發布報告對此提出警告。

 

大學老師勸阻波蘭學生去台灣

 

也許大家還記得幾個月前,西里西亞大學(Uniwersytet Śląski)波蘭語夏令營發生打壓台灣學生的事件(大學擅自更改他們的國籍,不讓他們拿國旗,試圖干預台灣學生的表演內容)。我因為好奇:「學波蘭語也可以扯上中國嗎?」所以做了一番Google,發現西里西亞大學的英語系有教中文翻譯,法律系有中國文化和法律課程,提供給對於到中國工作有興趣的法律/經濟/行政相關科系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法律、文化和傳統。再加上中國語言和文化中心(Centrum Kultury i Języka Chińskiego),這個大學共有四個和中國有關的機構。

 

也許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學術自由嘛。但真的嗎?當你不支持A大學蓋孔院,波蘭學生會跳出來說中國有什麼不好?你們到底對中國有什麼意見?當你說他們親中他們還會受傷,支持和不支持的學生會彼此吵架。和孔子學院合作的波蘭小學老師(孔子學院在他的學校教小朋友中文,教小朋友做風箏、畫五星旗和中國國徽)說,中國台灣文化同源有什麼好分的呢?C大學裡面的老師會明示暗示勸阻波蘭學生去台灣,但其實他們也不必勸阻太多,曾有波蘭學生告訴過我去中國的獎學金確實比較好申請,大家也確實對中國有嚮往和憧憬(從馬可孛羅時代就開始了),另外還有市場的考量,雖然中國經濟慢慢衰退,但對許多人來說,依然是個可以實現夢想的黃金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有什麼樣的生存空間?台灣是怎麼被看待?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曾有外國學者跟我說他很喜歡台灣,覺得台灣是個好的中國,當我提起台灣不只有中華文化,也有日本文化、美國文化、原住民文化和新住民文化,她說是啊,但中華文化還是主流。有朋友去參加外國研討會,德國學者在研討會上說台灣人不會不知道中國對台灣的統戰,所以會去中國的台灣人會去一定是because of China。他的PowerPoint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民國國旗混合而成的太極圖,因為我不在場,不知道講者在想什麼,但這張圖怎麼看都很驚人。有台灣學生博論想做台波相關的女性參政,波蘭指導教授卻說:「我有興趣的主題是中國不是台灣,請你放下台灣價值做論證一中和統一的兩岸研究。台灣終究會被統一,所以直接做中國比較實際。」

 

有人也許會好奇:為什麼這些外國學者這麼親中?因為他們可能去中國留學或旅遊過,看到的兩岸相關資料有可能是中國學者寫的,或是親中的台灣學者寫的。當然,也有不那麼愛中國的學者和親台的學者,但畢竟是少數。知道了這些,對某些外國學者親中、不支持台灣、不挺反送中,似乎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了。而我們要記得,這些學者不只會影響這一代人看中國、台灣和香港的方式,也會影響下一代學子。

 

中國把文化當戰爭武器

 

這些事只在國外發生嗎?和我們無關嗎?好吧,那來談談台灣的狀況。當我們還在覺得文化能吃嗎?吃不飽怎麼搞文化?中國是把文化當戰爭武器的。大家只擔心香菇被洗產地,似乎不擔心大腦被洗產地。YouTube上我們的孩子看著中國動畫,我們在淘寶買東西過著光棍節用著中國的詞彙,書店裡賣著文創茶包,茶包上政治人物排排坐,從蔡英文陳水扁馬英九到習近平,都兩岸一家親排排坐喝茶。

 

孔子學院裡原來根本沒有孔子。(圖片取自《假孔子之名》紀錄片臉書)

 

不只如此,中國孔子基金會有拍一部《孔子》,號稱國產勵志動畫片。影片講述孔子從小到大的故事,但這孔子和我小時候讀過的不一樣,他不只會採靈芝給生病的媽媽吃,身邊還有兩個神奇的朋友,一個是長得像某種Pokemon的貔貅,另一個是蘭花仙子,兩者都會說話(不是子不語怪力亂神?)。這部影片台灣有部落客和學者推薦,台灣的圖書公司在賣,台灣的家長在買,台灣的孩子在看。我們不是也有公視和日本NHK和韓國KBS拍的《孔子傳》嗎?為什麼要看一個以統一祖國為目的中國基金會拍的卡通呢?

 

有人或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只是茶包嘛,只是卡通嘛,幹嘛這麼敏感?這一切,真的沒什麼大不了嗎?或許現在沒有,但以後會怎樣不知道,我不想危言聳聽,我真的希望是我想太多了,但是我無法停止擔心:我們也許會忘記我們是誰,也許到時候連想起來的能力都沒有了。

 

台灣人沒有本錢絕望

 

那我們能如何做?還來得及嗎?我相信(寧可相信)還是有希望的,而且在香港全城流血流淚的情況下,我們台灣人沒有資格和本錢絕望。還是有許多外國人支持台灣,在深入了解台灣後會喜歡台灣文學和台灣文化。還是有許多外國人支持香港,雖然他們對香港的想像可能是一個華美的金融之城。我們可以補足他們的想像,以及我們自己的想像(這是重點,我們要先了解自己和自己的鄰居)。我們可以盡量談台灣談香港談中國的真實情況,和外國人談,和孩子談,和任何可以談的人談。做好自己的事,帶著台灣價值,可以把它當成舉手之勞做環保那樣的事來實踐。

 

有時候會無心插柳,好好做你該做的事也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參與。有一次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喜歡打高爾夫的外國人來台灣打高爾夫,很喜歡台灣的高爾夫球場,但不確定台灣是不是國家。結果他一個朋友(也是外國人)說是,因為我翻譯了一本波蘭文學翻得很好,他覺得比中國的版本好。我從沒想過我的人生會和高爾夫這種高級運動沾上邊,但它就是發生了。

 

最近,我寄了一箱二十本台灣文學作品給在美國的譯者朋友,其中有散文、小說、漫畫。朋友看到很興奮,說會繼續寄給另一個住在智利的朋友,因為大家在國外很難拿到最新出版的台灣書。台灣文學竟然可以到拉丁美洲真是一場奇幻之旅。我之後會繼續寄,也會寄香港文學。當然寄書很貴,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所以希望每個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寄書到異鄉給外國朋友,一本也好。另外還有很多可能性,在和另一個朋友聊天時我突發奇想,說搞不可以後可以來做一個「介紹台灣換宿」?在國外有很多留學生或在外工作的台灣人,如果台灣藝術家和作家去國外旅遊時,可以用介紹台灣、表演、說書換宿,我們一起用民間力量和資源完成駐村,這不是也很有趣嗎?

 

至於政府可以做的當然是:廣邀作家、藝術家和譯者來台認識台灣文化,把握每一個機會。之前俄國石虎藝術家對台灣有印象,就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和外國人介紹台灣,不管是透過電影、保育還是防疫(台灣人保衛豬肉的決心與成效,全球共睹呢)。另外,我認為台灣文學翻譯應該要有一個團隊。不是每個譯者對台灣的文化和語言都很了解,尤其作品中若有台文,應該需要台文專業人士協助。我們不可以僅仰賴一個人的善意和知識,校對和文化知識的支持網應該要建立起來。作品在國外出版了,行銷也非常重要(而且是長遠的行銷,不是一兩場座談),否則我們只是把作品和補助丟到大西洋,不過,這些細節就要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談了。

 

如果對方的文化統戰無所不包,我們也該在各方迎戰,不是為了攻擊對方,而是為了守住我們自己的價值,還有我們是誰?(湯森路透)

 

迎戰是為了守住自己價值

 

我景仰的波蘭書店老闆史蒂芬‧卡明斯基(Stefan Kamiński)在二戰期間一邊賣書一邊從事地下愛國活動。他散播地下刊物,幫猶太人偽造證件,還送物資給集中營內的猶太人。他開借閱室,一方面做為地下活動的掩護,一方面讓波蘭人讀書。他賄賂德軍,把要銷毀的波蘭書籍買下來,贊助波蘭作家讓他們寫書,不讓波蘭文化消失,而且所有資金都是靠賣明信片賺的。他的偉大事蹟,我曾寫在《書店不死》這本書的台灣版別冊中。

 

我們也許沒有卡明斯基這麼偉大,目前也或許還不需要那麼偉大(未來誰知道呢)。我們不是大人物,能做的事不多,但是文化確實是個戰線,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守住文化。如果對方的文化統戰無所不包,我們也該在各方迎戰,不是為了攻擊對方,而是為了守住我們自己的價值,還有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從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及自己的語言開始。所以雖然我以前不看輕小說不看恐怖電影(因為會怕)不看BL漫畫,但是為了了解台灣文化我現在什麼都看。所以雖然台語不是我的母語,我也想學(即便目前是一天打漁數月曬網,可以聽得懂台語廣播,但和運將街坊溝通仍有困難,僅能寒暄),我總不能滿口台灣價值,卻在外國人問我那你會說台語嗎可以介紹一下台語嗎時啞口無言吧。

 

我不知道這樣做有沒有用。但我想卡明斯基在做這些時也不會去想有沒有用,他就在做他認為該做的事。去想有沒有用就沒辦法做下去了,他應該在想,這是該做的事。所以,就讓我們做該做的事,不計成敗。

 

 

※作者林蔚昀為作家,譯者。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回家好難》、《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譯有《鱷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向日葵的季節》、《跳舞的熊》等作。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