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博林》選角之亂】黑人不能演英格蘭王后? 那耶穌為何清一色白人演員

翁煌德 2021年06月21日 09:56:00
安妮博林是16世紀英格蘭王后,近來她的故事被拍成劇集,製作單位請來黑人演員扮演白人身份的這位王后,引發眾多爭議。(翻攝自劇照)

安妮博林是16世紀英格蘭王后,近來她的故事被拍成劇集,製作單位請來黑人演員扮演白人身份的這位王后,引發眾多爭議。(翻攝自劇照)

近日,由英國第五台(Channel 5)製作的《安妮博林 Anne Boleyn》(2021)劇集成為社群熱點。但討論重點與作品本身好壞無關,而是因為片中的主角、16世紀的英格蘭王后安妮博林,竟然找來牙買加裔的黑人演員茱蒂透納史密斯(Jodie Turner-Smith)主演。

 

搞「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過頭的批評不絕於耳,對種族多元心存疑慮的右派認定這是為了迎合左派觀眾而做出的歷史竄改,因為在當年的時代背景,黑人不可能有稱后的機會,而依照史載,安妮博林本人也確實是不折不扣的白人。一些憤怒的觀眾於是聯手去電影資訊網IMDb洗評分,截至本文刊出前為止,該作僅獲1.2分。

 

英國《安妮博林》劇集播出後,引起極大爭議。(翻攝自劇照)

 

過去幾年,類似的爭議一直都存在。舞台劇《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起用南非裔演員諾瑪杜馬薇(Noma Dumezweni)飾演妙麗,但這是獲得了作者J.K.羅琳(J. K. Rowling)本人親自背書,她指出作品本身本來就沒有刻意描寫人物的膚色,「找不任何理由不讓黑人飾演妙麗」。

 

迪士尼經典動畫《小美人魚 The Little Mermaid》的真人版改編,則是由美國黑人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出演女主角愛麗兒。再次遭到許多影迷圍剿,不過小美人魚本來就是一個奇想的童話故事,美人魚也的確有可能是黑人,類似爭論族繁不及備載,這的確是基於時代之下的政治正確考量而進行的膚色轉換,但創作者都不至於「越線」,只會在虛構故事之中進行調整。

 

迪士尼經典動畫《小美人魚》邀來黑人歌手荷莉貝利詮釋,也受到討論。(翻攝自推特)

 

《安妮博林》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安妮博林是一名真實的歷史人物,如果主張這是一齣嚴謹的史實劇,片中除了奴僕之外的人物,理應不會出現黑人面孔。整個製作團隊、導演琳賽米勒(Lynsey Miller)本人之所以會做出這項選擇,當然有其考量,也肯定得知事後所面臨的杯葛。

 

目前英國各大媒體都有聲援這個轉換的聲音,主要認為安妮博林在當時本來就被視為外人,其生平也不免遭到加油添醋,既然她的身分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創作者也難以追求精準呈現史實的情況底下,改變她的膚色好像也無傷大雅,甚至更能凸顯她的身分意識。但要達到這個目的的方式很多,起用黑人來詮釋安妮博林這樣的激進策略,顯然還是有博眼球的考量。

 

安妮博林一生充滿傳奇。她原本是哈利八世第一位王后的女侍官,在1533年與亨利八世秘密結婚,後來失寵被捕入獄,被關進倫敦塔,最終以私通罪名被斬首。(翻攝自維基百科)

 

但針對多數人認為《安妮博林》是屈於左派政治正確考量才做出調整的看法,我卻有一套不同角度的看法。我反倒認為,這個選角策略,簡直像是一種社會實驗,可以讓左派與右派的雙重標準同時現形。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歐美影壇拍攝過無數次耶穌傳記,哪一次想到要讓中東裔演員詮釋祂?主演的幾乎清一色都是白人演員。好萊塢兩次翻拍《國王與我 The King and I》,飾演泰王的一次是尤伯連納(Yul Brynner)、一次是周潤發,哪一次輪到東南亞裔演員?這類讓不同膚色或異族演員來詮釋人物的作法,首開先例的,可不是《安妮博林》。

 

由周潤發和茱蒂佛斯特主演的《安娜與國王》。(翻攝自電影海報)

 

但近年政治正確當道,讓「什麼人飾演什麼人」的做法幾乎成為一項通則。如果依循這項原則,《安妮博林》理應接受批評,但我們所看見的,卻是左派媒體如《衛報》等媒體的護航,《衛報》影評人露西曼根(Lucy Mangan)在影評中強調自己對這個選角沒有感到不安。如果今天是讓白人飾演祖魯女王,這些媒體也會以同樣的評論標準表態支持嗎?

 

再換句話說,《安妮博林》團隊的核心認知、或至少透過這部作品已經闡明的觀點,即是「白人未必不能由黑人詮釋,反之亦然」。這種觀念其實相當激進,像是在為白人耶穌、白人泰王甚至全白人演出的中國電影《大地 The Good Earth》(1937)背書。但顯然右派絲毫不領情,主張「黑人豈能由白人演」、「過度政治正確」。那請問耶穌讓美國人演的時候,這些人又在哪裡呢?

 

簡而言之,《安妮博林》使得許多立場不堅的左派與右派紛紛現形。許多人不過是「為了支持而支持」或者「為了反對而反對」,沒有什麼中心價值可言。

 

《安妮博林》由牙買加裔的黑人演員茱蒂透納史密斯主演。(翻攝自劇照)

 

其實讓黑人主演英國古裝劇,倒還有另一個現實考量。在目前如此唯政治正確是問的作品當道之下,許多呈現「種族不多元」的歐美作品都漸漸被塵封架上。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背景設定在舊時代(20世紀之前)的作品,無論美國還是英國編劇,近年都試圖在這些古代題材當中找到一些可以讓黑人有所發揮的題材,純白人的劇作基本上已經不再受寵。

 

《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2019)已經做出了一次實驗,導演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將不少白人角色讓給華裔、非裔演員出演,顛覆了觀眾對19世紀英國的認知。沒想到反應不俗,IMDb有6.4分,還奪得了一項英國金像獎。如此一來,未來相信也會看到種族多元的莎翁劇作改編電影。

 

以這個角度來說,《安妮博林》的做法當然也是一個實驗,只是不像《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是以文學改編,它是依史實改編,就成了箭靶,惹來罵名,即便是再崇尚種族多元的一般觀眾,都未必能接受。

 

但作為引發討論、成為話題之作的目的,《安妮博林》取得了絕對的成功,成為越罵越多人關注的例子。就這點而言,製作團隊的大膽下注,獲得了回報。至於是不是要讓左派與右派現形,當然未必是事前謀劃,但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本劇引發的議論,將永遠在影視乃至文化、政治史上留下一筆。

 

※翁煌德:現任梅花鹿影展,光孚影展策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粉絲專頁「無影無蹤」。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