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關係勝似同盟?

劉蕭翔 2023年02月18日 07:00:00
若時機允許且成熟,俄中兩國亦可能無同盟之名而行同盟之事。(美聯社)

若時機允許且成熟,俄中兩國亦可能無同盟之名而行同盟之事。(美聯社)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於2022年2月2日接受《俄羅斯24》(Russia 24)電視台與《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RIA Novosti)專訪時表示,儘管俄羅斯和中國並未建立軍事同盟,但雙方關係在質量上高於傳統理解的軍事同盟,因其既無限制亦無界限,更無任何禁忌話題。拉夫羅夫的詮釋有別於往,若仔細推敲「俄中關係在質量上高於傳統理解的軍事同盟」一言,其儼然意指俄中關係奠基於軍事同盟,且其質量又更甚於此,否則又何須與軍事同盟相較。俄中聯盟向來為敏感議題,拉夫羅夫對俄中關係的詮釋似乎別有用意,有意對外塑造俄中關係與同盟無異,乃至於勝似同盟的印象,惟此仍待驗證。

 

拉夫羅夫詮釋觸及俄中聯盟敏感議題

 

俄中關係是否為軍事同盟有其模糊空間,更一直是外界關切焦點。近年俄美關係愈趨緊張,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因而從中操作,將此模糊空間發揮至極致。普丁時而強調兩國僅是經濟同盟,卻又協助中國建立戰略核武控制系統最重要與最敏感的飛彈預警系統;抑或表態兩國暫無必要軍事結盟,但理論上卻又是能想像的。普丁如此操作,不外欲藉此向美國與西方施壓,以獲取所欲政治利益。

 

拉夫羅夫此回所言的依據係2021年6月〈俄中關於《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的聯合聲明〉,聲明強調俄中關係並非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該聲明的基礎則為條約簽署20週年後續約的《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據此,當出現締約一方認為會威脅和平、破壞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針對締約一方的侵略威脅的情況,締約雙方為消除所出現的威脅,將立即進行接觸與磋商。此即在法理上為俄中兩國留下軍事同盟空間,亦為外界質疑之處。惟若仔細斟酌拉夫羅夫「俄中關係在質量上高於傳統理解的軍事同盟」一言,其儼然意指俄中關係奠基於軍事同盟,且在質量上又更甚於此。

 

職業外交官出身又是普丁親信的拉夫羅夫,自2004年3月擔任外長一職已近20年,謹言慎行自不在話下。蓋其言行極易被解讀為普丁意志的延伸,不應有任何差池。回顧普丁近期就俄中關係的詮釋,除於2022年2月「特別軍事行動」前宣稱兩國超越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模式外,又於2021 年10月第十八屆瓦爾代年會聲明俄中友好並非針對任何人,而是為彼此利益。與北約不同,俄中並無意創立封閉的軍事集團。兩相對照,拉夫羅夫的詮釋仍與普丁有所出入。

 

俄欲引中國之力為己用,惟中國仍與其保持距離

 

在傳媒刊登拉夫羅夫的專訪後,俄國官媒旋即刊出就此對中國學者的採訪。在俄烏戰爭陷入僵局,而中國又不願公開挺俄當下,咸信不無試探中方態度之意。

 

2月2日當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即指出,中俄關係是一種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核心的新型大國關係。王義桅的說法與官方一貫說法無異,也了無新意,惟翌日另一則專訪,卻能嗅出些許滅火意味。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副院長王在邦則表示,不能用傳統的軍事同盟衡量今日的中俄關係。今日的中俄關係要比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同盟更高一個層次。

 

俄羅斯與中國是否唱雙簧套招,外界無從得知,然而俄羅斯操作俄中關係的戰略模糊非但於己無損,更是進可攻,退可守之舉。在俄羅斯深陷俄烏戰爭泥淖又道盡途窮之際,若有大國相挺則不啻為雪中送炭,惟當前有足夠分量的大國僅剩中國,然而其態度卻又多有保留。拉夫羅夫就俄中關係的解讀可謂有別於往,卻仍不脫過往套路。其用意不外為引中國之力而為己所用,惟中國就俄國外交部1月30日聲明普丁已邀請習近平春季訪俄一事的不置可否,則已說明中國現階段仍傾向與俄國保持距離。至於俄中關係是否真如拉夫羅夫所言,在質量上高於傳統理解的軍事同盟,進行中的俄烏戰爭將是最好的驗證。

 

儘管如此,當前的俄中關係與軍事同盟可謂僅剩一線之隔,兩國雖然為自己保留空間而欠缺明確的共同防禦保證,卻擁有緊密的關係與許多同盟屬性,例如軍售、軍演與觸及核心技術的聯合軍備開發,有些甚至是同盟所無者。易言之,若時機允許且成熟,俄中兩國亦可能無同盟之名而行同盟之事。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