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一場大選 暴露三黨各有難題

楊豐榮 2024年01月21日 07:00:00
民進黨被指在這場大選中,很明顯有網路攻防不利的問題。(攝影:張哲偉)

民進黨被指在這場大選中,很明顯有網路攻防不利的問題。(攝影:張哲偉)

2024年總統大選落幕,筆者認為對於這場選舉,各政黨都應該花時間去檢討思考,自己的選舉政策是否正確。

 

對於民進黨而言,需要思考在這場大選中,完全遠離網路市場(短影片)的方式是否正確,且在傳統文宣上的宣傳,是否因政黨特性而忽略傳統選戰的攻勢,在捍衛相關政策辯論上,是不是太過於軟弱,並在訊息的澄清上太過緩慢而導致選民對單一事件,已有既定印象無法及時澄清,但在即時發佈訊息的狀況下則又出現了檢查不周延的問題,導致議題偏差。

 

中國國民黨則需思考,究竟能否在現在的選戰中,提供符合現在世代的策略,在總統大選中,總統候選人所得票數比政黨票還少,這是一個需要警惕之事,雖然在立委選戰中,部分區域立委有推出年輕面孔並順利選上,但這群年輕立委的選上是因為他們的論點有被同意,還是單純是選民喜歡年輕形象的人呢?

 

如果當今天從議員身分往上跳,在媒體沒有依個別立委大幅討論,使得相對知名度低的狀況下當選,那在選上後,當媒體開始報導,自身的論述及未來的表現,能否獲得最大選民的認同,這是值得觀察的事情。

 

而我們也可以從這些立委中發現,選民有更兩極化的選項,有些地區喜歡年輕但相對中性的立委候選人,但在台北則出現相對極端的政治人物,而選出這樣的人選,民眾要思考的是,未來在選區中是不是會有更極端的政治人物出現,並用相同極端的方式來攻佔選舉版面,這樣類型的政治人物,雖然他服務到了需要政治熱情的人,但是否會讓所有政黨在該選區都提名這樣類型的人選,而產生更多的選舉對立性?

 

台灣民眾黨則需思考,在他的選民當中有許多是對於政治現況實務相對不熟悉,在選戰過後,支持者是否會開始認識政治,如果一樣沒有持續關心政治,政黨黏著度是否會不足而造成泡沫化危機,但另一方面則是當他們開始了解政治後,是否還會同樣支持,那在這四年內台灣民眾黨是否有辦法帶給台灣新的選舉氣象,還是淪為傳統藍綠政黨的結合跟惡鬥,則成為重點。

 

如果政黨選民的特性希望是走相對中間路線,但立委在質詢上卻走向另一種極端值,是否有辦法在其中取得一個相對平衡點,則是我們可以在這次大選後思考及觀察。

 

這次大選其實對於三個主要政黨而言,都有需要學習及思考得課題。

 

對於民進黨而言,如何在國會朝小野大的狀況,找到中間的平衡點,並順利推動政策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許多人會將賴清德未來狀況與陳水扁時期做連結,但因時代的不同、科技的進步,過去國會內部訊息皆透過傳統電視媒體傳播,但因傳播速度較慢無法即時讓選民得知,但在自媒體的影響下,相關質詢內容或立委本身如有行為脫序行為,則容易透過短影音散佈出去,這是否是會讓這些人開始往中間路線前進,而非過度抗爭的行為。

 

在四年後選舉中,民進黨可能沒辦法再用平權議題當作是一個催票的政績,因為那是蔡英文時期的事情,那在2028年,大家會開始檢視賴清德在執政的四年內,有沒有做出屬於他的政策及方向,這會決定選民未來的走向。

 

對國民黨而言,要思考未來政黨的路線,以及當政黨票大於自己的候選人時,這是否代表提名制度有問題,在總統候選人並非國民黨的最大公約數的狀況下,如繼續維持過去的論述,未來是否還有機會執政呢?

 

而對於民眾黨而言,則是要思考自己在未來國會的方向,以及如何讓自己的政黨在接下來四年內,要如何獲得最大選民的認同而非喪失選民,以及在柯文哲未當選的狀況下,有沒有辦法推出除了柯文哲以外的政治接班人,如未來四年還是只有柯文哲,那選民是否會開始質疑該政黨是否有培訓人才的機制,如發現有問題後是否還會願意繼續支持呢?民眾黨也應思考自己的選民所喜歡的候選人型態為何,並在每次大選中盡量提出自己支持者喜歡的類型候選人,提早進行換血才會維持政黨的影響力。

 

而在本次選舉中,也有許多政黨沒有突破3%門檻,如時代力量、綠黨、台灣基進等,如何在未來選舉中,找出屬於自己政黨的支持者則成為重點,並思考未來要如何找尋相同理念的政黨合作,還是會又會在三票同一政黨的宣傳下,再次泡沫化則成為選民關注焦點。

 

2024年的選舉已經結束,未來四年則需全體台灣人民共同去守護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眾人也會用更高標準來看到這次所選出的總統及立委,期許各政黨在未來推動事務上能以台灣人民最大福祉為出發,而非製造仇恨。

 

※作者為室內設計師和YouTuber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