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牆內世界與文明世界間的差距

螞蟻朋友 2020年05月20日 00:00:00
在中國「祖國尊嚴」大旗之下,經常暴露人本理念的缺失,一旦嗅出「國家受辱」的味道,很容易從而產生自己被侵犯羞辱的感覺。(湯森路透)

在中國「祖國尊嚴」大旗之下,經常暴露人本理念的缺失,一旦嗅出「國家受辱」的味道,很容易從而產生自己被侵犯羞辱的感覺。(湯森路透)

牆內見聞

 

自從再次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天起,對美國的思念就無法斬斷。即便走在最冠冕、最繁華的街區,也總是感受到一種莫名的空洞,同時也忍不住懷念美國的一切。不僅想念那邊種種的「好」——導師的耐心、朋友和鄰居的笑容、主管的關照、前女友的熱情,也想念所謂的「不好」——某些同學的無理、某些陌生人的傲慢、某些政客的無恥。並非是想念這些「不好」本身,而是在遭遇「不好」的事情以後我可以毫無顧慮地表達不滿、去抗爭。況且正是這些美國社會的「不好」,讓我有了表達不同見解的機會,讓我首次有了自己是社會主人的感覺。

 

回國後的三年中,見識到國內的玻璃心讓我對美國生活的無盡思念變得更加強烈。當我講起美國的清潔的空氣、乾淨的飲水、令人放心的食物時,在場總會有人不愛聽。仿佛在他們預期中,回國來一定要高呼「還是祖國好」才正常。

 

早在出國以前我就遇到過從沒去過美國、或者去了也是扎中國人堆的土鱉假扮美國問題專家。「去了美國就會想念國內的好」、「美國的食品其實還不如中國的安全」、「美國的民主選舉都是假裝的」這類冷笑話就沒少聽。現在回想起來,即使在去美國前我也有自己的見聞:前女友第一次到中國旅行就全程腹瀉,之後發誓再不吃中國食物、再也不去中國,那第一次旅行就成了惟一一次。

 

這件事情原本不會逢人就講。但聊起相關的話題,我也毫不避諱拿來做例子。而那些原本就不敢聽我講「美國的好」的人,竟然得出「美國女人別有用心借空氣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攻擊中國」的結論。還有人認為我這個中國人不該為了一個外國女人不顧「祖國形象」、當時應該阻止她對別人講她的遭遇。這些人或許是從小接受的故土崇拜教育影響太深了。不知不覺地預期得到一個能證明「中國人在國外生活不如在國內習慣、出國越久越想念國內的好」的答案。

 

留學生或美國華人公開承認美國的優越或表示對美國的欣賞而遭到牆內「網絡義和拳民」圍攻的事已經不止一次。其中很多不過是對比了兩地環境、文化上的差異,敘述自己的經歷、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沒有進行制度批判,但仍引來不少非議。我敢打賭,如果聽聞我前女友遭遇的不是能夠坐在一起交談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而是那些陌生人,那麼跳腳撒潑恐怕是難免的。

 

「祖國尊嚴」大旗之下暴露了人本理念的缺失——從他人的一點經歷中嗅出「國家受辱」的味道從而產生自己被侵犯羞辱的幻覺。況且都21世紀這麼多年了,居然還要求他人優先顧及「國家顏面」再關心女友的身體,牆內世界與文明世界間的差距,也可見一斑。生活中周圍總有這樣一群人,又如何讓我不想念以個人和家庭為重的美式理念和美國文化。

 

音樂迷思

 

If tomorrow all the things were gone, I’d work for all my life.
And I had to start again, with my family by my side. 更多 原唱是男聲,所以此句原本是 with just my children and my wife;後因此歌曲男女聲均有翻唱,所以作了略微改動。

I thank my lucky stars to be living here today,
‘cause the flag still stands for freedom and 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And I’m proud to be an American, where I least I know I’m free;
and I won’t forget the men who died, who gave that right to me.

 

這首歌的名稱叫做 God Bless the USA,典型的美國愛國歌曲。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被優美的旋律和感動內心的歌詞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學了幾遍。

 

第一句「如果明日不再,我將要為生活拼搏;我必須重新開始,在家人的陪伴下。」似乎是描繪了一個「萬一」會出現的、不可預知的某種災難,讓一個人失去了一切;而他也將在家人的陪伴與支持下重新為一家的生活拼搏。接下來的「感謝群星照耀,旗幟象征的自由是任何人帶不走的」應該指的是星條旗象徵的自由,一個人為了自己和家人去拼搏的自由。歌詞的後邊表達了美國人的自豪感——這個國家給了人拼搏的自由,所以值得人們驕傲。

 

這其中的邏輯順序非常符合人之常理常情:對一個人最重要的當然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如果國家給了我為家人的生活去拼搏的自由,這個國家就值得我自豪。

 

對比之下,從上小學開始被迫不斷聽甚至學唱的「紅歌」則是不同的思路。放棄小我成就大我、犧牲個人光榮集體、為國獻身無上光榮,這樣的詞句幾乎貫穿始末。卻很少有哪首愛國主義歌曲講清楚「為什麼要為集體犧牲個體、為什麼說國家是個人的前提」的道理。

 

有一首民國時期的愛國歌曲《國家》,第一句是「沒有國哪裡有家」。然而,歌詞只是這樣唱,卻給不出任何原因;事實上,這也是違背自然規律和常理的。國是由一個個小家組成的,國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保護每個家。如果在有家之前現有國,那這樣的國誰來養活?

 

我們習慣性不假思索地說,西方世界張揚個性,所以個體地位高於集體;東方人講究合群,所以集體優先於個體。但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就已有人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更多《孟子·盡心·下》的思想。只可惜,這種思想的影響力被「君權至上」思想所淹沒。時至今日,仍然有大量底層百姓熱衷於將虛幻的集體名譽凌駕於實實在在的個人利益與感受之上。這樣的文化氛圍差異,可能也是我想念美國的另一個原因。

 

反思脆弱的民族自尊

 

雖然我沒有被愛國主義教育影響,但民族情結卻曾根植於心。回國後見識到所謂「同胞」們的玻璃心,也讓我反思自己曾經脆弱而敏感的民族自尊。前女友對我講她和我生下的小孩的血統要跟她算作白人,我感覺格外刺耳,對她發火;參與華人的維權活動時,我也常常失去耐心,擺出華人最優秀的姿態。我當時這種過度敏感的民族自尊令她失望,讓她感覺我與牆內這些玻璃心的性質相同,以至於寧可冒著當單身母親的風險也要與我分手。

 

同樣是這段往事,我也可以擺一幅「曾經的美粉浪子回頭」的架勢,把在美國期間參與過的維護華人利益、用英語跟白人叫板的經歷拿出來炫耀一番,大談「美國夢的破滅」。在牆內一眾人前數落美國「敢不尊重爺的國家民族,爺才不屑在你們國家定居或娶你們族人成家」。然後順理成章地刷一波愛國情懷,秀一圈民族自豪感,賺一打點擊率…但作為正常人的我不會這樣做。

 

經過這許多年的體會和不斷思考,我終於意識到自己對前女友的愛和對美國大環境的歸屬感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是值得我永遠珍惜的。我不會再被浮幻的民族自尊所誤導,更不會被虛偽的愛國主義所蒙蔽。一位美國華人朋友總結的很好:所謂「祖國」,不過是祖輩流浪的最後一站;個人的歸屬與責任,在於自身的選擇。

 

※作者曾是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目前在北京居家隔離。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