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偏鄉困境 留住在地師資才是關鍵

黃驛淵 2016年11月03日 09:30:00
要解決偏遠學校師資問題,有資深教師建議,修法應從師資培訓制度方面改善,保障偏遠地區學生進入師資體系的資格,讓他們未來能回到家鄉工作。(翻攝自偏鄉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臉書)

要解決偏遠學校師資問題,有資深教師建議,修法應從師資培訓制度方面改善,保障偏遠地區學生進入師資體系的資格,讓他們未來能回到家鄉工作。(翻攝自偏鄉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臉書)

台灣目前有超過三分之一、約1106所中小學屬於政府定義的「偏遠地區學校」。這些學校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留不住優秀人才,不但老師流動率高,還存有「非正職」、「年輕」及「資淺」三大現象,成了偏鄉教育的隱憂。

 

根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偏遠地區的國中小教師去年共1萬8263人,但教學年資未滿5年的就占28.3%,比率高出非偏遠地區1成,至於長期代理教師有17.1%,未滿30歲的教師有12.8%,也都高於非偏遠地區。

 

 

偏鄉校園的實況是,每年一到開學季,就得開始煩惱「找不到老師」。台東縣東海國中去年開出月薪近4萬元的公民和歷史代理老師職缺,但公告了6次卻一次次「流標」,儘管最後把甄選資格降到大學畢業、不需教師證,還是找不到人。

 

教師年輕化 流動率也跟著提高

 

「在尖石後山的學校,若不是在地人的話,連主任等主管職都是1、2年就更換一次,代理老師更很少有教師證,都是一般大學生來應徵,流動率當然高!」已在新竹縣尖石鄉偏鄉小學服務近20年的錦屏國小的教導主任張世傑直言,「培養在地師資」才是翻轉偏鄉學校處境的最大關鍵。

 

他觀察,多年來願意選擇留在偏鄉服務的老師,多半都是在地人或有地緣關係的;至於外地人因家庭及家人都在外縣市,自然時間一到就會想調回離家近的學校服務。

 

以錦屏國小為例,目前11名老師中,超過一半、有6人都是本地人,正式老師的平均年資更達11年。儘管其中2名老師是台南人,但後來因與新竹人結婚、落地生根後,留在學校服務的動機及意願也就提高了。此外,錦屏國小在審查教師資格時,也都優先錄取在地人,以減少老師流動率。

 

保障偏鄉學生名額 讓他們未來回家鄉教書

 

張世傑建議,立法院若要修法,除了提高偏鄉地區教師的加給甚至宿舍補貼外,更重要的在於師資培訓的制度,必須保障偏遠地區的學生,應增加一定名額讓偏遠地區的學生有機會成為合格教師,甚至保留一定的公費生比例,讓這些師資未來能回流到偏鄉,解決留不住老師的現況。

 

因錦屏國小所服務的對象多半都是泰雅族「那羅部落」的學生,對於這類地處偏鄉且又屬原住民族部落的地區,如何兼顧教學與部落文化傳承也是重要課題。張世傑說,讓在地人回鄉擔任老師,除了減少老師流動率,更能了解部落狀況、熟悉學生的家庭關係,也比較有熱忱從事家鄉的文化扎根工作。

 

延伸閱讀:「老師,你明年還在嗎?」立委提加薪 盼救偏鄉教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關鍵字: 偏鄉教育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