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弋丰專欄:尼日民主失守 對台灣人是一場警醒

藍弋丰 2023年08月03日 07:00:00
撒哈拉以南國家,都面臨伊斯蘭民兵肆虐,這次尼日軍方政變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總統無力平定動亂。(美聯社)

撒哈拉以南國家,都面臨伊斯蘭民兵肆虐,這次尼日軍方政變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總統無力平定動亂。(美聯社)

2020年起,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連續發生軍事政變或準政變,把政變國家擺在地圖上一看,幾內亞、馬利、布吉納法索、查德、蘇丹,幾乎可以連成一條線切斷整個非洲北半,就只差中間的尼日一國,於是尼日一度被視為撒哈拉南緣地區的「最後民主堡壘」,但這個最後希望也很快破滅,2023年7月底尼日軍方政變推翻總統。

 

2020年8月馬利發生政變,2021年5月發生二度政變

 

2021年4月查德總統視察前線陣亡後,軍方準政變違憲推舉其子接班

 

2021年9月幾內亞政變

 

2021年10月蘇丹政變,如今內戰中

 

2022年1月布吉納法索政變

 

2023年7月尼日政變

 

自古以來的跨撒哈拉貿易路線中心

 

如今的尼日仰賴外援度日,世人認為是鳥不生蛋的地方,只有鈾礦值得注意──尼日為全球第七大鈾礦蘊藏國,產出佔全球5%,2022年產量2020公噸,是法國主要鈾礦來源──不過歷史上尼日位居貿易要衝,是西非幾內亞灣沿岸穿過撒哈拉沙漠通往北非的重要貿易路線匯集處。

 

在古代,西非沿岸生產黃金,但缺乏食鹽,商旅來到沙漠地帶以黃金交易岩鹽,幾乎是用等重交換,而尼日商人再以黃金輸往北非歷史上的各勢力,用以鑄造金幣,這樣的三方貿易促成了古代尼日的繁榮,桑海帝國曾為此擴張至此,日後摩洛哥覬覦這樣的財富,侵略桑海帝國掌握貿易路線,使得桑海帝國衰敗。

 

這些恩怨在歐洲勢力入侵非洲以後都不再重要,不僅是因為都淪為歐洲殖民地,更根本的傷害是當歐洲勢力直接控制西非,甚至建設鐵路,所有的交易直接往沿海直接與歐洲殖民母國貿易即可,何必千辛萬苦穿越沙漠?從此尼日才成為如今世人心中鳥不生蛋的形象。

 

殖民統治造成族群分布與國界線錯亂

 

殖民統治還帶來另一個問題:胡亂畫界線,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各殖民地照著這樣的界線一一獨立建國,結果就是族群分布與國界完全對不上,以尼日來說,其主要族群豪薩人,分布在橫跨尼日、奈及利亞的尼日河支流索柯多河流域,結果如今被國界線橫切,一半在尼日,一半在奈及利亞。(奈及利亞與尼日同樣取名自尼日河,奈及利亞英文國名即是「尼日」加上地名字尾「利亞」而成)豪薩人在尼日仍是主要民族,目前佔總人口55.4%,第二大族群札馬、桑海人,隨著過去桑海帝國的擴張,分布整個撒哈拉以南西非直到蘇丹,在尼日佔人口21%,第三大族群圖阿格雷人,過去是掌握穿越撒哈拉沙漠貿易路線的族群,被殖民國界線切割到5個國家: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馬利、布吉納法索,在所有國家都是少數,也就常常成為族群衝突的引爆點。圖阿格雷人於尼日佔9.3%人口,戰後曾兩次長期叛亂。

 

輕鬆獨立建國卻變得國不成國

 

二次世界大戰後尼日可說沒有經過太大困難就獨立,於殖民母國法國首肯下1960年輕鬆建國,建國總統迪奧里走親法路線,保持與法國關係,讓法國開採鈾礦,更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中支持法國,甚至連統治路線也沿襲法國,以少數族群札馬、桑海人以及豪薩人中的少數札馬化族群馬烏里人為統治核心,多數的豪薩人,以及過去歷史上曾有統治地位的富拉人,都被排除於政權之外。

 

尼日的殖民國界劃分已經先天不良,迪奧里如此統治又後天失調,加劇族群之間的歧見,迪奧里於1963年敉平一次政變,1965年又逃過暗殺,面對反對力量,他倚靠法國軍力來鎮壓,然而到1970年代,石油危機加上撒哈拉嚴重乾旱造成飢荒,人民對政府的貪腐無能再也無法忍受,迪奧里的反應是進一步集權於一身,這導致1974年尼日發生第一次軍事政變推翻迪奧里,這也開啟了一再政變的不歸路。

 

1991年尼日開始民主化改革,1993年選出首位民主總統,1996年卻發生總統與總理衝突導致政府癱瘓的憲政危機,野心家巴雷(Ibrahim Baré Maïnassara)趁機發動軍事政變,之後進行高壓統治,直到1999年遭反政變刺殺,尼日才重回民主,由參與反政變的坦賈(Mamadou Tandja)當選總統,2004年連任。

 

坦賈當完兩任總統後,竟想修憲繼續做下去,引發憲政危機,最後又是2010年軍事政變讓他下台,軍方信守承諾於2011年回歸民主重新大選,豪薩人優素福(Mahamadou Issoufou)當選,並於2016年成功連任,2021年由阿拉伯裔外交部長、貝佐姆(Mohamed Bazoum)接任當選,然而,當選隨即遇上政變未遂,如今又遭政變下台。

 

法國一個頭兩個大

 

尼日本身就有連續政變史,但這次政變與周邊國家連成一線,政變各國與尼日一樣有著輕鬆獨立卻先天不良的問題,幾內亞也是因為總統妄想選第三任引發政變,但連續7場政變時間相近,顯示並不只是個別國家本身的問題。

 

撒哈拉以南國家,都面臨伊斯蘭民兵肆虐,這次尼日軍方政變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總統無力平定動亂。伊斯蘭民兵的猖獗,部分原因來自「阿拉伯之春」之後區域的動盪,包括歐美聯手推翻利比亞強人格達費之後動亂至今;氣候變遷也佔相當大的因素,撒哈拉沙漠南緣脆弱的氣候條件,在氣候變遷下乾旱嚴重,族群衝突加劇,成為伊斯蘭民兵孳生的溫床。

 

尼日西接馬利、布吉納法索,北通利比亞,往東穿過查德連接蘇丹到紅海,過去是貿易路線十字路口,如今同樣的地理位置,當然也難以獨善其身。

 

尼日也淪落軍事政變國,讓法國十分頭痛,法國與各國合作打擊伊斯蘭民兵,卻遭遇接連政變而進退兩難,先前馬利、布吉納法索政變,法國為表示堅守民主價值與兩國切割,使得西非軍事佈署收縮到尼日,如今尼日也政變,恐怕只能退守到查德,但是查德也是民主價值大有問題,若再有風吹草動,法國恐怕無處可去。

 

法國離開後,撒哈拉南緣國家仍要繼續對付伊斯蘭民兵,在歐美與周邊民主非洲國家切割抵制下,恐怕只能求助於華格納傭兵,這也是華格納傭兵頭子一聽到尼日政變就立即祝賀支持的原因,華格納傭兵在俄國兵變後或許於國內已經日暮途窮,但是在非洲仍然大有可為。

 

台灣民主的珍貴

 

尼日也民主失守,再度提醒台灣人,台灣的民主縱使不完美,還是十分珍貴與幸運。相對於非洲國家往往要靠政變來解決想要無限連任的總統,台灣自李登輝以降,歷屆總統都願意按照任期交接;相對於尼日等國家遇上困難就要發動政變,台灣政治雖然總是吵吵鬧鬧,嘴上爭鬥時有如死敵,然而再大的歧見,人民上街頭、佔領立院,最終仍是用選票決勝負,沒有軍事政變奪權。

 

其實台灣人可自豪於自己身為民主資歷很淺的「民主幼幼班」卻有如此民主素養,也應對自己更有信心,不需任何歧見都無限上綱到「民主毀滅」用來黨同伐異。無法用民主的方式處理歧見,才是民主的危機。

 

※作者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轉行出版、產業分析、業餘歷史研究,著有《橡皮推翻了滿清》、《明騎西行記》等書,譯作有《紙牌屋》等。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