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台灣國會也出現「重返叢林」味道

李濠仲 2024年03月25日 07:00:00
美國國會並非沒有激烈口角衝突,但近乎要用「武力」解決的氣氛,卻要至少回溯到168年前。(資料照片/美聯社)

美國國會並非沒有激烈口角衝突,但近乎要用「武力」解決的氣氛,卻要至少回溯到168年前。(資料照片/美聯社)

年初,紐約國會第26選區辦公室貼出公告,宣布該區民主黨眾議員希金斯(Brian Higgins)辭職生效,他的辦公室會繼續從事選民服務,但僅能協助民眾處理一般性諮詢,無法為立法問題提供分析或表達意見,直到新人選遞補。

 

希金斯從政20年,風格穩健、中規中矩,儘管近年黨內新秀崛起,壓過許多老將聲量,選民對希金斯的支持依舊不動如山,他以深思熟慮、說話溫和獲得媒體不少正面評價,這也讓他的辭職備受關注,尤其,他的理由並非常見的「另有生涯規劃」或「家庭因素」,而是直接表明:「能明辨輕重緩急的國會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是國會議員花的時間愈多,做得卻愈少,且人民完全沒有得到該有的服務。」。簡言之,他是對當下國會心灰意冷才辭職。

 

不只希金斯,同一時間無論民主、共和兩黨都有表現備受肯定的議員自請辭開,而且都不諱言是因為眼前支離破碎的國會很難成事,尤其此地愈加粗魯不講禮節,宛如馬戲團。這股「離職風」當然帶出不少關於「美國國會究竟有多糟」的討論,包括何以國會議員談吐行為更偏愛粗暴、乖張。進而,再又讓人想到專司極端主義研究的學者札茨夫曾提到的,政客之所以會從叫囂走向侮辱,再從侮辱走向極端,正在於他們知道今天要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社群媒體上獲得關注、點閱,或哪怕只是一個「Like」,這類「火藥味」就很重要。

 

去年11月,參議院一場聽證上,共和黨議員穆林和國際卡車司機兄弟會主席歐布萊恩意見不合,穆林竟直接嗆對方「站起來」(一副準備要幹架),對方回嗆「我很樂意(指在現場打一架)」,穆林再回「那就站起來啊」。直到與會的老議員桑德斯看不下去,重重敲擊議事槌,嚴正提醒穆林「別忘了你是國會議員,美國民眾對國會已經夠蔑視了,不要讓事情變得更糟」,才避免了一場全武行。

 

去年11月,參議院一場聽證上,共和黨議員穆林和國際卡車司機兄弟會主席歐布蘭恩意見不合,竟直接嗆對方「站起來」。(美聯社)

 

事實上,美國國會並非沒有激烈口角衝突,但這種近乎要用「武力」解決的氣氛,卻要至少回溯到168年前。當時一名眾議員為了蓄奴法案和一名參議員意見不合,竟持手杖將對方打到不省人事,這一舉動已被列入參議院正式歷史文件,並以「這象徵了國家理性話語的崩潰,並跌入內戰的災難」作結。

 

過去一年多來,美國國會最為人詬病,就在幾位行事極端的議員經常蔑視政府(國會)正常運作,唯一想證明,就是自己有左右議事的能力,唯一在乎,就是由此斬獲的輿論聲量,卻甚少有心履行一名國會議員的基本義務──審預算、推法案。國會議長(麥卡錫)被罷免,也只是這一風氣所衍伸的副作用,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發現,今天一旦進入國會,「大家的脾氣都變得很差」。

 

美國國會百年前曾出現過「叢林法則」的一幕,直到穆林在聽證會上公開挑釁,甚而打算動手,才又讓人警醒當今國會恐怕不只是功能失調,原本或許純粹為了「博取聲量」,但競爭愈顯激烈,部分議員幾乎已不在乎「聲量品質」,當嘶吼不足以凸顯自我,且「每個人都非常緊張(為了存在感)」時,很容易就會讓原本的嘶吼再追加尖酸刻薄,直到尖酸刻薄也不起作用,最後就變成憤怒(易怒)。

 

一名CNN資深國會記者看到美國國會似乎有「重返叢林」跡象時,曾寫道:「(在國會)當正常的禮儀和尊重標準已被丟進垃圾桶,代表彼此信任已經破裂。」既然信任破裂,不同黨派國會議員之間當然就更沒有什麼正面共事的可能,國會再次上演168年前那一段,機會也就大增。

 

一年前,共和黨以微弱多數選出麥卡錫為國會議長,當時一來因為國會席次不足以完全主導議事,二來「極端派」因此躍居關鍵少數,促使議長屢屢妥協,麥卡錫於是被預言恐怕「將成為最弱的議長」,有輿論警告,美國應該做好準備面對未來兩年將陷入混亂不已的國會。果不其然,最弱議長已被罷免,後段預言也正在獲得印證。美國媒體看到國會一連串「狂熱的場景」後,多數則有感這一現象正在吞噬既有政治體系。

 

以台灣「新國會」近來表現,似乎也有只求聲量、不問品質的徵狀,甚至擺明把今天的國會殿堂當成明日參選地方首長的表演舞台,進而走上一條讓人難以樂觀的「重返叢林」之路。

 

【延伸閱讀】陳嘉宏專欄:徐巧芯化的國會讓台灣民主每況愈下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