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常識化解「政治疾苗」的不良反應

卓然 2021年07月24日 00:00:00
拿疫苗當作政治攻防的武器,大概是台灣才有的特殊現象。(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拿疫苗當作政治攻防的武器,大概是台灣才有的特殊現象。(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疫苗接種有可能產生後遺症,藥廠或醫政主管機關通常會發布指引預警,從發燒、疼痛、血栓到心肌炎等不一而足,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會造成死亡,這是人類知識與科技的局限,雖然無奈,也只好接受。

 

拜這一輪新冠疫情帶來科普教育之賜,兩害相權幾乎已經是國民常識了,當全世界都接受了這種現實時,唯獨台灣卻併發出一種心因性的不良反應,把純粹的科學論戰轉化成一場宗教戰爭,眾教主們賣力圈粉,招募狂熱信徒,此舉無異是在追隨者身上植入「政政疫苗」,他們要殲滅的不是病毒是政敵。

 

截至七月廿一日為止,台灣民眾能接種到的新冠疫苗只有AZ和莫德納兩種,分別代表了腺病毒與mRNA兩種製造方法,彼此各有擁護者或品牌信徒,但令人遣憾的是,台灣兩極化的爭論並非基於科學數據的歧異,而是以政治認同來劃分,被刻意導向敵我矛盾之零和鬥爭。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至7月21日為止,接種AZ疫苗的劑次為3,068,120(含第2劑118,964),接種莫德納的也有2,826,380(第2劑57,264)次,彼此約略相當。由於台灣的國際處境特殊(在野黨堅持是意識型態作梗),這些疫苗主要是來自美、日兩國的援助,政府自購的比例偏低。

 

隨箸自購疫苗的陸續到貨,AZ與莫德納也將互有消長,由於台積電、鴻海與慈濟三大團體參與採購的1500萬劑BNT到貨之後,後者有一躍為主流的態勢,但隨後行政院宣布追加預購明後年3600萬劑的莫德納之後,輝瑞最終勝出似已略見分曉。

 

由於疫情來勢凶猛,疫苗研發不得不打破常規,採行EUA救急,嚴格說來,全世界都是在進行大規模的第三期試驗,多少帶點豪賭性質,成敗在天。要批評蔡政府輕敵也行,硬要說執政黨有特殊偏好而獨沽一味,我是不相信的,只不過由於AZ到貨較早較多,於是就成為反對黨攻擊的稻草人,他們攻擊特定廠牌,使用的都不是科學論據,而是政治語言。

 

疫苗之戰,固然有國力展示的現實,也不可避免的有商業競爭色彩參雜其間,但拿疫苗當作政治攻防的武器,大概是台灣才有的特殊現象。遺憾的是還偏偏管用有效,如果只是野心政客蹭蹭聲量也就罷了,但因此造成「給我XX,其餘免談」的執念,就不是口水,而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了。

 

更糟糕的是,這種執念還蔓延到公共論壇,學者專家或媒體主事者也紛紛站隊加入混戰,嚴重的擠壓了公共政策討論空間,君不見,只要傳出接種某個疫苗後死亡案例,某個陣營就必定會大肆渲染,令惶恐的民眾更加裹足不前,一旦傳出它牌也有死亡案例,攻防角色就又自動轉換,有些特定族群的群組,大肆轉傳死亡數較前一年同期多三千人的恐怖訊息,暗示政府隱瞞死亡黑數,居然也有人不經查證而深信不疑。

 

台灣是個開放透明的社會,也給了假訊息攪和添亂的空間,只要開放心胸,理性思考,用常識判斷,就能避開意識型態製造的「疫外傷害」。

 

※作者為自由評論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