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政客與擁核團體:COP28三倍核能倡議科學嗎?

Lin,Chien-Yen 2024年01月04日 07:00:00
COP28官網的「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能效雙倍」倡議,才是130多國通過的國際共識。(美聯社)

COP28官網的「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能效雙倍」倡議,才是130多國通過的國際共識。(美聯社)

上個月在杜拜落幕的COP28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會中的二天,部分的擁核國家提出了「擁核倡議」,呼籲在2050年時將核能發電量增加三倍,但22個擁核國家提出擁核倡議,一點也不意外。在會前國際的環保團體早就發表了國際聲明回應,一再強調「核能不是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及「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在氣候危機更派不上用場」。

 

但沒有意料到的是台灣的媒體竟然扭曲「擁核倡議」,從新聞台報紙網路媒體,都在報導或是社論中,不約而同的形塑核能擴張是國際趨勢。但這些媒體很明顯的都不會查資料,如果查核能三倍宣言,就會發現這其實發表在美國能源部的官網上。真正的國際共識是放在COP28官網的「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能效雙倍」倡議,這是130多國通過的國際共識。從發表的單位,到簽署的國家數以及達成目標的時間,都可以很清楚知道「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更有可行性及獲得更多支持。

 

藍白總統候選人與擁核團體共鳴

 

受到國際擁核團體影響的媒體,也連帶影響到台灣的政治人物,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批判執政黨的非核政策背離國際潮流,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更認為「核能三倍」是COP28大會結論。再再顯示國際擁核新聞透過台灣媒體與擁核政治人物共鳴。

 

就連最近的剛結束的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中,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趙少康也表示「如果不使用核電,怎樣也不可能達成2050淨零碳排,吳欣盈日前才去杜拜參加COP28,美日法等國與會國家都支持核能發電提升3倍」等說法。

 

國民黨的侯友宜與趙少康長期在核電議題上搖擺,都是核電議題上的投機份子。在過去幾年每當質問侯友宜核電相關議題,侯友宜一再重複表達「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沒有辦法處理核廢料、就沒有資格談核電」的說法。趙少康在2014年反核運動在台灣社會獲得廣泛支持的時候投書蘋果日報,指出「我一向懷疑台電算電價的方式,我認為台電低估了核電廠除役及核廢料終極處理的費用,所以核電不像台電說的那麼便宜,但我也相信不用核電,電價一定會漲,只是漲多漲少而已...我從30年前反對核電,我準備接受負擔高的電價」。

 

如今為了擁抱深藍選票,這兩個人都轉向擁抱核電,但「是否能確保核安」及「核廢料該放去哪裡」這兩個關鍵問題,不管在2014年或到2024年,十年過去國民黨始終無法給出答案。

 

另外一個轉向更多的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回想起2014年那時候還是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還以粗俗的比喻若無法解決核廢料就像是「這就像把肛門縫起來」。2018年已是台北市長的柯文哲被媒體問到「以核養綠」議題時,也表達「反對台灣興建核電廠、贊成反核」等語。2021年在市議會面對議員質詢是否支持「重啟核四」公投時,柯文哲也多次表示「核四基本上我是反對」。

 

但如今為了選舉轉向擁抱核能,在本次總統選舉中提出「他主張核二、核三延役,核四盡速總體檢再決定下一步」的政見,多次把核電議題轉成選舉攻擊的工具。攻擊民進黨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雖然國民黨侯友宜也提出擁核政策,但柯文哲仍質疑侯友宜的新北市政府卡關乾式貯存槽,諷刺侯友宜「這就是你的好好做代誌嗎?」。在2024年選舉柯文哲成為核電地圖砲,無論擁核、反核都是柯文哲攻擊的對象,為了選舉無下限。

 

無論是民眾黨柯文哲或國民黨侯友宜,在提出的2030年能源政策當中,再生能源都具有重要角色,國民黨提出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為27%,民眾黨2030年再生能源目為30%,都和民進黨賴清德的2030年目標30%一樣或相差不大。

 

但柯文哲與侯友宜為了要做出與民進黨不同能源政策,選擇與擁核團體共鳴,殊不知這項倡議早就被國際科學報告打臉駁斥。

 

侯友宜過去一再重複表示 :「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沒有辦法處理核廢料、就沒有資格談核電」。(攝影:王侑聖)

 

德國官方報告駁斥「2050年核能三倍」倡議:不科學也不必要

 

為了回應擁核倡議,德國聯邦環境署(UBA)於12月公布《核能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扮演的角色為何?》報告書,這是由德國聯邦環境署委託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Oeko-Institut) 對2050年核電增長三倍的「擁核倡議」進行科學評估。

 

從反核的柯醫師、柯市長到擁核地圖炮的柯文哲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不斷強調自己的核心價值在於「理性、科學、務實」。我們就從「理性、科學、務實」的角度來看「擁核倡議」!

 

理性思考困難嗎?

 

誠如上述,所謂的擁核三倍倡議僅是小部分國家提出的宣言,並沒有任何效力,也更不一定會落實。但台灣的媒體胡亂引用,隨著國際擁核人士起舞,把擁核的大外宣,出口轉內銷。實際去查詢COP28的官網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國際共識是什麼?

 

國際共識並不是「我想吃稀飯,你想吃牛排」這樣的各自表述的共識。台灣應該關注的是COP28會議的決議文件,這才是各國協商代表每天在會議室中討論的內容,決議文件才是真正的國際共識,像是COP28會議中就有39國簽署支持乾淨氫能開發宣言、152個支持永續農業與糧食安全發展宣言、68個支持性別敏感與公正轉型宣言等等諸多個宣言。而其中一份大家最關注的是各國該如何回應全球盤點的決議文,在這份文件中,也看不到任何關於三倍核能的內容;反而,我們看到的是針對2030年再生能源三倍和能效雙倍的文字,這才是台灣人該關注的重點。

 

從理性面去看,「擁核倡議」並不是國際共識,更不是COP28的主角。不應以擁核的意識形態作祟,誤導社會大眾。

 

柯文哲一路從反核的柯醫師、柯市長變成擁核的總統候選人。(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擁核倡議科學嗎?

 

核能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扮演的角色為何?》報告書分析十種不同的「全球氣候情境」(global climate scenarios)模擬,這是指為了要達到《巴黎協定》所定出的控制升溫目標,由各個不同的學術研究機構,提出自己對於2050年實現淨零的國際能源發展路徑圖。

 

報告在分析來自國際組織、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的十種都是以實現《巴黎協定》為目標的模擬後,如圖1所示,發現實現2050年淨零最重要的是全球再生能源的發展,而非核能。

 

 

報告舉出兩個模擬,分別是全球零核電的情景(Teske 情境,下稱零核情境)與核能擴張的4.5倍的情景( MESSAGEix-GLOBIOM 情境,下稱核擴張情境)。

 

發現即使在「核擴張情境」中,核能在 2050 年僅占初級能源供應的 9%、全球總發電量的 16 %,而生質能源之外的再生能源電力占比為 81% 。在「零核情境」中,再生能源電力占比則為 90%。報告指出:確保達到氣候目標的關鍵不在於核能的角色,而是在於再生能源是否能充足的擴展。

 

由於對未來電動化程度和整體能源需求的預測不同,各「全球氣候情境」對於2050年的全球發電量預測也不同,從圖2可以看出與非生質能再生能源相比,核電在所有情境中都佔較小的比例。其中「核擴張情境」不僅是核能發電最高的情境,也是從絕對數字來看有最高總電力發電量和最高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情境,核能也僅占一小部分。

 

 

擁核國家在COP28提出「擁核倡議」的表面理由之一,就是呼籲核能可以幫助實現《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但這樣說法根本是不科學的,在各「全球氣候情境」模擬中,都認為再生能源才是解決方案,而不是發展核能。就算在「核擴張情境」中核能發電量增長到4.5倍,到了2050年核能的貢獻仍比不上再生能源,也不重要。

 

務實建設可行嗎?

 

在各「全球氣候情境」中預測全球核能裝置容量的發展範圍差異很大,如圖4所示從「零核情境」的0GW到「核擴張情境」的1800GW。而其他情境的裝置容量則在 540 GW至大約 1140 GW之間,相較於目前僅有 370 GW。

 

 

截至 2023 年 11 月,全球共運轉 412 座核反應爐。 到目前為止,最多的核能反應爐位於美國,其次是法國、中國、俄羅斯和韓國,如圖5所示。只有 9 個國家運轉超過 10 座反應爐。報告指出由於各反應爐的運轉年限不同,為了研究統計方便,報告將各反應爐的年限設定為相同的值(40年、50年、60年),這雖然簡化但可以對全球反應爐年齡結構有初步的了解,報告發現,假設使用年限只有40年,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在2030年前將大幅減少。而另一方面,如果使用年限為60年,而這種減少幅度將會延宕到 2040年至2050 年,如圖6所示。

 

 

報告也分析現有各國官方的核電計畫,估算出兩條不同的假設的發展路徑,一個是「基線情境」,另一個是「積極情境」。從過往核電廠的建設經驗中發現,核電廠在建設的成本和時間上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此,「基線情境」和「積極情境」是專家估算出的一系列可能發展。然而由於上述的高度不確定性,「基線情境」可能受到各種影響而被削減,而現實中不太可能有比「積極情境」更好的發展狀況,如圖7所示。

 

 

報告的分析結果顯示,在「基線情境」中,全球核能裝置容量將保持大致與現況相同的水平(約 370 GW),而在「積極情境」中,裝置容量將在 2045 年左右達到峰值,約為 500 GW。在圖8中的「核擴張情境」比三倍核能的情境還要高,但目前為止這些情境沒有獲得任何合理的政策規劃支持。

 

 

如果要將目前 370 GW的核能裝置容量增加至三倍,到2050年需要有1,110 GW的裝置容量投入運轉。

 

報告回顧在過去十年中,每年併網的核能淨裝置容量在 3.4 至 10.3 GW之間。在此之前,1990 年是最後一年單年度上線超過 10 GW 裝置容量的年份。整體歷史上的最高值出現在 1985 年,當時有 31.3 GW的裝置容量併網。

 

報告假設若所有運轉和興建中的核反應爐都有很高的60年壽命,那麼到了2050年,大約仍然會有約 210 GW的現有核能機組在運轉。

 

因此,在2024年到2050年之間,需要額外建造將近 900 GW的總裝置容量。如圖 10 所示,假設新建設的速度呈線性增長,從 2023 年新併網的反應爐裝置容量開始,到 2050 年需要超過 60 GW裝置容量併網,才能實現核能增長三倍的目標。這將是歷史上單年併網的最大容量的兩倍。

 

 

從這些數據可以表明這樣的建設是不務實的,到 2050 年將核能裝置容量增加三倍既不實際,對於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來說也不是必須的。

 

結語

 

2024年是台灣總統大選年,也是影響台灣能源政策重要的一年。

 

面對全球實現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國際上已經達成2030年再生能源成長3倍的重要決議。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對國際能源趨勢有正確認知的總統,一個能帶領我們為淨零轉型打下穩健基礎的總統。

 

如果讀到這得讀者也同樣認為氣候議題很重要,歡迎你參考「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認識各候選人的完整氣候政見,並在2024年1月13日這天,把票投給最在乎氣候議題的候選人。

 

※作者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