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陸戰隊轉型一年總檢討

許智翔 2021年05月18日 07:00:00
美國陸戰隊《2030年部隊設計》相關配套能力的建立與規劃,可為台灣未來建置的重要參考。(維基百科)

美國陸戰隊《2030年部隊設計》相關配套能力的建立與規劃,可為台灣未來建置的重要參考。(維基百科)

針對未來大國作戰的需求,美軍陸戰隊與海軍在2017年推出「競爭環境的濱海作戰」(Littoral Operations in Contested Environment, LOCE)概念,整合此二軍種,讓陸戰隊於島鏈要點部署機動長程精準火力,拒止對手海上力量。為此,美陸戰隊於2020年3月針對部隊轉型,推出《2030年部隊設計》(Force Design 2030)文件;2021年4月26日,美軍陸戰隊發布該文件的年度報告,其轉型的核心方向不變,但在細節如未來陸戰隊至關重要的偵察單位需求,及無人機等多個部分進行調整,完善其部隊轉型規劃。
 

美軍陸戰隊的大幅轉型與初步成果


LOCE的核心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s, EABO),美軍陸戰隊將在關鍵地區,奪取要點建立「遠征前進基地」後、迅速部署所需之監偵系統與長程精準火力,形成火力屏障對抗對手的艦隊、協助海軍制海,甚至將進一步建立協助反潛的能力;換言之,陸戰隊將擺脫過往「第二陸軍」角色及近年來重視反叛亂(cunter-insurgency)等發展方向,如此大幅度變革也帶來相當反對聲浪。


在《2030年部隊設計》規劃下,美軍陸戰隊將裁撤裝甲部隊,而傳統砲兵、航空單位如戰機及攻擊直升機等,都將進行縮減,並強化長程精準火力、防空單位及建立合適之無人機系統。該計畫執行約一年的時間裡,美軍陸戰隊已進行多項工作,如發布基礎準則、投資新的能力、研發作戰概念等。也已在部隊結構上進行調整,如已開始進行包含裝甲部隊、航空單位的波音V-22魚鷹式傾斜旋翼機(Bell Boeing V-22 Osprey)部分中隊及步兵單位的裁撤與部隊重整,擴編無人機中隊等,更將重視人力的運用、培訓,以及更迭以獲得符合未來運用概念的專業士兵與幹部。


在一年的發展後,美軍陸戰隊仍然將重心置於:後勤與維持(logistics and sustainment);長程精準火力(long-range precision fires);備用的定位、導航與定時(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指揮、管制、通信、電腦、網路、情報、監視、偵察、標定(C5ISRT)等四個方面。這是因為在LOCE對未來大國戰場的想定中,固有的PNT能力可能在「競爭環境」無法發揮,同時獨立整合各種載台、火力並進行長程精準打擊的情況下,後勤與維持能力,及有效的C5ISRT能力將不可或缺,因此整體轉型規劃的重點方向不變。
 

支援能力及人力資源與新式作戰裝備同步強化


美軍陸戰隊轉型的下一步發展,將圍繞在三個目標上:一是,跨競爭領域的敏捷性,即能靈活應對從非暴力到全面戰爭等、各領域的對抗能力;二是,與海軍的整合;三是,偵察與反偵察,陸戰隊希望每個隊員及單位都能具備感知與回報的能力,以確保在想定的戰場環境中,能協助海軍及聯合部隊進行標定與完成擊殺鏈。


從美軍的報告中可以發現,除陸戰隊執行此轉型計畫之經驗外,全球戰場趨勢與技術發展也同時必須考慮在內,例如2020年外高加索地區的第二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戰爭,無人系統的表現正是美軍陸戰隊認為必須進一步加強發展者。陸戰隊預計不再使用RQ-21輕型無人機,轉而引進MQ-9,並將原有3個無人機中隊擴編為6個。而新的「多領域機動偵察單位」(Multi-domain Mobile Reconnaissance Unit)也同樣強調無人系統,將裝備「輕型車輛、無人飛行及水面系統、船艇、與其他在競爭資訊環境(contest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下所需的必要能力」;因此,美軍陸戰隊需要一種「先進偵察車輛」(Advanced Reconnaissance Vehicle, ARV),取代現有LAV-25裝甲車,ARV的核心不僅在於車輛載台,更是一種開放式平台,提供控制空中與地面的無人載具的能力,美軍陸戰隊也尋求新式徘迴式械彈(loitering munition又稱「遊蕩彈藥」或「自殺無人機」),並成為當前優先採購清單上排名第一的裝備。


總體來說,部隊組織的改革仍在持續驗證與調整,同時美軍陸戰隊將進一步在接下來的12個月中,推出包含整合防空反飛彈、火力進駐部隊(stand-in force)等初步作戰概念,與各種人力、訓練、後勤的調整,同時重點投資長程精準火力、步兵營建制火力(infantry battalion organic fires,如前述徘迴式械彈)、無人機系統與感測器、訓練的現代化、無人水面船艇與集群操作、半自主的空中與水面載具、短程防空、網路與資訊環境作戰(如對抗惡意訊息)、彈性的通信架構、海軍用以協助陸戰隊機動的艦艇、新式兩棲作戰車輛、能長程維持作戰的後勤系統、與人工智慧協助的部隊保護技術等。


從這些未來一年內預計進行的項目來看,可以清楚地明白,在整個戰場想定、部隊的角色與定位做了大幅度轉變時,與武器裝備及技術投資同等重要的,正是足堪未來任務需求的人力素質與培養,以及相對應的後勤與部署能力。同時隨著陸戰隊的打擊距離逐漸延伸,以及火力進駐部隊在深入敵方打擊與作戰範圍內的需求,相對應的情監偵與通訊鏈結能力,及前述能力遭到干擾破壞時的預備手段等,將是與採購新裝備同等重要的項目。


對台灣來說,美軍陸戰隊的轉型或許與國軍的需求不盡相同,然而針對大國衝突需求而打造的《2030年部隊設計》概念中的諸多概念,如偵察與反偵察的能力、擊殺鏈與通訊的重視、精準火力的加強與無人系統等方面的投資,或可在我國未來陸戰隊發展方向上進一步,以強化這支我國重要的戰略預備隊之價值與能力;同時,由於國軍近年正持續添購具備長程打擊能力的新式武器系統,因此美國陸戰隊在相關配套能力的建立與規劃上的思考,也能成為台灣未來建置各方面能力之重要參考。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所助理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