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關於聯合國 台灣就算再花20年也要做的事

李濠仲 2021年09月24日 07:00:00
布魯金斯學會曾寫道:台灣唯有不斷證明自己有參與聯合國組織的能力,以及和任何聯合國機構進行建設性合作的本事。(紐約聯合國總部/攝影:李濠仲)

布魯金斯學會曾寫道:台灣唯有不斷證明自己有參與聯合國組織的能力,以及和任何聯合國機構進行建設性合作的本事。(紐約聯合國總部/攝影:李濠仲)

聯合國大會本周開議,因為Delta變種病毒威脅,美方其實並不樂見多國元首此刻親赴位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但還是來了100多國家元首,顯然國際多事之秋,大家都希望能當面談。同一時間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一份民調,在今年接受調查的17國中,若取中位數,則有67%的民眾對聯合國持正面評價,負評中位數為29%,且僅有台灣人不喜歡聯合國的比例超過50%,為57%。但台灣人不喜聯合國,和有些國家認為它太「華而不實」,或者反對它強行推動國際新秩序等原因不一樣。

 

時序回推到決定台灣命運的1971年,那個年代適逢前殖民地出現大量新興國家,其意識形態多和中共相近,兩相結合,於是促成當年聯合國通過解決「中國代表權」的2758號決議,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政府,「中華民國」接著被驅逐出所有其他主要國際組織,甚而也高度限縮了他國同時讓一中、一台在聯合國之外並存的機會。到今天,2758號決議都還被中共當成一勞永逸處理台灣問題的戰果。

 

那時最大影響,尤其在全球戰略變化下,美國因地緣政治漸次靠攏中共,基於聯中制蘇,終究在1979年也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正式斷交。對台灣來說,1971即是遭聯合國「背叛」的一年。

 

但接下來的20年,台灣內部發生了重大改變,除經濟高度成長,民主化速度也不斷超車趕路,過程中再又激盪出關於國家認同的辯證。表現於外,就是1991年,立法院集思會負責人黃主文在院會提出「政府申請加入聯合國」案,但因帶有「創造一個新國家」意味,所以此案再轉而修正為「於適當時機以中華民國名義申請重返聯合國」,根據當時外交部長錢復的回憶錄,官方立場主要為避開「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路線。

 

不過,不管怎樣,此推案在政治上(中共阻撓)和技術上(《聯合國憲章》法理依據)所遇到的難度都相當高。問題就在難度這麼高,政府又為什麼要硬戴著鋼盔上陣?錢復回憶錄所述便點出一二,主要當然是「國內民意」已到政府無法不回應的一步。同年9月8日,民進黨在蔡同榮發起下舉辦「以公民投票進入聯合國」遊行,聲勢不小,反映了台灣人對國際參與的期待,然後就是一連串關於聯合國問題的朝野、學者座談。議題最高潮,就是遊行不久後,當月底外交部次長章孝嚴和立委謝長廷的面對面大辯論。那是台灣朝野第一次就公共議題在電視上以辯論規則直接交鋒,這段過往,現為駐日代表的謝長廷曾在本屆聯合國開議前於臉書上提及

 

當年外交部次長章孝嚴和立委謝長廷針對聯合國議題進行辯論,是台灣朝野第一次就公共議題在電視上直接對辯。(圖片取自謝長廷臉書)

 

但儘管討論一度沸沸揚揚,外在國際上的助力仍相當薄弱,再者,國內在這議題上也有著高度分歧。例如1992年,錢復在行政院對外工作會報中建議,基於聯合國會員普遍化原則,可否請友邦代為發言支持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結果被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直接裁示「不必」。另方面,持反對立場者也大肆透過輿論,直指蔡同榮的入聯公投和謝長廷的入聯辯辭,都只是「想以少數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客觀事實」。

 

確實,當時「台灣入聯」看似民意高漲,但那個年代的國家認同,會純以「台灣人」自居者僅有13.5%(台灣民意基金會數據),若加計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以及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比例則高達86%。這麼說來,謝長廷、蔡同榮所代表以「台灣」為主體的入聯案,確實是「少數人的主觀願望」。不過,這又不得不回溯當年底立委選舉,不少主打「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民進黨候選人幾乎都高票當選,則也反映了儘管是「少數人的主觀願望」,大家意志卻很堅定。此時聯合國之於台灣,便牽涉到自我「認同」的意義。

 

爾後,半世紀過去,聯合國還是聯合國,但當年美國聯中(共)制蘇的態勢,卻轉成新的美中對抗,處理美中關係,還成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口中「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另方面,就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數據,認為自己就是「台灣人」的比例30年來不只持續上揚,至今年7月,比例已達76.8%,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反跌破一成(7.5%)。而這段時間,無論歐洲、美國和亞洲,多個國家對台灣都出現了有別以往的關注。聯合國此刻之於台灣的主要作用,無非在將「台灣存在感」進一步具體化。

 

回到謝長廷在臉書上所言:「當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是指中華民國不能代表中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代表台灣...」關於這段話,相信今天不會再有人說那是「想以少數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客觀事實」了。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半世紀過去,台灣入聯辯論後走過又一個30年,聯合國還在那裡,台灣還在這裡,這樣的狀態,就像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一篇「台灣的聯合國困境」所寫:「儘管台灣參與聯合國仍將會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為涉及中國反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諸多客觀上的不合理,以及中國對台灣地位問題演變的恐懼),但無論如何,站在台灣角度所需做的,唯有不斷證明自己有參與聯合國組織的能力,以及和任何聯合國機構進行建設性合作的本事。」文章刊出後迄今約莫10年,眼前台灣看來一定程度是符合了內文的預想,而即使要另外再花20年才能驗收成果,相信那也是距離雖遠但方向正確的一條路。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