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明:「整體防衛構想」是什麼

李喜明 2022年09月05日 07:00:00
李喜明認為,台灣的防衛戰略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這是他在參謀總長任內戮力推動「整體防衛構想」的主要原因。圖為F-16戰機在台灣領空巡弋。(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李喜明認為,台灣的防衛戰略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這是他在參謀總長任內戮力推動「整體防衛構想」的主要原因。圖為F-16戰機在台灣領空巡弋。(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以創新及不對稱概念為思考軸心,針對兩岸懸殊軍力對比,結合台海戰場環境特性,發展低成本、高效益、數量多、品質精、高存活的小型、精準、致命武器,目的是將台灣防禦的優勢極大化,以阻止解放軍成功侵略或政治控制台灣。

 

在架構上,「整體防衛構想」包括「戰力整建」與「作戰構想」兩大要素:

 

一、戰力整建:在設計、構建一個能存活、有韌性,且能在平時與戰時、傳統與不對稱間取得平衡的可恃戰力,它包括三個要素:高存活性戰力、傳統戰力、不對稱戰力。

 

二、作戰構想:在不對稱作戰概念下,反制全面來犯之敵,使其無法達成奪台任務,其組成概分四大要項: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縱深防禦。

 

重新審視台灣的防衛戰略

 

國家的整體戰鬥能力,取決於「能力」、「意志」、「戰略」三個元素。「能力」是一種有形的力量,指的是國家的軍事力量,我們通常稱之為「有形戰力」。能力是影響勝負的最重要元素,但它不能決定一切,尤其在雙方差距並非極端懸殊的時候。因此作為弱勢者的一方,在建立能力的時候必須謹記利用有限的資源,鋪陳出最大的能力效果,而非不顧成本效益,一意追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意志」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在軍隊之中,這種力量來自於個人歸屬在群體的榮譽感,它是實踐忠誠、責任、無私、正直、勇氣等價值觀的根本,我們通常稱之為「無形戰力」。「意志」無法自行成為「能力」,但它能激發及提升「能力」的強度,在「能力」不變的原則下,短期內能對戰爭結果產生重大影響的就是「意志」。看俄烏戰爭就知道,當一個國家群體的抵抗意志很堅定,戰鬥能力自然會爆發出來。

 

「戰略」的價值在訂定具體的目標,並述明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及手段。戰略極為重要,尤其是弱勢國家,當能力不如對手時,就必須仰賴正確且適當的「戰略」。如果我們有了「能力」,也顯得「意志」堅強,但卻缺乏正確的「戰略」,終究是有勇無謀、徒勞無功,以致難以成事。

 

「整體防衛構想」是一個以「拒止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為理論基礎的防衛戰略,其目的是使敵人在有意妄啟戰端之前,意識到無法達成政治目標而不得不捨棄興師的念頭。它也是以「不對稱作戰」為執行手段的防衛戰略,目的在使敵人在準備戰爭之際就意識到無法達成勝戰任務,而不得不放棄啟戰企圖。
 

展東九鵬基地進行了三軍各型飛彈的射擊訓練。(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我在二○一七年擔任參謀總長時開始推動「整體防衛構想」,於同年《國防報告書》中首次刊出,並再於《二○一九年國防報告書》中錄載內容綱要。

 

我們會基於「整體防衛構想」,將投資聚焦在台灣所需的能力,「整體防衛構想」是我的承諾,這會使國軍更聰明、更靈活,也具備更高的存活力。

 

以上這段話是摘錄自蔡英文總統於二○一九至二○二○年間,在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以及澳洲「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公開視訊演講中的談話精要。由此可以看出,她在這段時間對「整體防衛構想」的接受及肯定程度。不過在二○二一年三月,國防部發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以及同年十一月的《國防報告書》中,「整體防衛構想」的名詞已不再出現。報告內容中雖仍然強調「不對稱作戰」的重要性,但有關國軍軍事戰略強調的重點,除了「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以外,已經調整為:「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至於建軍的優先目標,則改為:「遠程打擊、制空作戰、制海作戰」。

 

這些改變令人玩味。在文字敘述上,《二○二一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及《國防報告書》,所揭示的國軍軍事戰略顯得氣勢恢宏,不過深入思考台灣的國防資源及軍事能力,不禁又令人困惑:國軍從哪兒來的能力及資源,可以執行這項從彼岸到我境,從天空到海上,處處能掌控、時時可殲敵的軍事戰略?如果做不到,這些有關國家安全的軍事文件豈不成了空泛的戰鬥文學,毫無實質功能?進一步想,這種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國家重大議題,我們豈能僅用華麗的詞彙,堆砌出毫無實踐可能的建軍與用兵構想,並據以作為台灣防衛作戰的指導?

 

如果國軍具備大量令敵畏懼的遠距攻擊能力,而且有能力控制周邊海、空域,我們還需要擔心中共武力來犯嗎?擺在面前的事實是:我們不想面對海峽兩岸已經是敵強我弱的戰略形勢;不願面對敵方資源極多,我方資源有限的無奈現實;不肯面對以傳統武器對抗解放軍侵犯必定失敗的結果,仍然抱殘守缺,沿襲著過去幾十年不變的建軍及備戰套路,仰望著力不可及的戰略目標,執著在一成不變的傳統建軍路上。

 

不論我們能否接受,台灣的防衛戰略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這是我在參謀總長任內殫精竭慮、戮力推動「整體防衛構想」的主要原因。在具體說明之前,有必要先將台灣傳統的建軍與作戰思維,與「整體防衛構想」做個原則性的比較。

 

※本文摘自《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聯經出版公司)。作者李喜明為中華民國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官校66年班、海軍指揮參謀學院、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畢業。曾任參謀總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現任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諮詢委員、臺北政經學院和平與安全中心執行長、美國華府2049智庫客座資深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