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受印度洋偶極事件影響「南台灣乾旱」 台大研究:秋颱侵台機率增加 

上報快訊/吳亦軒 2020年03月31日 12:12:00
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吳俊傑(左起)、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林敏聰。(台大提供)

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吳俊傑(左起)、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林敏聰。(台大提供)

台灣大學地質系國家講座教授沈川洲帶領台大地質系很嗨實驗室 (HISPEC) ,在科技部的長期支持下,對「千年印度洋東西氣候震盪紀錄」進行歷時10年的研究,研究成果於3月19日以八頁長篇的形式刊登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

 

台灣大學地質系指出,澳洲在2019年夏天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燒毀百分之二十的森林,造成難以評估的生態浩劫、環境污染及巨大的財產損失。其主要原因是印度洋東風盛行,致使「印度洋偶極」(Indian Ocean Dipole, IOD) 處於正相位狀態,稱之為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此時東印度洋高空乾燥空氣下沉,澳洲南方缺少海洋水氣的供給,加上前所未見的高溫與乾旱,導致大規模野火肆虐。氣候模擬更指出,在本世紀內這種極端氣候,將會因全球暖化更加頻繁,嚴重改變印度洋周遭國家的氣候與環境。台灣大學地質系沈川洲肯定表示,此氣候震盪會波及到台灣。

 

在科技部的長期支持下,台灣大學地質系沈川洲國家講座教授(同時也是台大理學院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帶領地質系很嗨實驗室 (HISPEC) 研究團隊提供高精確鈾釷定年技術,自2001年起,受澳洲國立大學教授妮莉莉·亞伯蘭 (Nerilie Abram) 之邀,開始對採集自蘇門答臘群島的珊瑚標本進行年齡分析,協助重建千年以來印度洋偶極震盪歷史。

 

團隊表示,剛發生的2019-2020 正印度洋偶極事件,的確是一個很稀少的強烈事件,千年以來僅有10次,但過去的60年中,卻發生過4次。紀錄顯示,二十世紀後,強烈偶極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密集,隨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情況更加惡化。研究發現,偶極事件常與「中太平洋型聖嬰」事件共伴發生,間接影響到臺灣的降雨型態。此歷時十年的研究成果於3月19日以8頁長篇的Article形式刊登在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台大地質系很嗨實驗室HISPEC參與此項國際計畫的(左起)博士余采倫、教授沈川洲、碩士許家豪。(台大提供)

 

沈川洲表示,國際團隊總共利用一株現生珊瑚與八個化石標本,建立自西元1240年以來,共500年具有高解析的珊瑚氧同位素資料。而整個千年以來的半連續紀錄有以下特點:

 

一、過去千年以來,正印度洋偶極事件普遍存在,但頻率逐漸增加。在西元1590年之前,發生頻率較低,平均25年出現一次;但在其後的500年間,發生週期縮短為8年。在17世紀及1960年以後,頻繁發生,平均3年一次。

 

二、近百年儀器紀錄到最嚴重的極端正印度洋偶極事件 (extreme positive IOD) 發生在1997年,然而在這個新發表的千年資料中顯示1997年的極端事件並非是史無前例,在17世紀也曾出現過,卻蘊藏不同的機制。1960年是近代極端偶極事件發生頻率的分水嶺,1960年以後頻繁的極端偶極事件顯示因全球暖化,區域氣候震盪有越來越激烈的趨勢。而無顯著人為干擾的17世紀,卻在1675年發生一次比1997年強度還要大42%的極端事件;這也表明,自然的大氣與海洋耦合波動,也可以引發極端事件。故在全球持續升溫的趨勢下,未來可能會再次出現破紀錄的極端事件。

 

三、 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氣候震盪,是否有明顯的關聯,過去在科學界爭論不斷,關鍵原因在於缺少高解析度的印度洋紀錄。比對本研究的千年印度洋紀錄與前人發表的太平洋珊瑚資料顯示,長期以來,除了1961年與1675年的正相印度洋偶極事件,是獨立發生在印度洋外,偶極事件常與「中太平洋型聖嬰」事件一起發生,尤其是17世紀時期,還有西元1825年後,相關性顯著,說明了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低緯熱帶東西氣候震盪,有一定的相關性。

 

(台大提供)

 

這種印度洋的氣候震盪會波及到台灣嗎?沈教授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此研究也證明了正印度洋偶極事件常與中太平洋型聖嬰事件一起發生的事實。2017年,高雄東方設計學院教授李慶堯、嘉義大學教授詹明勳、與沈教授參與的國際計畫,利用大雪山檜木年輪紀錄重建八百年來的中太平洋型聖嬰波動,紀錄顯示1990年以來,中太平洋型聖嬰的振盪幅度與強度,是過去八個世紀以來最為明顯的時期。

 

後續的各國研究也都指出,正印度洋偶極事件與中太平洋型聖嬰事件,將會越來越激烈。在這個情況下,中太平洋會持續異常高溫,形成更多的夏季颱風,侵襲台灣的秋季颱風之機率也相對增加。相反的,因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盛行西風改變區域環流,會導致台灣春雨持續減少,甚至無雨,使旱象更加惡化,這個情況在南台灣尤其嚴重;假若模式不變,長期的旱象在未來幾十年或許無法紓解,而南台灣季節性旱澇可能會越來越嚴重。我國對於這種氣候變遷,需要有更全面的對策與作為。(清明時節雨紛紛

 

【熱門點閱】

●【防疫大作戰】陸海空場站和郵局 4月1日起拒服務發燒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