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專欄:「後香港」時代香港人的主體重建

宋國誠 2022年07月10日 07:00:00
香港主體性的重建,應該從街頭衝撞式的身體抗爭,轉向思想耕耘性的智力對抗,鬥智不鬥力,鬥腦不鬥身,藉以迴避官方的抓捕和刑訴。(美聯社)

香港主體性的重建,應該從街頭衝撞式的身體抗爭,轉向思想耕耘性的智力對抗,鬥智不鬥力,鬥腦不鬥身,藉以迴避官方的抓捕和刑訴。(美聯社)

香港主權移交25周年,習近平「親臨香港」以示慶祝。慶祝什麼?有什麼理由慶祝?對習近平而言,慶祝意謂了香港實現了「愛國者治港」,完成了「專制戰勝了民主」,推翻了「中英聯合聲明」,撕毀了「一國兩制」,也就是去除了香港以「自治」為體制的主體性。但習近平遠遠還沒有獲得成功,因為他只是贏得香港人表面的順服和行動的靜默,他將面臨香港人「主體重建」過程中永恆的抵抗,也將因為永遠得不到接納與承認而歸於失敗。

 

「後香港」時代是指香港從「一國兩制」向「一國一制」、從「港人治港」向「愛國者治港」的過渡與起伏階段。在此階段,香港主體性的重建非常重要。「香港主體性」是指恢復並重生香港的自主與自治,這是一種對扼殺自主、破壞自治之中共政權的不屈服、不承認、不合作與不同路的姿態(gesture),一種重新勘定、重新界定並以之對「獨斷性領土主權」進行「解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的抵抗策略。這是一種在極權主義禁錮之下重建一個能動的「香港主體」,一種「主體性增能」(empowerment of subjectivity)的自我肯認(self-confirmation),尋求民主內化與心靈自由的新革命階段。

 

不承認的政治

 

毫無疑問,中國控制香港的主要手段就是「恐怖」,包括警察暴力與司法關押。恐怖的生成在於主體對恐怖對象的承認與接納,也就是由於主體對恐怖的畏懼而使恐怖者產生對主體的控制效果。於是香港主體重建的第一步,就是如何面對並克服「中國恐怖」。弔詭的是,恐怖無法運用街頭抗爭、燭光晚會、靜坐示威等等肢體行動來化解,這只會誘發恐怖的升級與擴大。解構恐怖必須依靠對恐怖的不承認、不接納、不妥協,也就是不買單、無感覺。這種「不承認的政治」是將大型的社會運動「內化」並「積聚」為內心個別的信仰,成為一種「不必言說卻始終言說」的隱性力量,一種暗藏內心的自我忠誠與靜默革命。在這種信念之下,敵人的恐怖將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一種虛幻的陰影和投射;恐怖者只能控制外在的馴服,無法統御內在的思想;最後,恐怖將變成純粹的工具性與表演性,在主體以「無畏」為理念的信仰結構之下,虛張聲勢的恐怖將面臨解構與軟化。

 

中國控制香港的主要手段就是「恐怖」,包括警察暴力與司法關押。(美聯社)

 

於是,看到警察就繞道而行,看到法院就吹哨通過,港府的一切的慶典與儀式拒絕參加,看到五星旗閉目甩頭,內地進口的商品一毛不買,來自大陸的任何聲明或宣傳一概棄之不理;換言之,不承認的政治就是一種「大拒絕」,拒絕來自恐怖者意圖觸及主體的一切關涉,無論是攏絡或威嚇;把恐怖者視為「無所關涉的他者」,連吹來一陣風也不必取之納涼!

 

香港復活

 

習近平所訴求的「愛國者治港」,本質上是一種強制性的認同建構,把一個「英式殖民認同」扭轉成「中國沙文主義」之下「愛黨者治港」的北京認同,並在此扭轉過程中,醜化「社運」為「亂港」,污名「遊行」為「暴亂」,乃至通過竄改英治時期的歷史與事件,曲解歷史文件和國際協定,淡化或抹除英治文化中的民主自由與多元開放。換言之,除了暴力壓制之外,中國必然提出一堆願景、期待、允諾、優惠,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裝置」(ideological apparatus),充當認同建構的鼓勵和誘因,試圖把真實的香港人變成「偽中國人」,把香港的自由人改造成「黨人」,塑造一個個像內地一樣的「中國教條主義的應聲蟲」。

 

於是,香港主體性的重建必然涉及對中國強制認同的消解性抵抗,這種抵抗策略叫做「香港復活」。

 

可以借助法國哲學家亞蘭.巴迪烏(Alain Badiou)在《存在與事件》所論述的,耶穌門徒保羅(Saint Paul)「宣告」耶穌復活這一事件,召喚了以愛和忠誠為畢生信仰並期待「基督再臨」,來解釋「香港復活」的概念。保羅所宣告的「基督復活」事件,既無需接受經驗事實的驗證,也不須面臨法律的裁決,更無須遭受政治權力的支配,所以能在超越種族與文化的差異下,凝聚所有人安居在基督的王國。對香港而言,中國勢力的壓制與侵犯,並不是香港的死亡,而是類似保羅的事件宣告,一個「榮光再臨」的誓言:香港必將復活。

 

一如耶穌復活的信念不會由羅馬帝國來宣揚,香港復活也不會由一群「港奸」組成的特區政府所承擔,香港復活必須藉由香港本土菁英、庶民百姓、國際人士的聯合,以深耕、厚植、廣傳等方式,開展多元奔放與情感凝聚的香港在地文化。從路攤一碗湯麵到日常生活不服從,再到國際結盟與世界藝術的融合,形成一種「文化抵抗的智力戰場」,其內容可以包括口頭文化,歌曲、故事、笑話、漫畫、民間傳說、網路傳播、藝術裝飾等等。在此同時,香港知識與文化界要努力洗刷香港「購物天堂」、「搞笑影劇」、拜金逐利的淺碟文化,生產並注入更多表現歷史奮鬥、鄉土情感、人文素養、科學領先為內涵的深度文化,以此對抗內地一元化的教條主義和霸權文化,以邊緣解構中心,以重生對抗老朽,最終迎接香港的復活。

 

潛隱抵抗

 

基於中國的國安監控與司法迫害,在香港主體性的重建中,必須避免公開反抗所帶來的人身風險,必須是一種顧及安全又不失尊嚴的反擊與抵抗。民主的犧牲可以壯闊,但不可無謂;換言之,民主的進展需要機智和隱諱。

 

在香港主體性的重建中,必須避免公開反抗所帶來的人身風險,必須是一種顧及安全又不失尊嚴的反擊與抵抗。(美聯社)

 

香港主體性的重建,應該從街頭衝撞式的身體抗爭,轉向思想耕耘性的智力對抗,鬥智不鬥力,鬥腦不鬥身,藉以迴避官方的抓捕和刑訴。可以借用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在《支配與抵抗藝術:潛隱劇本》提出的「公開/潛隱、台前/台後」的抵抗辯證法,以匿名、偽裝、模糊、轉嫁為後台手法,以各種戲謔、嘲諷、挖苦、暴露、揭穿、象徵、反寫的潛隱劇本(hidden transcript),對官方的「前台/公開劇本」進行反滲透、反規訓和反收編。因為任何的謊言都是表演,揭穿謊言的方法就是反串,例如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改寫成「沒有共產黨,就沒有觀世音」,把習近平所說的香港「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改寫為「刑而不輟,未來可欺」等等。這種戲劇性抵抗,將形成一種無組織、迂迴式的文化游擊戰,也是對官方意識形態進行的能量消耗戰和權威溶解戰。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關鍵字: 後香港 主體性 抗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