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總統參選人訪美不是「面試」 是表現格局

李濠仲 2023年02月01日 07:00:00
「台灣總統參選人訪美」內在用意,就是讓參選人表現出自己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國家領導格局。(美聯社)

「台灣總統參選人訪美」內在用意,就是讓參選人表現出自己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國家領導格局。(美聯社)

面對即將到來的2024總統大選,台灣各黨正進入盤整,檯面上人物「訪美」之說也開始傳出,這當然是基於過去以來,總統參選人在選前不成文的「出訪傳統」,也就是透過和美方學界、商界、智庫、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公開或私下會晤,去向選民證明自己有能力和全世界最強國家建立穩固的關係。但同時也會得到另一種反向解讀,即美方究竟希望誰當選台灣總統。

 

對前者的推論通常不難,根據總統參選人在當地羅列出的緊湊行程,大概就能反映出他個人(和其幕僚團隊)的本事,包括見了什麼人,在什麼場合發表了什麼樣的談話,以及美國政、學界如何回應。在以「強化台美關係為核心」的基礎上,對有意競逐國家領導地位的人來說,這當然可能產生加分效果。

 

至於美方究竟支持誰,判讀的要素顯然就模糊許多。首先,基於民主國家自由投票意志,美國(官方)確實不宜透過釋放訊號,去傳達出對某一國家特定民選總統參選者的支持(或反對),必然要由那個國家的人民在投票箱內自己做出決定,儘管他們對不同政黨人選的政策有其偏好,形式上至少必須做到就算直接觸及自己國家(美國)利益,也要隱忍住不表態支持誰。

 

儘管曾經有諸如柯林頓因拉攏中國而抑制台灣,促使李登輝祭出兩國論以為反制的說法,以及小布希不欣賞陳水扁,還透過官方外圍評論,在2008年大選時大力批評陳水扁和民進黨的政策,另外就是關於歐巴馬認為馬英九當政較有益美國亞太利益,所以曾由幕僚拋出某些聲明和談話,讓台灣選民、輿論自己去揣度背後「挺馬」的含意。於是,這似乎又更加深了「台灣總統參選人選前訪美是去『面試』」的演繹。

 

只是,就算上述美國政府「支持特定台灣總統候選人」的判斷和解讀確有其事,卻未必就有實質影響台灣選舉的作用。現實上,台灣歷次大選,終究是依循選民對候選人的偏好,尤其基於政黨意識形態所做出的選擇。

 

「面試說」在今天之前,實已不夠嚴謹、嚴肅,時至今日,更不符合「台灣總統參選人訪美」的內在用意。因為最後還是會回到一名有意領導國家者,當他訪問世界大國,尤其是和台灣最密切相關,以及囿於台灣國家地位,也是唯一最能有效表現和國際連結的舞台時,這位參選人究竟給出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領導人格局。

 

回溯2019年春,時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有意參選總統,其後「訪美行」等同證實了外界的猜測,一時間關於他即將為大選颳起旋風的報導沸沸揚揚,但柯文哲一趟美國之旅後,民調仍未見起色,倒不是在美台僑不甚熱烈歡迎他,也不是美國政界對他冷淡以待,而是他已然暴露自己的視野格局竟不相襯個人旺盛的政治野心,美國沒有讓柯文哲被「放大」,相反的,當選民有機會從台灣遠望他,卻見他在國際舞台上原來這般渺小,若說那次訪美行是白費工夫,道理就在這裡。

 

同樣的,韓國瑜也曾在2019年繼柯文哲之後訪問美國,但無論他在美國哪一所大學演講,還是參加哪一場僑胞餐會,至多也是話題有餘,高度不足,當年10月,看似真有機會贏得大選的他,曾臨時取消二度訪美計畫,就是擔心關鍵時刻「準備倉促」失分,至於「準備倉促」,並不是擔心應付不了美方對他路線傾向的好奇,而是前車之鑑,如果不能表現出個人體面登堂國際的一面,訪美將再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曾得過世界疊杯冠軍的台灣選手林孟欣當年得冠時,曾在臉書發布影片,影片中出現的第一句話就是:「台灣在世界地圖上面很小,但在我心中,它很大。」藉這句話用於今天國際情勢下的台灣,一者,台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最重要的是,有意爭取台灣國家元首的人,選民自然會想知道他心中的台灣究竟有多大?又或者其實有多小?那麼,「訪美」就不是為了去應答美國人出的考題,更不是接受面試,而是去展露你的格局,你格局到什麼地步,你領導下的台灣就會成為什麼樣子,這才是台灣人關切「總統參選人訪美行」的目的。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