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慷國防之慨的政治訴求──兼論四個月兵役的荒謬之處

吳崑玉 2022年12月13日 00:02:00
「一年義務役」之所以成為一個負面的政治議題,甚至變成藍營據以攻擊2024的武器,關鍵是府院與國防高層,並未想清楚保衛台海的戰爭模式。(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一年義務役」之所以成為一個負面的政治議題,甚至變成藍營據以攻擊2024的武器,關鍵是府院與國防高層,並未想清楚保衛台海的戰爭模式。(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近日由於民進黨選戰失利,不少人將其歸咎於義務役延長至一年,導致青年選票流失,家長反對打仗,「票投民進黨,台灣變戰場」。因此原定年底宣佈的義務役期延長至一年,被高層喊停。甚至有些想參選2024大位的政客,高喊如果他當選,絕對不會延長役期,把兵凶戰危的國防事務當成社會福利來賣。

 

四個月訓練無用之兵

 

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到底有沒有用?這題目在十年前馬政府欲推此案時便已爭論過。當時我在親民黨立委辦公室,便質疑美軍一個基本步槍兵,都需要六個月的基本訓練,打兩、三千發子彈,從步槍到機槍到槍榴彈全部打一遍。成為合格步槍兵後,再經分科專長訓練三個月,才能習得砲兵、工兵、裝甲兵、通信兵……等專業。四個月訓練出來的士兵如何能用?這種「大型戰鬥營」等級的訓練,既浪費役男時間,又浪費國防資源,訓練出一批無用之兵,還不如乾脆廢掉,把資源拿去招募志願兵或募兵還比較有效。

 

但前來說明的國防部後備司長,反覆說他們研究過,四個月也可以訓練出合格步槍兵,但從未清楚說明過訓練內容。辯不過,就套交情、練肖話,一年只打六發子彈也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有效訓練方式。最後對著委員說:「委員,你知道嘛!現在兩岸關係和緩,所以國軍就可以輕鬆點……。」我回:「那照此邏輯,國防預算可以砍一半了!」司長馬上轉移話題,聊起了美國指參學院學習經歷,意思是他也不是沒學問的大老粗,砍預算這事休得再提。此後,國防部又辦了個大型研討會,把所有可能質疑的民間戰略學者都找去開會,一人兩千元車馬費,發言5-10分鐘,再吃頓飯。意思大概是這樣就算給大家面子,摸了頭了,但國防部照樣硬幹。

 

大型戰鬥營」等級的訓練,既浪費役男時間,又浪費國防資源,訓練出一批無用之兵。(攝影:陳愷巨)

 

當時,兩岸關係的確比較和緩,馬政府拋出兵役縮減的題目,的確贏得家長與役男的歡迎,朝野政黨無人敢公開逆風反對,於是就這麼通過了。但這是一種飲鴆止渴、浪費生命,掏空國軍,且一旦縮減便很難回復的政策作為。四個月軍事訓練役訓練出的士兵,自己都懷疑自己的訓練成果,自身經驗造就更多人懷疑國軍能不能打?國防部的長官們當然不服氣想爭辯。但軍事之事非常務實,何需口舌爭辯?拉一個步兵連出來,跟美軍、日軍打一場演習,甚至是和民間生存遊戲玩家打一場無劇本模擬對抗。驗證是偉大長官們的刺槍術厲害,還是美軍的火網有效?四個月到底能否訓練出一個合格步槍兵?不就一目瞭然?

 

討好選民的政治決定

 

換言之,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本就是一種專事討好選民的政治決定,以削弱國軍戰力換取無知選民的選票。更深層的謀劃是以「兩岸關係和緩」之名,削弱國軍戰力,不可回復,使得兩岸之間再無「軍事對抗」這個選項,只能任人宰割,舉手投降,而這正是現在藍營論者的基本心態。

 

綠營文青則走進另一個死胡同,迷信台海一旦發生戰爭,美、日一定來救,所以我們繼續躺平軟爛鬼混就可以過日子了。這種心態與當年的越南人,近年的阿富汗軍並無二致。在戰略上,美、日的確有不能丟掉台灣的壓力,但若台灣人民不想打,自己派軍下場打,在成本效益上,還不如先讓解放軍上岸,再派海空軍狂轟濫炸一番,徹底殲滅共軍有生戰力。

 

所以,站在形成國軍有效戰力的立場,四個月役期必須調整。一年役期也不是簡單解方,若訓練強度不夠,依然頭皮草皮刺槍術,那也只是多浪費八個月生命。若不想調整四個月役期,那就乾脆廢掉此一徵兵制度餘孽,成立全由志願兵組成的「國土防衛部隊(TDF)」,召集45歲以下,體格戰技與心志合格者,組成志願為國作戰的後備部隊。這種全志願部隊的好處是:沒有抱怨連連的「不願役」,因此不太會有逃兵與管教問題,訓練強度可以成倍數拉高,部隊凝聚力也遠較義務役為強。平時可以利用週末做專科訓練,互相熟悉戰友鄰兵,戰時召集便能形成有效戰力。

 

一年役期也不是簡單解方,若訓練強度不夠,依然頭皮草皮刺槍術,那也只是多浪費八個月生命。(軍聞社提供)

 

其次,戰訓應以現代化、實戰化為目標,進行大幅調整。舉例來說,俄烏戰爭明示,傳統步兵需要標槍、NLAW、刺針等可攜式飛彈,加上高超偽裝技巧,才能有效伏擊裝甲部隊。在對峙線上的戰壕戰中,無人機與遠程砲兵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現在在烏克蘭前線上的台灣兵,回報他們日常多是在躲砲擊,而不是瀟灑的開槍殺敵,開槍時機多是巡邏時的遭遇戰。因此,國軍的編裝與訓練,便該快速往這些方向調整,而非成天拼刺刀、折棉被。除了無人機(UAV),遙控無人地面戰具(UGV)、水面載具(USV)、甚至水下無人潛艦(UUV),都是國軍需要快馬加鞭,迎頭趕上的戰具。

 

一個月教開槍,三個月打電動

 

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如果一個月教會走路、開槍、搭掩體,三個月去打電動,練習無人遙控戰具操作,而其界面可與大型戰爭遊戲廠商合作開發,這種組訓方式,也許反能形成新時代的有效戰力。終究台海戰爭,80%決定於海上、空中、與岸際,以拒止敵軍登陸為主要目標,真槍實彈的地面作戰只佔20%。但這需要國軍全面的體質調整,孔古力的將軍腦袋,轉得過來嗎?

 

再次,國軍高層需要重新想像與實驗整套作戰型態和誘因機制,以跟上時代與台海戰爭現實需要。美軍認為四個月兵役不足以訓練出一個合格步槍兵,於是便延長役期為一年,那是一種「膝反射」反應,有欠考量。每種軍隊都有其優劣要素,美軍火力旺盛,但對後勤補給要求很高,沒彈藥打個屁?以色列部隊人力素質高,但每個人要服役三年,且軍中有許多專業機構與專業職能可以學習應用,例如情報圖資整合,出來後民間企業搶著要(請參見《武器奇才》一書)。我軍最好先找出一個模仿對象,再依台海特殊情況微調,才會在國防需要與兵員生涯中取得平衡。而不是和現在一樣,整天死抱黃埔傳統,滿嘴服裝儀容,滿腦都是人多好辦事,卻視兵員生命如草芥,「以不教民而戰謂之棄」。

 

其次,國內訓練場所不足,也不是不能解決。如果英國能代訓烏軍整個旅四個月,美國與日本一定也行。即使不到美國受訓,到菲律賓也行。就當這四至六個月的訓程是「遊學打工」,邊開槍玩砲還可以練英文,這也是一種誘因。這些出國受訓部隊必須是志願服役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志願軍,回來也需每年召訓,形成有效,且具足夠數量的後備戰力。

 

再次,國軍也應調整什麼東西非要自己來的習慣,擴大與民間合作的彈性機制。例如無人機,國軍終於想大批採購,但所有裝備進了國軍,便成了「財產」,放進倉庫等高裝檢,深怕碰了磕了賠不起,如此怎會有充份練習,形成有效戰力?就算有幾位官兵受訓為合格飛手,他退役了怎麼辦?飛行技能可不是財務交接那麼簡單的事。國軍為何不能與無人機國家隊合作,購買的是「勞務」加「財物」,在現有民間約1萬6千個有照合格飛手中招募志願軍,與國軍砲兵等部隊對接,納入指通情管偵監系統,形成有效戰力?

 

這不是在幻想。在二月俄軍突入烏克蘭北部,直取基輔時,烏軍的TDF找上了一的小鎮上的一位15歲少年,因為他有一台自購的無人機,且玩得還不錯。這位少年便在父親陪同下,跟著TDF摸到俄軍行進路線前方,在夜間靠著一輛卡車的車燈定位座標,通知後方砲兵火力急襲,在基輔西北方約40公里處,打掉一整個俄軍縱隊,從而遲滯了俄軍前進。(參見: 《上報》:救了基輔的英雄! 15歲少年用無人機定位阻擋俄軍入侵)。這位少年不但被封為拯救基輔的英雄,更讓烏軍據以研發推廣無人機宅男搭配部隊作戰的模式,到今年六月,烏軍幾乎每一個排級單位,都配有一組志願的無人機飛手。這種軍民搭配的操作模式,不是比訓練官兵去操作無人機,更簡單有效,還不吃員額嗎?

 

15歲的波克拉薩操控無人機,協助定位敵軍,供烏克蘭軍隊攻擊。(取自Global News網站)

 

「一年義務役」可以不是負面政治議題

 

所以,回過頭來看,「一年義務役」之所以成為一個負面的政治議題,甚至變成藍營據以攻擊2024的武器,關鍵不是要或不要這麼簡單的膝反射答案,也不是訓能足或不足那麼簡單的技術問題。關鍵是府院與國防高層,並未想清楚保衛台海的戰爭模式,再依打、裝、編、訓一路向下規劃,逐級列出作業需求,形成一套說服人們的政策系統。拿起武器保衛台灣自由民主,是許多人的態度,但沒有人願意像俄軍一樣去當砲灰,而是希望能夠聰明的戰勝敵人,偏偏我們大陸軍長官們有顆鐵打的俄式頭腦。不論役期是否回復一年,四個月軍事訓練役這種無用的廢柴制度,鐵定是要廢了。要嘛回到一年役期,但訓練項目全都需要調整到實戰規格;要嘛乾脆招募TDF,組織全志願軍。反正馬政府時代,那種基於「兩岸關係和緩」所設計出來的兵役制度,已完全不符合現在以及未來的國防需求,就不要再在那裡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又浪費生命。

 

我們無意羞辱國軍高層,但國防高層的官僚心態、故步自封,與黨政高層的政治掛帥、選舉考量,不知已讓多少好建議石沉大海。現在已到了徹底檢討、全面調整國防體質、兵役制度,以至編裝作戰的關鍵時刻。至於藍營政客們的政治語言,大可先丟去一邊,現今對岸這位領導人,他想打誰就打誰,罪名理由隨便由他安: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打;陳建仁,凡民進黨都是台獨,打;柯文哲,昨天墨綠今天深藍的投機政客,打;侯友宜,是阿扁提拔過的兩面人,打;朱立倫,維基解密顯示他根本是美國人的虎仔,照打。除了支持統一,馬上投降的人選上總統,其他通通都得打。我們還有什麼退路?連大陸人民都受不了習大大的嚴厲管制了,我們還有什麼和平協議的選項嗎?

 

所以,麻煩各位現實點,認清當前的局勢,搞懂軍事戰略的需求,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慷國防之慨的政治訴求,最需要的是務實調整整個國軍的體質,以及台灣全民防衛體系的建置,這是一場複雜而龐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精密的計算與修正,而且是下一任總統,無可逃避的主要任務,尚望高層者三思。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關鍵字: 兵役延長 義務役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