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烏克蘭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

黎蝸藤 2022年01月23日 07:00:00
烏克蘭在獨立後,沒有找到適合的國際關係路線圖,最終導致當下飽受戰爭威脅的困境。(維基百科)

烏克蘭在獨立後,沒有找到適合的國際關係路線圖,最終導致當下飽受戰爭威脅的困境。(維基百科)

從去年12月起,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進入新年,爆發戰爭的可能越來越大。烏克蘭在地理上與台灣相隔遙遠,但此事與台灣關係不小,只是在台灣沒有引起足夠關注。筆者淺談一下烏克蘭問題的來龍去脈,特別是烏克蘭為什麼混得「這麼慘」?

 

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屬於「東斯拉夫人」的三大分支。俄羅斯人喜歡把俄羅斯、烏克蘭和白羅斯人都説成「俄羅斯民族的一部分」,當然言下之意就是「俄羅斯人才是老大哥」。然而在歷史上,「羅斯民族」(Rus people)最早得名於「基輔羅斯」(Keivan Rus),即在中世紀建立,以現在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為首都的「基輔羅斯大公國」。從這樣意義說,烏克蘭反而才是東斯拉夫人的「正宗」。

 

13世紀蒙古東征,基輔羅斯滅亡。各諸侯部落都成爲金帳汗國的附庸。此後兩世紀,在不同土地上逐漸形成了俄羅斯(大羅斯)、烏克蘭(小羅斯)和白羅斯三大民族。15-16世紀,金帳汗國瓦解。現代烏克蘭國土的北部成爲立陶宛大公國(後來的波蘭——立陶宛王國)的一部分,南部即黑海沿岸則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藩屬國克里米亞汗國(是突厥化諸國的一員)。16世紀,俄羅斯人在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國」的基礎上,宣佈成爲「俄羅斯沙皇國」(意思是自稱繼承羅馬帝國的正統,沙皇即「凱撒」),對外擴張。

 

17世紀,俄羅斯擴張到現代烏克蘭的土地上,先後從波蘭首周獲得烏克蘭東部地區(即第聶伯河左岸(東岸))和烏克蘭西部地區,以及從奧斯曼帝國中獲得克里米亞汗國。這樣把絕大部分現代烏克蘭地區(除了「東加利西亞」屬於奧地利或奧匈帝國)都納入俄羅斯境内。

 

19世紀在歐洲民族主義浪潮的帶動下,烏克蘭民族主義崛起。一戰中,德國和奧匈帝國爲了對付俄羅斯更積極支持烏克蘭民族主義。於是到了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時,隨著俄國戰敗和沙俄瓦解,烏克蘭也宣佈獨立,建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一戰結束後,經過波蘇戰爭,波蘭和俄羅斯瓜分了烏克蘭的土地。西部成爲波蘭的一部分,東部則以「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列寧主導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蘇聯),讓俄羅斯和其他主要民族地區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平等身份加入蘇聯。其中,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後來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是最早和俄羅斯加入《蘇聯成立條約》的國家。前兩者還得在後來的聯合國中獲得獨立的會員資格。

 

烏克蘭首都基輔。(維基百科)

 

二戰之後,原屬波蘭的(現在)烏克蘭西部地區也被蘇聯奪得,併入烏克蘭。赫魯雪夫時代,克里米亞也被劃分到烏克蘭加盟共和國中。這就是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時的疆界。

 

筆者早前討論過哈薩克斯坦事變。與哈薩克處境類似,烏克蘭自1991年獨立起就面臨被俄羅斯「二次吞併」的潛在危機。說實在,俄羅斯如果要「二次吞併」,那麽烏克蘭一定更首當其衝。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大俄羅斯主義」情結,俄羅斯認爲烏克蘭和白羅斯都是「一家人」。俄羅斯要「民族偉大復興」,當然要先「統一大俄羅斯」。烏克蘭的基輔還是羅斯人的「龍興之地」,因此要吞併的話,不先吞併烏克蘭還會吞併誰?相反,哈薩克斯坦是突厥化國家,畢竟是「外族」。

 

第二,烏克蘭更靠近俄羅斯的經濟政治軍事中心,一旦烏克蘭被歐盟北約拉攏,俄羅斯感覺的地緣政治危機更大。俄羅斯幅員廣大,但絕大部分人都在歐洲。烏克蘭就緊靠著俄羅斯的腹地,烏克蘭邊境距離莫斯科只有五百多公里。更重要的是,烏克蘭擁有克里米亞半島,它不但緊扼亞速海的出口,還擁有黑海北岸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還繼續租用為黑海艦隊基地。顯然對俄羅斯而言,哈薩克斯坦的地緣政治重要性遠遠不如烏克蘭。

 

第三,烏克蘭中本來就有很多地區是俄羅斯人聚集之處,即便不被俄羅斯整個吞併,也容易被俄羅斯蠶食。由前面討論可知,烏克蘭疆土大致上可分爲四個部分:1)從波蘭得到的烏克蘭西部地區是最反俄的;2)烏克蘭中部地區(以基輔為中心)是二戰前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主體,也是烏克蘭人的中心,當然也堅持烏克蘭獨立;3)烏克蘭東部地區即第聶伯河左岸,特別是東部三州,是被沙俄最早吞併的地區,俄羅斯人衆多,就有很大的離心主義傾向;4)克里米亞地區是俄羅斯從奧斯曼帝國搶來的,在歷史上不是烏克蘭的一部分,原住民韃靼人大都被强制流放到中亞,現在以俄羅斯人爲主,所以最親俄。

 

2014年,俄羅斯主導(不合法的)「公投」奪得克里米亞就是活生生的例證。烏克蘭獨立之後,一直沒有處理俄羅斯人的問題(這當然有實際困難),於是留下定時炸彈。相反哈薩克斯坦獨立後,俄羅斯人的比例大幅下降,基本杜絕了「俄奸」作亂的隱患。

 

1943年解放後的基輔彷若廢墟。(維基百科)

 

本來,烏克蘭獨立之初也是一手好牌,可惜都打爛了。

 

首先,在獨立前,烏克蘭是蘇聯經濟發達的地區,重工業尤其發達,軍工業更佔蘇聯約三成多的產能,是蘇聯工業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經濟基礎不能說不佳。然而獨立後,原先很多重工業產業(特別是軍事工業)整個體系都被瓦解了,烏克蘭又找不到工業出路 ,於是經歷「去工業化」,農業倒成爲經濟支柱。烏克蘭又沒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那樣豐富的能源資源(烏克蘭有煤礦,但沒有多少石油天然氣),能源上還非常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2008年,烏克蘭達到略低於4000美元的頂峰,就一直起伏,至今尚未回到2008年的水平。

 

總而言之,烏克蘭變成原蘇聯國家中的後進分子。在所有歐洲國家中更是倒數第一。更有甚者,烏克蘭的工業區以俄羅斯人聚居的東部為主,農業則在烏克蘭人佔絕對優勢的西部。這樣發展不平衡,無疑加大了俄羅斯裔烏克蘭人的離心力。

 

其次,在獨立之初,烏克蘭是世界第三核武器大國。很多蘇聯時代的核武器就部署在烏克蘭(此外,白俄羅斯和哈薩克也有核武器,但數量都不多)。核武器是當代國際關係的「護身符」,沒有的國家還想著要。然而,烏克蘭沒有看清形勢,過早地放棄了核武器。

 

誠然,當時幾乎所有有核國家都施壓要求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放棄核武器,這基於對核擴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烏克蘭如果真的不肯放棄,也是不是就一定不行呢?那倒是難説,關鍵是肯付出多少代價的問題。反正我們現在都知道,就連朝鮮也可以從無到有發展出核武器,烏克蘭當時大堆核武器在手,籌碼只會更多。

 

況且,即便真的要放棄核武器,也可以談一個更好的安全保障條件(比如要求加入北約歐盟之類),然而,烏克蘭當時只和美俄英簽訂1994年《安全保障布達佩斯備忘錄》(Budapest Memorandum on Security Assurance),裡面規定烏克蘭同意放棄核武器,而其他各國承認並確保「烏克蘭在現有領土上的獨立和主權」,「避免使用武力威脅烏克蘭」等。然而,備忘錄這種形式的文件本身的法律約束力成疑,而且裡面也沒有强制性條款,即若任何一方如果違反協議會有什麼法律後果,以及其他國家有什麼義務。於是到了2014年,俄羅斯違反承諾,公然非法奪取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時,烏克蘭就欲哭無淚,而美英雖然制裁俄羅斯,但也缺乏更有效果的行動。

 

值得指出的是,在中文世界,美英沒有使用更強硬的手段,也沒能阻止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被用於「美英承諾靠不住」的宣傳。然而,誰才是真正「違反承諾」的一方呢?顯而易見是俄羅斯。烏克蘭放棄核武器是以美俄英各國承諾烏克蘭的安全保障為交換條件的。烏克蘭遵守承諾放棄核武器,根據條約,俄羅斯就無權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威脅和領土分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公然違反了自己所簽訂的條約。中國輿論卻顛倒是非,處處為俄羅斯辯解,搞得彷彿俄羅斯搶別人的土地是迫不得已一樣。

 

說句題外話,中國對烏克蘭領土完整也有責任。就在2013年底(俄羅斯佔據克里米亞前幾個月),中國和烏克蘭簽訂《關於進一步深化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裡面規定:「雙方強調,在涉及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是兩國戰略夥伴關係的重要內容。雙方相互堅定支持對方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支持對方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保障政治社會穩定,發展民族經濟所做的努力。」又規定:「中方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984號決議和1994年12月4日中國政府關於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證的聲明,承諾無條件不對作為無核武器國家的烏克蘭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並在烏克蘭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種侵略威脅的情況下,向烏克蘭提供相應安全保證。」當時中國媒體一片歡呼,說中國有能力為其他國家(烏克蘭)提供「核保護傘」,是大國崛起的象徵性事件。結果過了幾個月,中國就翻臉不認帳,彷彿這件事沒有發生過一樣。

 

說實在,烏克蘭對中國相當不錯,中國軍工業突飛猛進,從烏克蘭進口的軍事技術功勞「大大的有」,別的不說,光是第一艘航空母艦,就是從烏克蘭購買的船身。

 

總而言之,烏克蘭輕易地放棄核武器,等於自動放棄了護身符,這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第三,烏克蘭在長達二十多年時間,對自己的發展戰略舉棋不定,首鼠兩端。它沒有像波羅的海三國一樣,抓住俄羅斯元氣未復,就儘快加入歐盟北約;也沒有像白羅斯那樣,死心塌地地做俄羅斯的小弟;也沒有像哈薩克斯坦那樣一心尋求平衡。由於政府交替,烏克蘭一時親歐,一時親俄,來回搖擺,莫衷一是,各走極端。

 

這樣到了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依靠能源價格高漲而恢復元氣(大致上以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為分界綫),烏克蘭的處境就非常艱難了。再到2014年,烏克蘭親歐派佔了上風,不但把親俄派的總統亞努科維奇轟下台,還在國內掀起反俄情緒。於是給了普京一個趁機搶過克里米亞的機會。俄羅斯還挑動所謂「烏東三州」,特別是頓巴斯地區的俄羅斯裔「獨立」,持續的戰火一直至今。

 

烏克蘭邊境距離莫斯科只有五百多公里。(湯森路透)

 

筆者一直強調,俄羅斯搶奪克里米亞是戰後最惡劣的事件。它不但首先違反了《布達佩斯備忘錄》,也違反了俄羅斯烏克蘭1997年俄烏友好條約(Russian–Ukrainian Friendship Treaty)第二條中「尊重各自領土完整,確認雙方現在的邊界不可違背」的條文。更重要的是,它是戰後迄今唯一以武力奪取其他國家領土的事例。即便蘇聯侵略阿富汗,也只把阿富汗當成附庸國,沒有企圖把阿富汗土地據為己有。如果一個大國對條約視為無物,隨時可以撕毀,如果一國被廣泛承認的土地,能被其他國家不合法地奪走。那麼二戰後所建立的國際準則,將蕩然無存。世界只會重新走上唯力是視的叢林法則,是現代國際關係文明的大倒退。

 

然而,筆者也要強調,烏克蘭人當時的反俄情緒儘管可以理解,推翻總統也完全是內政,但在操作上過於激進,過於一廂情願,沒有充分考慮到,俄羅斯這個向來不守信用的惡鄰可能作出的反應。如果讓2014年重來,烏克蘭人應該更謹慎。這不是「責備受害者」,而是要總結經驗,告別「幼稚病」。

 

由此可見,烏克蘭在獨立後,沒有找到適合的國際關係路線圖,在關鍵時刻又下了「臭棋」,最終導致目前的困境。這和哈薩克斯坦在納札爾巴耶夫治下,引入突厥、伊斯蘭、中國、美歐等多股勢力平衡的高明手腕,真是差距太大了。

 

當然,話說回來,俄羅斯儘管搶到了實利,但卻永遠把烏克蘭人推開。很難想像,被「奪土之恨」推高民族主義憤怒的烏克蘭人,還能像以前一樣把俄羅斯人當做「兄弟」。俄羅斯把鄰居變成世仇,烏克蘭從此拼命也要加入北約。對俄羅斯而言,禍福難料。

 

儘管不能簡單等同,可是從以上分析容易看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和兩岸關係並非沒有相似的地方。讀者可以自行領會。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