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灣建構香港研究資料庫

梁啟智 2023年11月02日 07:00:00
台灣作為香港人近年大規模移居海外的目的地之一,加上台灣政府和社會於接收香港移民時與其他接收地的差別,使得台灣成為研究離散港人時不能忽視的研究對象。(美聯社)

台灣作為香港人近年大規模移居海外的目的地之一,加上台灣政府和社會於接收香港移民時與其他接收地的差別,使得台灣成為研究離散港人時不能忽視的研究對象。(美聯社)

【編按:中研院社會所在今年成立「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推動香港研究並進行資料收藏。今年12月8日將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將舉辦兩場主題演講,分別由李立峯和孔誥烽主講;一場「在海外推廣香港研究」圓桌論壇,由李靜君、梁啟智、單國鉞引言;並有七十篇左右論文發表。本報特邀香港小組召集人吳介民,與清大《當代中國研究通訊》合作策劃「研究香港」專題,由梁啟智發表第二篇,他調查了台灣的香港研究與課程現狀,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並指出在台灣建構香港研究資料庫的路徑圖。】

 

自2019年反修例運動以來,香港的政治局勢急劇惡化,香港研究本身也面臨重大的調整和挑戰。本文將討論台灣學術界在此過程中的新興角色,並以筆者參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建中的香港研究資料庫為討論案例。

 

國安法把香港研究推向世界

 

反修例運動把香港帶到全球視野當中,國際媒體和政界對香港局勢的關注大幅增加;香港消息常見於國際媒體的突發新聞推送,歐美議會也出現不少與香港相關的議案辯論。在學術界,多篇關於反修例運動的論文在國際期刊發表,香港研究的能見度大幅提高。社會急速變化往往帶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香港的情勢突變成為社會運動和民主退潮等領域的重要探討對象。

 

雖然香港研究因政局轉變而更受重視,但香港本身的研究環境卻令人憂慮。隨著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簡稱港區國安法)的實施,公民社會和政治參與的空間大幅收窄,多間主流媒體被迫關閉,言論自由飽受挑戰。與此同時,港府逮捕民主派政治人物和大幅修改選舉制度,亦改變了香港的議會生態,議員往往急於向中國政府表達忠誠,多於監察政府和表達民意。這些宏觀政治環境的改變,帶來對香港如何保持學術自由的憂慮。

 

雖然嚴格來說,迄今未有香港學者因學術工作而受刑責;然而近年來,已有多名熱衷於公民社會和香港研究的學者疑因政治壓力而失去在香港高等院校的教職。 更多 鄧穎琳(2021,6月26日)。嶺大文研系助理教授葉蔭聰 遭否決任兼職 葉:校方有政治考慮。香港01,取自網址 https://www.hk01.com/article/643070。嶺大:客席副教授羅永生、許寶強合約9月終結 羅永生:校方單方面終止合約(2021,9月30日),明報,取自網址 https://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210930/s00001/1632998832457/。在立法會會議中,有議員要求以港區國安法原則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及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的委員做背景審查,指控研資局補助有「宣揚港獨嫌疑」的研究。 更多建制派促教資會、研資局委員「去英語化」|鄧飛:從《國安法》角度背景審查學者(2023,7月7日)。光傳媒,取自網址 https://photonmedia.net/ugc-english/港區國安法一方面引發各地學者對入境香港的憂慮,同時也加強了香港社會各界對與外來學者接觸的戒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學術交流。

 

與此同時,香港研究在世界各地有冒起之勢,英國、加拿大、美國、新加坡均有大學啟動推動香港研究的研究中心或網絡。這一方面代表了學術界對香港議題的關切,另一方面反映了近年香港學者移居海外,同時把個人的研究關注帶到海外。

 

香港研究落腳台灣

 

在這個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的過程中,基於地緣關係,台灣學術界可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台灣學生本來就對香港議題很感興趣。例如,按國家圖書館的搜尋結果, 更多臺灣博碩論文知識加值系統(2023)。取自網址 https://ndltd.ncl.edu.tw/於102至111畢業年度期間,共有418份題目中包括「香港」的碩士或博士論文,平均每年41.8份;最高峰為109年度(2020年),有54份(見下表)。研究範疇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商貿、歷史、文化研究、媒體、文學、教育及城市發展等。這些論文除了集中研究香港本身,也有不少是以比較香港和台灣為題。

 

 

台灣學生對香港議題感興趣,原因可來自多方面。按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的統計,現時有9,069名港生在台就讀大專院校。 更多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2023,8月14日)。策進會舉辦系列港人身心健康講座,協助港生安心就學、適應校園生活,取自網址 https://www.thec.org.tw/tc/news_info.aspx?mid=15&id=346&cid=1005這些學生本來就與香港有個人的連繫,可成為台灣香港研究的重要力量。即使不是來自香港的學生,考慮到台港兩地文化交流頻繁,香港流行文化如影視作品,長期以來在台灣十分普及,也引發台灣學生對香港議題的興趣。

 

台灣成為研究離散港人的場所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反修例運動以來,大批來自香港的學生和學者移居台灣,亦為台灣的香港研究增添新的動能。此外,台灣作為香港人近年大規模移居海外的目的地之一,加上台灣政府和社會於接收香港移民時與其他接收地的差別,使得台灣成為研究離散港人時不能忽視的研究對象。

 

政治上,反修例運動在台灣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為理解香港情勢的轉變帶來了一定需求。台灣和香港同受中國政府威權體制影響,媒體中常見「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憂慮。然而,相對於情感主導的評論標題,通過學術研究對台港情勢異同的深入剖釋不可或缺。

 

最後,台灣在地理上與香港相近,而且同樣擁有豐厚的華文出版傳統,對兩地的學術交流帶來許多便利。香港學者和社會各界可以相對容易地到訪台灣,與台灣各界交流觀點與經驗;一些不願意或無法親身入境香港的研究者和社會領袖,更以台灣作為持續觀察香港情勢的平台。台灣出版業界近年亦出版了不少香港為題的專著,填補了香港在出版自由日漸收縮下產生的缺口。 更多李紹基(2023,2月15日)求同存異,兩地文學人為時代尋找新出路:記「融合理性與感性,交換美好與感傷——香港作品在台灣出版」座談會,虛詞,取自網址 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3597.html由於沒有明顯的語言障礙,台灣的圖書館與檔案管理機構也能夠快速接收並處理來自香港的華文出版和紀錄。

 

台灣亟需建構香港研究基礎設施

 

不過,台灣學術界要在推動香港研究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亦要克服一些基礎困難。

 

首先,台灣高等院校就香港議題的教學仍有待普及和常態化。以QS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前十名的高等院校為例,在107至111學年期間只有六所開設以香港為題的課程(見下表),並且大多數為特設課程,常設課程只占少數。這情況對培養新一代的台灣學生和學者關注香港議題而言,並不理想。

 

 

即使有學生和學者有興趣研究香港議題,現時台灣可供利用的資源亦相當不平均,例如和香港研究相關的學術書目只有個別院校的館藏相對整全。以香港著名政治學者馬嶽教授的著作為例,以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館藏的12本著作為搜尋基礎,中央研究院圖書館館藏其中9本,國立台灣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分別有8本,其餘8所位居前十名的高等院校館藏平均為2.6本(見下表)。參考書目的不整全,不利於師生對香港議題的探索。

 

 

這些困難顯示,台灣雖然可在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的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但一些學術上的基礎建設仍有待改善。要進一步在台灣推動香港研究,固然難以期望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和多方面的支持,才能讓有意投身的學生和學者得到充足的支援與鼓勵。例如,如果有學者想開辦以香港為題的課程,或想推動與香港相關的研究項目,應可輕易在台灣本地找到相關的參考書和研究材料,以作為起步點。

 

中研院籌建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23年初成立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正是以回應上述困難而設立,以支持香港研究在台灣的發展。目前香港主題研究小組的工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通過舉辦學術交流活動,連結關心香港議題的學者,包括於2023年12月舉行的「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學術會議,以及其他講座與交流活動。第二部分為建構香港研究資料庫,豐富與香港議題相關的典藏,藉此服務研究香港議題的學者。接下來將集中介紹香港研究資料庫的建構工作。

 

目前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成員正為香港研究資料庫收集四類內容:書籍、出版物、檔案及其他研究材料。資料來源包括捐贈和主動採購,如果資料來自捐贈,研究小組會與捐贈人討論公開的方式,例如是否限定於特定年期內不公開,或者只對有研究需要的學者公開,或可放在網路上全面公開。

 

相關書籍收集的部分,目標是大幅增加中央研究院圖書館關於香港的館藏,為未來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材料。書籍來源包括捐贈、建議圖書館採購,以及自行採購。採購來源包括直接與香港出版社接洽,向出版刊物的媒體和民間機構採購,以及邀請獨立和二手書店協助搜羅。考慮到資源所限,優先收集下列類型的書籍:一、在該領域有代表性的書籍(例如本土研究社有關新界土地發展與政治的專著);二、回應或記錄重大事件的書籍(例如2014年占領運動後湧現的回顧專著);三、出版該書籍的相關組織已結束或休眠(例如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的出版品);四、因政治因素而影響在香港流通的書籍(例如與八九民運相關的書籍);五、能代表特定時代宏觀政治與社會環境的書籍(例如香港政府於九七前出版的公務員培訓手冊)。

 

除書籍外,其他類型的出版物如能符合上述五點,也是重點收集對象。例如,自港區國安法實行以來,雖然有大量公民社會組織解散,卻同時有多份社區報誔生,最高峰時香港各區曾有十多份社區報定期出版。它們代表了一種靈活和在地的參與模式,能代表當代公民社會的狀態,極具收藏價值。目前研究小組已經收集來自五十多個團隊,超過四百期的社區報。此外,一些由網上媒體或地區組織出版的小誌,同樣是當前香港公民參與模式轉化的重要紀錄,亦在收藏保留之列。

 

珍貴檔案承載歷史記憶

 

檔案方面, 隨著近年香港政治環境急速改變,不少民間團體因而結束或轉為休眠狀態。這些團體的檔案資料承載了香港近代歷史的重要紀錄,是未來香港研究者的重要原始材料,因此在檔案四散流失之前,應從速妥善存放和整理,以保障日後於適當時機可開放予學者研究和公眾翻閱。現時研究小組收集到的檔案當中,包括一批香港早期政治團體「匯點」的檔案和報告,例如滙點基本法工作小組1984年北京訪問團的工作會議紀錄,以及1985年區議會選舉選民投票行為問卷調查報告。近年有不少評論對1980年代港人政治領袖於香港前途談判中的立場提出議異,這些珍貴檔案有助研究者回到當時的歷史處境,透過第一手的資料回應。

 

此外,研究小組也收集了大量官方檔案,例如超過一千份英國國家檔案館檔案的電子複製本。這些檔案大多數來自英國外交、國協及發展事務部,主要覆蓋1960至1990年代,內容包括香港在九七前的政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收集這些檔案並免費讓相關範疇的研究者借閱,可為未能親身前往英國國家檔案館,或者未能通過付費資料庫取得這些檔案的研究者提供便利。

 

許多民間團體的檔案資料承載了香港近代歷史的重要紀錄,是未來香港研究者的重要原始材料。(美聯社)

 

最後,研究小組還收集了一些香港研究者過去收藏的研究資料,希望能有助未來的研究者探討相關的範疇。例如,研究小組接收了由香港著名選舉研究學者蔡子強老師捐贈,歷屆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與開票分析數據庫;另外又接收了一整套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期間,各候選人向選舉委員會拉票的通信紀錄。這些研究資料的保留和收藏,可對日後特區選舉歷史的研究作出貢獻。

 

結語:把握當前關鍵時刻

 

社會變遷往往是揭示研究課題的重要時刻,然而,研究環境本身同樣受社會變遷所影響。隨著香港情勢的急速轉變,特別是言論自由空間快速收縮,難免會為香港研究在香港的未來帶來隱憂。與此同時,香港議題獲得各地關注,以及香港學生和學者從香港出走到各地,為香港研究在香港以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並以協助台灣的香港研究的基礎建設為目標。香港研究資料庫的籌建,結合了對香港情勢轉變、台灣特殊位置,以及為研究提供基礎建設的思考,期望能成為在台灣推動香港研究的起點。

 

※作者梁啟智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助研究員,社會所香港主題研究小組成員

關鍵字: 香港研究 資料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