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美國的「綜合嚇阻」戰略為何沒有成功嚇阻俄羅斯?        

紀永添 2022年05月05日 07:00:00
綜合嚇阻的主要概念,是改變過去單純使用軍事威嚇的方式,改從各個領域來震懾對手。(圖片摘自USS Carl Vinson推特)

綜合嚇阻的主要概念,是改變過去單純使用軍事威嚇的方式,改從各個領域來震懾對手。(圖片摘自USS Carl Vinson推特)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多位高階官員近來在多個場合,不斷強調未來將採取綜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的新戰略。一般認為,接下來公布的國防戰略報告(NDS),甚至是白宮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SS),都會以綜合嚇阻為核心概念,來遏止中國、俄羅斯、北韓與伊朗,維持美國的領導地位。不過到底什麼是綜合嚇阻,這種新戰略是否有效,是目前外界最想知道的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美國似乎已採取這種綜合嚇阻的手段,希望讓俄羅斯不要誤判情勢。雖然戰爭最後還是不幸爆發,但剛好讓我們能觀察美國在戰事爆發前的態度與動作,以進一步瞭解綜合嚇阻的方向與實際運用。為什麼這一次沒有成功阻止俄羅斯出兵?未來美國是否有能力以這種新戰略,防止中國蠢動?台灣又應該如何看待與因應這種新戰略?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日前與40國國防部長開會,不斷強調未來將採取綜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的新戰略。(奧斯汀(Lloyd Austin)推特)

 

軍事恫嚇沒有彈性與緩衝

 

從目前美國五角大廈官員的發言,與官方文件所透露的有限訊息,綜合嚇阻的主要概念,是改變過去單純使用軍事威嚇的方式,改從各個領域來震懾對手。以往的做法非常簡單,以公開新型武器、進行實彈試射、展開軍事演習、調動並集結部隊,逐步調升軍事壓力,來警告敵手。到了核武時代,更以核彈試爆、發射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巡弋、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出航等手段,來進行恫嚇。近來北韓頻頻發射飛彈,以威脅南韓,俄羅斯的戰略核潛艦出現在波羅的海,警告瑞典與芬蘭不要加入北約,都是在執行這種傳統的嚇阻戰略。不過軍事恫嚇有許多缺點,比如沒有任何的彈性與緩衝,若想進一步施壓,就得真正製造衝突,甚至全面開戰,這會付出很大的代價。被恫嚇的一方如果不相信真的會開戰,那這種戰爭邊緣遊戲就一點效果都沒有。

 

綜合嚇阻則是將經濟制裁、外交圍堵、媒體網路、情報與認知作戰,都變成軍事以外的新選擇。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模糊了戰爭的定義,嚴格來說,這並不是傳統定義上的武裝衝突,但如妥善運用,其殺傷力不下於發動一場真正的戰爭。而且這種綜合嚇阻的最大優勢,在於承平時期就可以直接運用,造成敵方的損失或各種混亂,以達到施壓的目的,不像軍事恫嚇只是做做樣子而已。更重要的是綜合嚇阻的方法多元,或輕或重可視情勢調整,也能在達成目標後,隨時撤回,遠較軍事手段有彈性。再加上美國是世界強權,整體國力遠勝於其他的國家,的確有能力在經濟、外交、網路、輿論等各個層面,發動大規模的制裁或攻擊。過去美國也曾圍堵蘇聯、北韓、伊朗或伊斯蘭國等,擁有豐富的經驗,這都讓綜合嚇阻具備極大的威力,絕對不容小覷。

 

西方盟邦步調不一讓普丁誤判情勢

 

美國在俄羅斯攻擊烏克蘭之前,所採取的種種手段,希望阻止俄羅斯發動戰爭的努力,其實已含有綜合嚇阻戰略的影子。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12月初,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所舉行的視訊高峰會中,已將經濟制裁的手段與規模,直接攤在桌面上,並形容這是經濟核彈,將會全面摧毀俄羅斯的能源外銷與金融體系。北約盟國的領袖與高階官員也在美國主導下,接連訪問俄羅斯與烏克蘭,一方面對普丁提出警告,另一方面傳達出支持烏克蘭的態度,想以外交斡旋的方式,爭取時間來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同時在最後一刻,利用美國強大的情報能力,不斷提出俄羅斯即將出兵的警告,以打亂普丁發動突襲的計畫。還利用電子媒體與網路社群平台,直接訴諸於俄羅斯民眾,希望從內部對普丁造成壓力。可惜這些行動最後都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爆發

 

就事後來分析,美國在開戰前所揚言的經濟制裁,與不斷進行的外交斡旋會失敗的原因,在於盟邦的步調未能統一。這讓俄羅斯總統普丁誤判情勢,認為只要像之前併吞克里米亞半島時一樣,速戰速決,歐美各國在意見分歧下,將難以一致展開經濟制裁。最後只能默認現況,讓俄羅斯受到的傷害減到最低。同時經濟制裁是一種會傷到自己的措施,歐洲許多國家極度仰賴俄羅斯的能源供應,與俄羅斯也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往來,斷然中止這些關係,對不少歐洲國家來說,會造成極大損失。甚至直到今日,德國與不少歐洲國家仍持續採購俄羅斯的能源。而除了歐洲地區,距離烏克蘭更遠的國家或是本來就與俄羅斯交好的政權,如印度與中國,還趁便宜加碼引進俄羅斯的各種礦產。在這些國家各有盤算下,美國在事前的警告,就缺乏足夠的嚇阻力。

 

其次,美國發動的情報戰,以不斷曝光衛星照片與俄軍動態的方式,警告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或多或少發揮了一定的效果。因為開戰後,從被俘的俄羅斯士兵身上,搜出的原本作戰計畫,證明美國的情報是正確的。俄羅斯因為某些原因延遲了原本的入侵計畫,這不止導致天候對俄羅斯部隊更為不利,也讓烏克蘭多了幾天關鍵的動員時間。雖然無法百分之百證明俄羅斯延遲入侵計畫,是美國的努力成果,但美國的情報戰至少在戰前喚起了世界的注意。不過俄羅斯也借力使力進行欺敵作戰,藉由撤回少數前線部隊,宣布演習即將結束,俄軍正逐漸返回駐地,以此嘲笑美國的警告。這讓許多人認為俄羅斯不過是虛張聲勢,並不會真正發動大規模戰爭,結果失去戒心。可以說雙方在情報戰、輿論戰的攻防上各有勝負,而俄羅斯佔有較大的優勢。

 

美國在俄烏戰爭之前不斷揭露俄羅斯的軍事部署,希望能嚇阻俄國發動這場戰爭。(美聯社)

 

美國應該一直保持不排除參戰的態度

 

整體來說,美國在烏克蘭戰事爆發前所進行的綜合嚇阻,還在起步的階段,並不成熟。再加上世人還沒有見過大規模經濟制裁的威力,甚至不相信歐美國家有辦法齊心合力,採取積極有效的行動,美國還很早就公開宣誓,不會派兵到烏克蘭參戰,都削弱了綜合嚇阻的整體效果。幸好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扭轉了整場戰事的結果,如果烏克蘭政府在開戰前幾天就崩潰,高層官員出逃流亡,那俄羅斯無疑將輕鬆併吞烏克蘭,美國也將在阿富汗狼狽撤軍後,再度被盟國質疑。雖然美國不願意出兵的原因,是擔心陷入另一場戰爭泥淖,想要避免與俄羅斯直接爆發衝突,引發核子戰爭。更是要保留實力,以嚇阻中國、北韓與伊朗,不要輕舉妄動。但事實證明,美國應該一直保持不排除出兵參戰的態度,如此才能以強大的軍力,做為綜合嚇阻的強大後盾。

 

未來這種綜合嚇阻的新戰略,也將成為美國遏止中國武力犯台的重要手段,但這種方式在西太平洋受到的挑戰可能會更大。因為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遠比經濟凋敝的俄羅斯更強大,過去藉由一帶一路的投資與龐大的內需市場,早已成功拉攏許多國家。美國想推出印太經濟架構來反制中國,卻連要不要納入台灣,都還有所遲疑,即使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已聯名表達支持台灣加入,美國政府內部卻仍有分歧的聲音,如此的態度又如何整合亞洲國家一起反制中國。如果台海真的爆發戰事,美國恐怕很難像在歐洲一樣,順利說服多數亞洲國家加入制裁中國的行列,更不用說遠在天邊的歐洲國家。在輿論戰、網路戰與心理戰等方面,目前美國也缺乏顯著優勢,這都說明美國的綜合嚇阻戰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單靠非軍事的方式,恐怕很難奏效。

 

戰略模糊容易讓中國誤判

 

更糟的是,美國對台灣長期奉行戰略模糊的政策,這種政策在過去雖然發揮了一定的功效,但目前的時空環境已經完全不同,反而容易讓中國誤判,重蹈美國在烏克蘭的覆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近日多次呼籲,美國應該檢討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絕非杞人憂天。這樣的戰略模糊政策不止已經危害台海的穩定,更可能波及日本,導致美日安保條約被迫啟動,反而讓美國處於更為被動與不利的處境之中。美國其實可以考慮有附加條件的安全保證,以保留過去戰略模糊政策的彈性,如美國明確界定台灣在未主動挑釁下,若平白受到中國的攻擊,美國將會出兵調停。並在台海上空劃定禁航區,協助封鎖台灣海峽,在不派兵介入地面戰事下,確保台海與國際航線的穩定。這才能為綜合嚇阻戰略奠定基礎,扭轉目前對美國而言相對不利的西太平洋情勢。

 

美國對台灣長期奉行戰略模糊的政策,容易讓中國誤判,重蹈美國在烏克蘭的覆轍。(圖片摘自USS Carl Vinson推特)

 

雖然目前美國的綜合嚇阻戰略還在發展的階段,未來這種預防戰爭的方式,絕對會發展的更為完備。過去俄羅斯與中國利用民主國家相對開放的弱點,發展出灰色區域(Grey Zone)作戰的策略,滲透自由社會,濫用言論與新聞自由,炮製假訊息,發動網路輿論戰,破壞民選制度,好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許多民主國家都束手無策。連美國本身的總統大選,都陷入俄羅斯暗中干預的疑雲中,更不用說距離俄羅斯更近的歐洲國家們。中國近年來亦步亦趨學習俄羅斯的策略,不久前還成功誘使所索門群島與中國簽署安全協議,讓中國可以在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興建軍事基地,都已說明這個威脅的嚴重程度。美國的綜合嚇阻戰略是否可以扳回一城,利用這種非武裝衝突的新方式,抵抗俄羅斯與中國的步步進逼,恐怕將是美中兩強競爭,誰能勝出的關鍵。

 

台灣是承受中國軍事威脅的第一線,軍機幾乎每日入侵台灣的防空識別區,一般民眾難以察覺得的灰色區域侵擾,更無一日間斷。雖然台灣與中國在人口、領土與經濟規模上差距懸殊,難以相比,但台灣仍擁有極為關鍵的高科技產業,受多數民主國家認可的民主政體,更位於重要的戰略位置上,控制重要航道,那台灣自己的綜合嚇阻戰略在哪裡?除了國防軍事上的準備外,台灣是不是也應該積極思考這個問題,以反制中國在灰色區域的蠶食鯨吞?面對美國正在積極發展的綜合嚇阻戰略,台灣要如何利用這種趨勢,借力使力,強化自己的安全保障?除了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進一步與民主國家深化外交關係外,或許最為關鍵的是台灣社會不應繼續用「○○歸○○,政治歸政治。」之類的話來麻痺自己,畢竟無處不是戰場,已是鐵一般的現實。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