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美琴讓人想到當年的富蘭克林

蔡嘉凌 2023年02月03日 07:00:00
蕭美琴接受美國媒體的訪問,皆能清楚傳達台灣維護自由民主和與世界交朋友的立場,同時展現了面對中國霸凌的堅定。(美聯社)

蕭美琴接受美國媒體的訪問,皆能清楚傳達台灣維護自由民主和與世界交朋友的立場,同時展現了面對中國霸凌的堅定。(美聯社)

春節期間,有消息傳出,被川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稱讚是「在華盛頓所有國家代表中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之一」的蕭美琴將接任外交部長,在台灣深受中國威脅的現在,能與美國維持有效溝通與良好關係,顯得格外重要,所以傳言未成真,很令人高興。

 

看過一些蕭美琴接受美國媒體的訪問,她總是將台灣與中國切分開來,清楚表達我們台灣的友善好客文化、維護自由民主和要與世界交朋友的立場,以及積極面對中國霸凌的堅定。被問到中國的意圖,或美國是否給予任何承諾,她則表示無法為對方表達其想法或只談事實,然後再拉回台灣,強調我們的態度、努力、期盼與堅持。這種你我他,界線清楚明白,不逾越分際的原則與尊重的態度,與中國一再於國際上又批又罵的自大無禮外交言論,是迥然不同的對比。老實說,不卑不亢的文明言行舉止,溫柔又堅定的自信,這樣的戰貓大使,誰不喜歡呢?

 

18世紀的美國,也有一位迷倒法國人的大使,他是發現「電」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在美國宣布獨立之前,1775年在費城舉行的「第二次大陸會議」(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討論了與外國結盟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畢竟,他們是要挑戰當時在世界有主導地位的殖民大國,除了意志,也需要友誼和金援,於是成立了「秘密通信委員會」(Committee of Secret Correspondence )。

 

「秘密通信委員會」成立後,成員們開始積極行動,寫信聯絡歐洲的重要友人與人士,如:富蘭克林就寫信給他學術上的夥伴,一位西班牙王子,強調西班牙與美國結盟的好處,也寫信給同情美國處境的法國人士。或者,住在倫敦的亞瑟‧李(Arthur Lee,1740~1792)寫信接觸法國劇作家、也是外交官兼情報員的皮埃爾.博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費加洛婚禮》作者),透過了博馬舍,最後影響了法國外交部長查理斯.格拉維耶伯爵(Charles Gravier, comte de Vergennes),秘密提供北美十三殖民地火藥和戰爭物資。

 

隔年(1776年),「美洲大陸會議」宣布獨立,派遣富蘭克林與幾位「秘密通信委員會」成員到法國談判結盟。因美國宣布獨立,英國軍隊又撤離波士頓,讓法國外交部長格拉維耶伯爵決定支持與美國結盟,但是華盛頓軍隊在紐約「長島會戰」(Battle of Long Island,1776 )吃了敗仗的消息傳來後,就讓法國猶豫了,畢竟,如果美國打輸,英國不會不高興而找他們麻煩?直到美國贏了幾場重要戰役,法國認為美國會戰勝英國,於是,1778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批准,與美國正式結盟,不只簽訂《友好通商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France–United States),還簽了《同盟條約》(Treaty of Alliance,又稱為Franco-American Treaty)。法國開始給予美國全面支援,提供各種軍事裝備、技術、戰略、人力和海軍部隊的援助,而且要求其他歐洲大國,如荷蘭,承認與支持美國。

 

在法國正式與美國結盟之前,並不表示法國沒有幫助美國,因富蘭克林的個人魅力與手腕,讓法國社會很熱情地「偷偷」給予美國金錢與物資的援助。以70歲之齡成為駐法特使的富蘭克林,不會說法語的他,努力學習法語與法國人溝通互動,但他不戴法國貴族流行的假髮,也不臉上塗粉,以原來樸素的模樣與他們互動,強化了這些貴族想像美國人為新民族的印象而大受歡迎。機智的富蘭克林也深具文采,除了法國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他是巴黎文化思想界最知名的人物,而其他科學上的成就,尤其是「電」的發現,讓法國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稱他為電學大使。

 

這樣的富蘭克林,對於同為外交官的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後來的美國第二任總統)而言,是偷懶怠惰,沒在做事。務實的亞當斯是,國王在這,我們需要什麼,就去告訴他,請他提供協助,但富蘭克林會圓融順著法國上流社會的氛圍,換個方式達到他的外交目的,這樣的差異,讓兩位傑出的外交官互看不順眼。其實,當初在簽署《獨立宣言》時,富蘭克林還放下羽毛筆,打趣地說:「我們確實必須團結在一起(hang together),不然,非常肯定的是,我們都會分別地被處以絞刑(hang separately)。」已下定決心要獨立建國的富蘭克林,當然心繫美國,只是當北美戰場情勢如此危急,同胞們正在受苦,和富蘭克林周旋在法國上流社會的輕鬆歡樂,再加上法國仍未與美國結盟,看在同樣掛心美國的亞當斯眼裡,就是不順眼和感到憤怒。

 

18世紀「迷倒法國人的美國大使」富蘭克林。(美聯社)

 

然而,對於法國,甚至後來亞當斯派駐到的荷蘭而言,外交結盟一定先考量自身國家的利益。法國之所以是美國獨立戰爭中最大的支持者,就是法國在「英法北美戰爭」(French and Indian War ,1954~1763)挫敗,簽訂了《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又稱1763年條約),失去了加拿大和在美國的許多土地,視英國為仇敵,而終於在1778年承認美國,給予全面支援,除了富蘭克林的外交努力,就是認為美國會獨立成功。

 

類似法國的心境轉折,同樣發生在荷蘭。當不受法國人喜愛的亞當斯轉任荷蘭大使,雖然一些荷蘭銀行家都答應亞當斯要貸款給美國,但荷蘭政府官員卻從沒拜訪過亞當斯,因為荷蘭的經濟嚴重仰賴英國,若與英國打仗,商船會全部停擺,貿易癱瘓,直到1781年「約克鎮圍城戰役」(Siege of Yorktown)獲勝,8000名英國士兵向華盛頓投降,荷蘭終於在1782年承認了美國,並給予美金200萬的貸款。這筆貸款對當時資金短缺的美國有極大的助益,穩固了美國的獨立。

 

現在,我們的駐美代表蕭美琴,就如當年的富蘭克林,不但是美國國會山莊的常客,而且獲得華府人士信任,對於一直以來受困在中華民國的「一中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與美國「一中政策」裡的台灣而言,是種突破,這名明明是在過去憤怒美國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國民黨會高興的正義,卻認為是親美反中的不利台灣之事,為何會有如此轉變?答案恐怕就在台灣正在使用的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的增修條文是這樣開頭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全國法規資料庫 (moj.gov.tw)):「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依照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增修本憲法條文如左:」請問:國家統一是要與誰統一?

 

既然如此,遵守憲法親中,當然理直氣壯,也想當然,台灣不會有富蘭克林和亞當斯,只會有戰貓與戰狼。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現居紐約。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